普通网友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64、创新团队:H2politO的车辆设计与竞赛之路
H2politO是都灵理工大学一支由本科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学生创新团队,致力于参与欧洲Shell Eco-marathon(SEM)竞赛,专注于高效能、低能耗车辆的设计与开发。团队采用类企业化管理模式,融合技术与管理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多学科知识。通过多年实践,团队在氢燃料和内燃机车辆领域取得卓越成绩,如IDRAkronos氢车在2019年欧洲赛中斩获佳绩,并获得多项设计与通信奖项。团队注重知识传承,已完成200篇论文,支持学生获取学分、完成学位并进入科研领域。H2politO不仅培养未来工程师原创 2025-09-24 09:46:33 · 23 阅读 · 0 评论 -
63、超越机械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沿与创新教学
本文探讨了都灵理工大学在机械工程教育中融合人文科学的探索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文学科课程,到博士阶段的‘机器认识论’研讨会,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重大挑战’计划,展现了工程教育向可持续发展与跨学科转型的新前沿。通过H2politO团队设计低能耗车辆的实践案例,揭示了学生主导、边做边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型工程师。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的观念束缚、课程调整与协作难题,并提出未来将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强化跨学科教育和实践理论结合的发展趋势,强调人文与技术融合是培养全面原创 2025-09-23 14:20:02 · 40 阅读 · 0 评论 -
62、机械创新设计辅助教学平台:提升设计效率与创新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种机械创新设计辅助教学平台,旨在解决传统教学中创新方案少、模拟耗时和建模效率低的问题。该平台基于计算机系统,集成了设计需求输入、创新方法模拟、方案选择与优化、3D虚拟模拟和方案输出五大模块,支持多种创新设计方法的自动化模拟与方案生成。通过符号方案识别、运动分析、虚拟装配和自适应布局等技术,平台可自动生成3D虚拟模型并进行动态模拟,显著提升设计效率,使学生能专注于创新思维训练。平台还提供丰富的机构模型资源和个性化设计规则支持,有效促进机械创新教学的实践性与创造性。未来可通过集成更多创新方法、增强工原创 2025-09-22 11:48:16 · 37 阅读 · 0 评论 -
61、工程教育创新:可再生能源与机械设计的新探索
本文探讨了工程教育在可再生能源与机械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发基于DC/DC转换器和DC电机组的再生制动教学系统,帮助学生掌握能量回馈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实际应用。同时,提出一个集成功能分解、规则生成、领域综合与虚拟仿真于一体的虚拟辅助教学平台,提升创意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与学生创新能力。结合传感器与NI数据采集系统的实时监控,强化实验的可视化与互动性。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也为培养面向未来能源挑战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原创 2025-09-21 09:06:44 · 19 阅读 · 0 评论 -
60、物理与机械科学领域的进展及可持续协会案例分析
本文探讨了物理与机械科学领域的关键进展,重点分析了泊松、科里奥利和亥姆霍兹在能量守恒定律形成中的贡献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影响。同时,以土耳其机械与机器科学协会(MakTeD)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其发展历程、多样化活动、资源支持机制及在推动优质教育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践,展示了可持续学术协会的构建要素与成效。文章还展望了未来MakTeD在提升土耳其MMS领域研究与教育水平,以及促进全球学术融合方面的潜力。原创 2025-09-20 09:22:02 · 19 阅读 · 0 评论 -
59、机器的史诗与理论发展
本文探讨了机器在文化与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理论发展的历程。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世界博览会的震撼描述,到埃菲尔铁塔所代表的工程奇迹,机器不仅是技术产物,更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文章回顾了自18世纪以来机器理论的关键发展,包括‘功’概念的演进及拉扎尔·卡诺、萨迪·卡诺、科里奥利和泊松等人的贡献,并通过时间线和流程图展示了理论演变脉络。同时,分析了机器理论对现代社会在技术创新、学科融合与社会影响方面的启示,强调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需关注可持续性与人类福祉。原创 2025-09-19 15:16:00 · 34 阅读 · 0 评论 -
58、非圆形齿轮与机械史诗:科技进步的双重视角
本文从技术和文化双重视角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深入解析非圆形齿轮的原理、制造挑战及其在现代机械中的广泛应用,并展望其在航空航天、机器人、医疗等领域的前景;另一方面,回顾19世纪机器发展催生的‘机械史诗’,揭示科技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以及展览在推动技术传播中的作用。文章强调科技创新与文化表达的协同价值,呼吁跨学科合作与持续追求进步,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原创 2025-09-18 10:32:53 · 30 阅读 · 0 评论 -
57、机器、伦理与非圆形齿轮技术探索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汽车中的伦理困境,分析了工程组织的伦理准则及国际机构在其中的作用,同时深入介绍了非圆形齿轮的发展历程、创新制造技术及其在现代机械中的应用,展现了科技发展与伦理考量的紧密联系。原创 2025-09-17 09:13:27 · 24 阅读 · 0 评论 -
56、科技发展中的安全、伦理与工程责任
本文探讨了科技发展中的安全、伦理与工程责任问题。从多联公路列车的安全性分析出发,深入讨论了‘全球智能机器’的形成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强调,在技术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工程师必须承担起伦理责任,综合运用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美德伦理等哲学理论,在系统安全、数据隐私、AI决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负责任的设计决策。同时,呼吁以启蒙运动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构建科技与人类福祉协同发展的未来路径。原创 2025-09-16 10:28:44 · 23 阅读 · 0 评论 -
55、基于ODE的步行控制算法参数调优与多连杆公路列车安全研究
本文探讨了基于ODE的步行控制算法参数调优与多连杆公路列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在步行控制方面,通过调整ERP和CFM等关键参数,显著提升了六足机器人的步行稳定性和控制性能,面积误差降低37.81%。在公路列车研究中,利用Universal Mechanism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不同类型列车在转弯时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B-Double结构具有更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研究强调了参数调优和仿真实验在复杂系统优化中的核心作用,并为机器人控制与重型车辆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原创 2025-09-15 10:10:59 · 22 阅读 · 0 评论 -
54、声学超材料与六足移动机器人ODE控制算法参数调优概述
本文综述了声学超材料与六足移动机器人ODE控制算法参数调优的研究进展。在声学超材料方面,介绍了共振超表面、非共振超材料和主动声学超材料的原理、结构类型及应用,探讨了其在波前调控、宽带响应和可调特性方面的优势与面临的带宽和损耗挑战。在六足移动机器人控制方面,阐述了基于Open Dynamics Engine(ODE)的控制算法及其通过顺序采样策略进行参数调优的方法,显著改善了运动稳定性误差。最后展望了两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高性能材料设计、智能控制算法优化及多技术融合应用。原创 2025-09-14 15:06:14 · 34 阅读 · 0 评论 -
53、虚拟涡轮增压器与声学超材料:原理、应用与发展展望
本文探讨了虚拟涡轮增压器与声学超材料的原理、建模方法及发展展望。虚拟涡轮增压器通过滑动轴承和推力轴承润滑建模、密封系统气体动力学建模以及运动控制方程构建,实现对涡轮增压器复杂物理过程的精确仿真,并在ADAMS软件中进行数值求解与实验验证,尽管面临输入数据获取的挑战,仍为工程优化提供有力支持。声学超材料作为人工结构材料,利用谐振单元实现对低频噪声的有效控制,具备负质量密度、负模量等非常规特性,在城市降噪、军事隐身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二者的发展将依赖于更深入的物理建模与多物理场集成,推动工业与环境领域原创 2025-09-13 13:26:34 · 22 阅读 · 0 评论 -
52、多模式动力总成与虚拟涡轮增压器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多模式混合动力总成与虚拟涡轮增压器的关键技术。以EVT 2-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为例,探讨了基于功率加权效率的动力模式选择机制,比较了输入分流与复合分流模式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表现。同时,介绍了虚拟涡轮增压器的多物理场建模方法,涵盖转子动力学、轴承润滑及气体泄漏等核心问题,展示了其在提升涡轮增压器性能与可靠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未来,这两项技术将推动动力总成向更高效率、更智能控制的方向发展。原创 2025-09-12 13:34:22 · 19 阅读 · 0 评论 -
51、可改变运动学参数的转向机制与多模式动力总成的功率加权效率研究
本文研究了可改变运动学参数的转向机制与多模式动力总成的功率加权效率,旨在提升履带车辆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与行驶性能。通过调整行星齿轮结构和转向控制系统,降低转向过程中的功率损失;针对多模式动力总成,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不同离合器接合下的工作模式,去除冗余与不可行配置,并采用功率加权效率分析快速选型(PEARS)方法评估各模式能耗。结合EVT 2-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法在不同运行条件下选择最优动力总成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技术可显著提高燃油经济性、优化能量管理,具有在混合动力汽车原创 2025-09-11 14:30:50 · 18 阅读 · 0 评论 -
50、动力分流混合动力电动动力总成与可改变运动学参数的转向机构解析
本文深入分析了动力分流混合动力电动动力总成与可改变运动学参数的转向机构。针对动力总成,探讨了电池荷电状态(SOC)对运行策略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不同车速的效率优化方法,并从电机、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角度提出效率提升途径;对于转向机构,阐述了其在降低履带车辆转向阻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双流传动与运动学因数的关系,并比较了机电传动与摩擦传动的优劣。文章还展望了该技术在军事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原创 2025-09-10 12:29:35 · 21 阅读 · 0 评论 -
49、发动机油抗磨添加剂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研究
本文探讨了发动机油抗磨添加剂中S原子和PO分子在不同金属表面的吸附特性,揭示了其在Fe(100)、Al(100)和Cu(100)表面上的吸附能、稳定位置及相互作用机制,为ZDDP抗磨膜的形成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研究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效率评估方法,基于统一参数模型分析功率分流系统的机械损失与全局效率,提出通过能量管理策略实现燃料消耗最小化和性能优化。研究成果对提升发动机耐久性、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创 2025-09-09 16:29:36 · 13 阅读 · 0 评论 -
48、金属材料高速尺寸加工与发动机油抗磨添加剂的量子化学研究
本文研究了金属材料高速尺寸加工与发动机油抗磨添加剂的量子化学特性。在金属加工方面,通过引入金属导体改善电场分布,显著提高材料去除速率并降低表面粗糙度,采用氯化钠电解液确保工艺环保;在添加剂研究方面,利用DFT方法分析S、P原子及PO分子在Fe、Al、Cu表面的吸附行为,揭示了吸附能、位点偏好及表面影响规律,为高性能润滑添加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两项研究分别在制造效率提升和摩擦磨损控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原创 2025-09-08 16:59:42 · 20 阅读 · 0 评论 -
47、工业金属加工技术:自动化折弯与环保喷射处理
本文介绍了两种创新的工业金属加工技术:基于可编程继电器的自动化折弯机控制流程,以及环保型喷射电解质-等离子体高速尺寸加工方法。前者通过PLC与传感器实现安全高效的自动折弯,适用于管材成型;后者以低能耗、无污染的优势替代传统研磨抛光,在航空航天与汽车制造中前景广阔。两者均体现了高效、智能与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07 16:57:28 · 16 阅读 · 0 评论 -
46、光纤布拉格光栅与平面并联机器人的性能分析
本文探讨了切趾光纤布拉格光栅在安全系统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包括高精度入侵检测、抗干扰能力强和低成本部署。同时分析了3-R(RPRGR)RR平面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性能,通过雅可比矩阵计算可操作性指数、条件数等指标,揭示其工作空间特性与奇点分布。研究指出,通过定义灵巧工作空间可优化全局性能指标。最后展望了两者在安全监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06 12:13:43 · 26 阅读 · 0 评论 -
45、摩擦学、光纤传感器与安全系统的融合发展
本文探讨了摩擦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绿色摩擦学如何通过减少能源损耗和材料消耗来支持环保目标。同时,文章深入介绍了光纤传感器的技术优势及其在现代安全系统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传感机制与系统设计。从抗干扰能力到远程监测特性,光纤传感器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功耗和强环境适应性,为未来智能安全与可持续技术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原创 2025-09-05 14:13:24 · 14 阅读 · 0 评论 -
44、摩擦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文探讨了摩擦学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阐述了从传统摩擦学到绿色摩擦学的演进过程及其在交通、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文章分析了摩擦学如何通过减少能量损失和材料消耗,直接影响良好健康、清洁能源、气候行动等目标,并间接促进无贫穷、优质教育和全球伙伴关系的实现。结合具体案例与推动策略,强调加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以充分发挥摩擦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原创 2025-09-04 16:06:49 · 23 阅读 · 0 评论 -
43、绿色铁素体不锈钢与摩擦学: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文探讨了绿色铁素体不锈钢在摩擦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混凝土搅拌车等工业设备中的可持续解决方案。通过对比碳钢与绿色不锈钢的实验室及实际工况测试,研究表明410M钢在耐磨损和耐腐蚀方面表现优异,显著延长设备寿命并减少维护停机时间。结合Aperam南美公司使用100%木炭生产的绿色钢铁实践,展示了低碳排放炼钢技术与高性能材料的结合路径。研究还强调了传统测试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更贴近实际工况的测试方案。最后,文章将摩擦学各分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提出‘绿色摩擦学’作为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原创 2025-09-03 14:04:23 · 31 阅读 · 0 评论 -
42、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绿色摩擦学与绿色铁素体不锈钢应用
本文探讨了绿色摩擦学与绿色铁素体不锈钢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9)中的关键作用。绿色摩擦学通过优化材料、润滑剂和表面工程,显著减少机械系统的摩擦与磨损,降低全球能源消耗达8.7%,并推动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同时,绿色铁素体不锈钢以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长寿命,在建筑、交通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可持续优势,如Aperam的绿色410M钢使混凝土搅拌筒寿命延长三倍,维护成本大幅下降。文章还分析了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技术、生物启发设计等前沿趋势,并强调多学科融合与智能化是未来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与数据支原创 2025-09-02 15:59:52 · 35 阅读 · 0 评论 -
41、用于可持续目的的密封环接触模型及不稳定性降低研究
本文研究了机械密封中的摩擦不稳定性问题,重点分析了粘滑和振铃现象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通过建立润滑、接触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测试,比较了不同接触模型在预测临界速度方面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Greenwood-Williamson(GW)理论的接触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能有效支持机械密封的设计优化。该研究为实现SDG12、SDG9和SDG3等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多物理场耦合和更复杂工况下的模型研究。原创 2025-09-01 15:44:40 · 28 阅读 · 0 评论 -
40、微型涡轮机械中无油轴承的挑战
本文探讨了微型涡轮机械中无油气体轴承的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随着设备向小型化、高转速和高效能方向发展,传统油润滑轴承因复杂系统和环境问题逐渐被气体轴承取代。气体轴承以其低摩擦、低损耗、无需润滑油和紧凑设计的优势,在有机朗肯循环机、空气循环机、热泵、制冷机、涡轮鼓风机和汽车涡轮增压器等领域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静压、动压和混合型气体轴承的分类与特性,重点介绍了各类轴承的优缺点,并指出动压轴承(如箔片轴承、可倾瓦轴承)在未来的高精度、高转速应用中最具潜力。尽管面临负载能力低、热变形敏感等挑战,气体轴承技术正迎来新一原创 2025-08-31 10:58:07 · 35 阅读 · 0 评论 -
39、绿色摩擦学:可持续性的磨损评估与减少应用
本文探讨了绿色摩擦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磨损评估与减少的三种工作流程:优化部件设计、故障分析与干预、基础设施维护。通过实际案例和数字评估方法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利用3D扫描和模拟技术提升机械与生物医学部件的耐久性、节能性和安全性。文章还总结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磨损预测模型、新材料研发和跨学科合作方面的发展方向,强调绿色摩擦学对推动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社会的重要意义。原创 2025-08-30 11:14:26 · 20 阅读 · 0 评论 -
38、移动机器人与触觉设备的可持续发展应用
本文探讨了移动机器人在展厅标记中的高效、环保应用,以及基于弹簧平衡的触觉设备R-Cube在重力补偿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ROS导航系统,移动机器人实现精准自动化标记,节省75%时间;而R-Cube机械手采用弹簧平衡方案,经模拟与原型测试验证可完全消除重力影响,提升力反馈精度。两者均体现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方向,并展望未来在传感器升级、智能规划与多领域应用拓展的潜力。原创 2025-08-29 15:27:22 · 44 阅读 · 0 评论 -
37、机器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两个案例研究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三个关键应用案例:基于模型的并联机器人关节间隙估计、移动机器人在亚麻纤维压实中的应用以及全向移动机器人在展览地板标记中的应用。通过这些案例,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环境影响和改善工作安全方面的显著优势。文章进一步总结了机器人应用的技术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意义,分析了未来智能化、多功能集成和协作机器人等发展趋势,并讨论了技术成本、安全性和社会接受度等挑战。最后指出,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将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创 2025-08-28 09:46:49 · 17 阅读 · 0 评论 -
36、医疗康复与机器人故障检测技术研究
本文探讨了镍钛诺棒在躯干康复设备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如高刚度、耐用性和环保性,同时分析了其滞后行为对控制的影响。在工业自动化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模型的并联机器人被动关节间隙估计与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无需特殊轨迹,利用已有生产轨迹结合实验与仿真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贝叶斯推理实现关节间隙的准确估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成功率,适用于Delta机器人等并联机构的健康监测,未来可拓展至多机器人系统与实时监测场景。原创 2025-08-27 13:47:05 · 29 阅读 · 0 评论 -
35、伺服电机数字孪生与镍钛诺棒在康复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研究了伺服电机系统的数字孪生构建及其在康复设备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伺服驱动器的嵌入式控制器并复现其控制参数,建立了高精度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利用MAE和R²指标验证了其准确性。同时,针对康复设备中柔性驱动杆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镍钛诺超弹性合金棒替代尼龙6.6杆件。实验结果表明,镍钛诺棒具有优异的形状恢复能力与抗疲劳性能,显著减少了永久变形。尽管其滞回非线性特性对建模与控制带来挑战,但整体表现优于传统材料,为康复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方向。未来工作将聚焦于优化数字孪生适应性及镍钛诺非线性控制策略。原创 2025-08-26 10:51:30 · 18 阅读 · 0 评论 -
34、定位系统性能分析与伺服电机数字孪生研究
本文研究了定位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伺服电机的数字孪生建模。在定位系统中,对比了电荷模型与毕奥-萨伐尔模型在磁通量密度计算中的表现,结合ABC和LM混合优化算法实现高精度位置与姿态估计,结果表明电荷模型在准确性与计算速度上更具优势,适用于实时应用如机器人胶囊内窥镜。在伺服电机研究中,通过实验获取电流回路的传递函数,并构建包含库仑摩擦模型和精确控制器参数的数字孪生系统,验证了其对物理系统的良好逼近能力。文章还提出了两者结合在智能仓储、物流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展示了关键技术的操作步骤与综合优势,为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提原创 2025-08-25 10:57:40 · 20 阅读 · 0 评论 -
33、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机纵向动力学PID参数优化及无线机器人胶囊内窥镜定位系统性能分析
本文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无人机纵向动力学PID控制器参数优化及无线机器人胶囊内窥镜磁定位系统的性能分析。在无人机控制方面,采用Cessna-182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PID参数,比较了多种成本函数下的系统响应性能,结果表明LQR和比例ITSE+ITAE函数显著提升了控制效果。在胶囊内窥镜定位方面,对比了Biot-Savart模型与电荷模型的定位性能,结果显示电荷模型在计算速度上快61%,定位误差平均降低87%以上,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实用性。研究表明,遗传算法有效提升了无人机控制性能,而电荷模型更适用于高精度原创 2025-08-24 10:35:13 · 18 阅读 · 0 评论 -
32、机器人与无人机电子系统散热及控制优化研究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电子系统的散热优化与固定翼无人机的控制参数优化。在散热方面,通过对比不同鳍片几何形状的散热器及热管系统,分析其对电子元件温度的影响,发现热管系统在传热效率上更具优势。在控制方面,针对迷你无人机的纵向动力学,采用遗传算法优化PID控制器参数,比较多种性能指标,结果表明LQR和混合ITSE+ITAE指标在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上表现更优。研究为机器人与无人机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展望未来可在新材料、智能算法方向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原创 2025-08-23 12:37:01 · 39 阅读 · 0 评论 -
31、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无人机电气推进单元实验表征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系统设计中的容器运动分析与自动化拆垛系统的优势,同时深入研究了中型服务无人机电气推进单元的实验表征。通过搭建测试台对T-MOTOR推进系统进行实测,分析了外部负载、姿态变化对执行器性能的影响,并验证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补充了制造商数据,揭示了电机在不同配置下的功耗特性,表明所选执行器对姿态变化具有鲁棒性但对螺旋桨敏感。未来研究将聚焦于电机特性细化、外部负载响应及振动控制,以优化无人机推进系统性能。原创 2025-08-22 15:03:05 · 56 阅读 · 0 评论 -
30、手持与移动机器人测绘系统及玻璃容器拆垛机器人系统研究
本文研究了手持与移动机器人测绘系统的性能对比,以及玻璃容器拆垛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实验分析发现,移动机器人测绘在点云分布均匀性和噪声控制方面优于手持方式,具备成为传统测绘替代方案的潜力;同时,针对食品工业中玻璃容器自动化处理的需求,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拆垛机器人系统,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并减少了人工参与。文章还探讨了两个系统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为测绘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原创 2025-08-21 11:26:01 · 16 阅读 · 0 评论 -
29、高效能源设计与智能测绘系统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能源高效伺服驱动系统的设计优化与手持及移动机器人测绘系统的性能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的惯性匹配和最小电机尺寸设计在能耗上并非最优,较大电机和合理惯性比(5-25)更有利于节能。同时,移动机器人测绘系统在数据稳定性、均匀性和处理效率方面优于手持系统,展现出在城市可持续翻新项目中的应用潜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设计算法与系统性能,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原创 2025-08-20 13:40:29 · 11 阅读 · 0 评论 -
28、软抓手与混合六足机器人R3HC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研究了软抓手材料选择与混合六足机器人R3HC的设计应用。通过有限元分析,PLA因环保性和可变形特性被优选为软抓手材料,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3HC机器人结合轮式与步行结构优势,具备扭转关节和倾斜激光雷达配置,提升了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其控制架构由Arduino MEGA、PCB和笔记本电脑协同实现,结合Matlab算法完成环境感知与决策。实验验证了系统稳定性、数据通信有效性及侧向与中央障碍物跨越策略的成功执行。未来,该技术可在工业自动化、救援任务和野外探索等领域广泛应用。原创 2025-08-19 15:25:46 · 21 阅读 · 0 评论 -
27、无人机建模与欠驱动软抓手研究
本文探讨了无人机建模与欠驱动软抓手的创新研究。在无人机方面,重点分析了电池状态、垂直起飞机动模拟及能量消耗问题,提出通过双控制器叠加实现平稳过渡;在软抓手方面,介绍了基于PLA新材料和模块化设计的改进方案,提升柔韧性与可持续性,并通过FEM验证结构可靠性。两者均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贡献,未来可朝能量优化、智能控制与功能融合方向发展,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8-18 10:36:01 · 25 阅读 · 0 评论 -
26、裂缝检测与无人机建模技术解析
本文探讨了裂缝自动检测与垂直起降无人机建模两项关键技术。裂缝检测采用基于Blake-Zisserman泛函的二阶变分模型,结合并行计算显著提升处理效率,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无人机建模融合固定翼长续航与多旋翼悬停优势,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动力学与能源系统模型,支持大面积监测与安全巡逻应用。文章分析了技术优势、挑战及解决方案,并展望了技术融合、智能化发展与多领域拓展前景。原创 2025-08-17 09:06:33 · 27 阅读 · 0 评论 -
25、太空定居与太阳能追踪:创新技术探索
本文探讨了太空定居中基于植物纤维的自我复制机器人概念验证,以及太阳能追踪机制的设计与创新。通过分析现有单轴、串行和并行追踪器的优缺点,提出了2RRRR-SR、RRPRS和3SPR等新型闭链与并行机制,具备更高刚度、更低能耗和更优追踪精度。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这些技术在地面光伏电站、建筑一体化光伏及太空探索中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其向智能化、高效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趋势,为可持续能源与深空探索提供了创新路径。原创 2025-08-16 11:18:04 · 20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