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机械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沿与创新教学
1. 机械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科学融入历程
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都灵理工大学意识到在工程师教育与培训中纳入人文科学的必要性。新成立的人文高级研究学院(ISSU)启动了在工程课程中引入人文学科的项目,同时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和会议,旨在让仍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工程学院教师们提高认识。
1.1 关键讲座的影响
肯尼斯·凯尼斯顿(Kenneth Keniston)在 1996 年的讲座《工程算法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工程算法虽然是世界上最具革命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之一,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掌控,但如今却面临危机。它无法让工程师为实际工作环境做好准备,因此工程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不放弃优秀的问题解决算法的前提下,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现实世界。
1.2 课程设置的发展
都灵理工大学传统工科领域(工业工程学院)的一个特别教师任务委员会组织并推广了一系列课程,包括技术史、当代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风险与环境、写作技巧等。由于理工大学缺乏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教授,大部分课程由都灵大学的教授授课。后来,又增加了能源史、逻辑学、意大利工业史、物质文化史、物品史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展体现了对人文科学的特别关注,相关经验还在欧洲工程教育协会(SEFI)的会议上进行了分享。然而,意大利大学的改革、院系的废除以及课程设置的僵化,逐渐削弱了人文科学的影响力,人文高级研究学院也失去了其作用,只有部分课程得以保留。
1.3 博士课程的创新举措
2016 年,有人在博士课程中发起了一项特别倡议,开设了名为“机器认识论”的 20 小时研讨会,面向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