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的史诗与理论发展
1. 机器在文化与历史中的象征意义
1862 年,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参观了伦敦的世界博览会,他在《冬日笔记之夏日印象》中描述,这场博览会令人惊叹,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思想,仿佛看到了胜利与成就,甚至会让人感到一丝恐惧,他将其视为一种类似《圣经》中的场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 1838 - 1843 年于彼得堡的军事工程高等学校学习工程学,这些学习经历无疑对他产生了影响。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并非记者或编年史家,他们能综合世界的各种变量,唤起一种节奏,就像物理学中某些神秘的音乐力量让思想产生转变。诗人不描述技术本身,而是唤起技术在社会中扩散的影响,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
随着时间推移,博览会规模不断扩大。1889 年在巴黎,仅用十七个月就建成了一座超过 300 米高的铁制巨塔——埃菲尔铁塔。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解释说,这座塔是科学进步、工程技术和金属工业发展的成果,现代工业让人类超越了过去的时代。埃菲尔铁塔至今仍主宰着城市景观,成为全球集体想象的一部分。
机器不仅制造出其他机器,还成为了象征,融合了庙宇和工程作品的意义,甚至连接了人类与上帝。在 1889 年博览会开幕式上,法国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埃尔·蒂朗表示,进步不会放缓,新一代会取代旧力量,科学是那个世纪的主宰力量,蒸汽和电力已经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秩序,未来科学还会带来更多奇迹。
当人类开始描述机器时,便开启了机器的史诗。机器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获得了身份。这场变革也是语言的变革,我们开始给事物命名,围绕一种“宏大思想”构建社会,就像《创世纪》中人类给动物命名一样。然而,我们也需思考,这种变革是否真的成功,如未来世纪的世界大战武器和至今仍未解决的社会不公问题。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