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网友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84、小型风力发电机与微机械陀螺仪弹性盘谐振器研究
本文研究了小型风力发电机与微机械陀螺仪弹性盘谐振器的关键技术。在小型风力发电机实验中,分析了膜片长度、宽度及帽形磁铁厚度对输出电压和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片长度和磁铁厚度增加可提升发电性能,而宽度增加则降低性能。在微机械陀螺仪研究中,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弹性圆盘谐振器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固定与移动基座下的运动方程,揭示了振荡形式为随基座角速度传播的驻波,并计算了固有频率。两类技术分别应用于小型发电与高精度角速度传感,在偏远供电、教学科普、航空航天及消费电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未来可通过结构优化与工艺改进原创 2025-09-25 11:02:44 · 34 阅读 · 0 评论 -
83、智能灌溉与遮阳系统及小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智能灌溉与遮阳系统及基于气动弹性现象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的研究进展。智能灌溉与遮阳系统通过传感器、微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温室气候参数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控,具有节水高效、远程控制等优势,适用于菊花等作物的温室种植,并具备向智能化农业扩展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Windbelt作为一种新型小型风力发电机,利用气动弹性与电磁感应原理,在低风速下即可发电,适合毫瓦级能源需求场景。文章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关键设计参数及其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方向。两类技术分别在现代农业和分布式能源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未来原创 2025-09-24 13:30:19 · 30 阅读 · 0 评论 -
82、2D激光雷达数据匹配与智能灌溉遮阳系统研究
本文研究了2D激光雷达数据匹配与基于物联网的温室菊花智能灌溉遮阳系统。在定位方面,提出结合点基方法与模拟退火优化的ICP算法,提升自动驾驶车辆在无GPS条件下的定位鲁棒性;在农业应用方面,设计了一套集传感器监测、自动控制与远程通信于一体的智能系统,实现对菊花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系统采用STM32作为主控,Lora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并通过Web界面实现远程监控。研究成果在自动化、精准农业和智能控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23 10:03:45 · 53 阅读 · 0 评论 -
81、金属板材力学性能分析与2D激光雷达数据匹配方法研究
本文研究了金属板材的力学性能及2D激光雷达数据匹配方法。在力学性能方面,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了结构钢与NiTi形状记忆合金(SMA)在加载-卸载循环中的表现,结果显示NiTi板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100%的变形恢复率,适用于建筑结构和振动控制等领域。在激光雷达数据匹配方面,提出一种结合模拟退火算法的点云配准新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ICP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提升了对齐精度与鲁棒性。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案。原创 2025-09-22 11:04:04 · 19 阅读 · 0 评论 -
80、恒定容积燃烧室与自适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板的研究与优化
本文研究了恒定容积燃烧室的优化设计与自适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板的热机械性能。通过有限元分析对燃烧室进行结构优化,实现了质量减少约20%并满足安全标准;同时探讨了镍钛合金板在动态载荷下的残余挠度、疲劳寿命及能量吸收能力,展示了其在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潜力。文章还对比了两种技术的研究重点与应用领域,并展望了未来在复杂工况探索、先进制造技术和多领域拓展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21 15:43:29 · 25 阅读 · 0 评论 -
79、工业机器人焊缝轨迹对驱动能量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工业机器人焊缝轨迹对其驱动能量的影响,以六自由度FD-V8焊接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基于D-H参数建立运动学模型,采用AGV方法求解逆运动学问题,并通过拉格朗日-欧拉方程建立动力学模型求解逆动力学,获得各关节驱动扭矩。通过三种不同平面(XOY、YOZ、XOZ)的焊缝轨迹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焊缝轨迹在YOZ平面时所需驱动扭矩最小,而OX轴方向变化显著增加能耗;关节2始终承受最大扭矩,是驱动功率设计的关键。研究为机器人轨迹规划、电机选型和能耗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未来在复杂轨迹、多机器人系统及原创 2025-09-20 16:29:31 · 33 阅读 · 0 评论 -
78、热处理后硬合金钢高速精铣中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多目标优化
本研究针对热处理后硬度达55HRC的SKD11硬合金钢在高速精铣过程中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问题,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进行实验规划,结合ANOVA方法建立切削参数与尺寸误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运用NSGA-II算法实现多目标优化。研究得出不同装配要求下(紧密或间隙配合)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硬合金材料的高效高精度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9 14:15:20 · 59 阅读 · 0 评论 -
77、新型双向磁流变执行器:配置、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向磁流变执行器(BMRA)配置,旨在消除传统设计中的磁通量瓶颈并减轻质量。该执行器通过在输出轴盘两侧布置线圈,实现正负扭矩输出,适用于触觉反馈、机器人和汽车系统等领域。采用平衡复合运动优化算法(BCMO)对结构进行多参数优化,在满足5 Nm扭矩需求的同时将质量降至1.53 kg,并通过有限元分析与实验验证了设计有效性。原型测试显示响应时间约0.75 s,测量与模拟结果误差在10%左右,具备良好的可控性与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8 15:20:03 · 38 阅读 · 0 评论 -
76、调谐质量阻尼器与对冲代数控制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连续多跨梁桥梁中的减振应用,以及基于对冲代数(HA)理论的控制器在四分之一汽车主动悬架系统中的优化设计。研究表明,TMD能显著降低移动车辆作用下的梁体振动,且数量越多效果越佳;而HA基控制器通过语义量化与显式控制公式,在车身加速度、悬架挠度和稳定时间等指标上优于传统模糊控制器,同时计算效率大幅提升。文章还分析了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在多车况、非线性模型及智能控制方向的发展展望。原创 2025-09-17 13:38:03 · 27 阅读 · 0 评论 -
75、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与连续梁动态分析
本文研究了柔顺三稳态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连续梁在移动车辆作用下的动态响应。通过有限元方法和实验分析,确定了机构的两个频率模态及跳跃现象特性,揭示了其在宽频率设备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同时,建立了车辆-梁-TMD耦合系统模型,分析了质量比、速度和TMD数量对桥梁振动的影响,验证了TMD在减振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微机电系统设计和桥梁工程减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原创 2025-09-16 09:29:07 · 17 阅读 · 0 评论 -
74、振动控制与多稳态机构动力学研究
本文研究了振动控制中的速度反馈主动隔振技术与柔顺三稳态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针对主动隔振中时间延迟引起的高频不稳定问题,提出采用频率范围选择器进行控制器增益整形,有效避免相位滞后导致的失稳,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其有效性。同时,对柔顺三稳态机构的设计、分阶段操作特性、动力学建模及实验验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在阀门、传感器和微系统等领域的应用潜力。结合技术对比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该类技术在复杂系统中的集成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5 11:09:41 · 20 阅读 · 0 评论 -
73、开口桩打桩性能预测:平均模型与案例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ase模型的平均模型,用于预测开口桩在动态和额外静态驱动力作用下的打桩性能。该模型通过引入时间平均算子,综合考虑打桩过程中力与速度的时间变化,提高了对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的准确性。文章详细推导了驱动-桩-土系统的平均方程,结合锤-桩动力学、阻尼阻力与摩擦阻力模型,建立了完整的打桩性能预测框架,并通过MHP-01小型打桩机的实际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额外施加静态力可显著降低所需冲击速度与能量,尤其在硬粘土条件下效果明显。模型为开口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可通过引入非线性原创 2025-09-14 10:53:04 · 23 阅读 · 0 评论 -
72、高阶平均法在范德波尔振荡器中的应用及开口桩打入性能预测
本文研究了高阶平均法在受白噪声激励的范德波尔振荡器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福克-普朗克方程的三阶随机平均程序,获得了振幅与相位的三阶平稳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验证了其精度优于一阶近似。同时,针对开口桩打入过程,建立了驱动-桩-土系统的平均模型,引入额外静态驱动力,推导出桩打入性能特征量的显式公式,并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高阶平均法显著提升了非线性随机系统响应预测的准确性,而所提出的平均模型为实际工程中桩基打入性能分析提供了可靠工具。未来可拓展至更复杂激励与土壤条件以提升模型适用原创 2025-09-13 15:01:14 · 37 阅读 · 0 评论 -
71、有限元方法在分析随机车辆荷载作用下带连接板 I 形梁桥振动及位移动力冲击系数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随机车辆荷载作用下带连接板的三跨I形梁桥的振动特性及位移动力冲击系数(DIF)。基于实际车辆称重数据,建立了车辆-桥梁相互作用模型,并对松定桥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荷载引起的振动具有明显的跨间独立性,动态位移随阻尼作用逐渐收敛于静态值;DIF值普遍高于现行设计规范限值,且其分布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为桥梁设计、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揭示了考虑随机荷载与非线性响应的必要性,并指出了未来在模型精细化、数据扩展和现场试验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12 14:18:00 · 23 阅读 · 0 评论 -
70、层合复合材料梁振动分析与刚体随机振动研究
本文综述了层合复合材料梁振动分析与刚体在带直表面振动阻尼器上的随机振动研究。针对层合梁,提出考虑泊松效应的双未知量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对其固有频率的影响;对于刚体随机振动,建立非线性运动方程,通过变量替换和准高斯假设,采用累积量方法研究系统统计特性与稳态响应。研究揭示了法向应变与泊松效应对复合材料梁的重要性,并确定了隔振系统的平均频率与均方稳定性规律。文章进一步对比两类振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实际应用,探讨其在航空航天、抗震设计等领域的前景,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复杂激励、多自由度系统及新型分析技术的应用。原创 2025-09-11 16:51:35 · 27 阅读 · 0 评论 -
69、特殊情况下的精确解析周期解及层合复合梁振动分析
本文研究了两类工程力学问题:一是针对具有分段阻尼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在特殊参数条件下推导出精确的周期-n解析解,揭示了单穿透多周期运动的形成机制,并为数值方法提供验证基准;二是提出一种基于二维弹性理论的里兹法,用于分析层合复合梁的自由振动,考虑横向剪切变形影响,适用于多种边界条件和纤维铺设方式。通过收敛性分析与现有理论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跨厚比、纤维角度等因素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机械结构设计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指出了未来在阻尼建模与复杂系统扩展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10 13:30:23 · 25 阅读 · 0 评论 -
68、连续梁横向振动及分段线性振动系统研究
本文研究了连续梁在非线性粘弹性支撑下的横向振动特性及半阻尼单自由度分段线性振动系统的动态行为。针对连续梁,提出基于子结构法和自由-自由梁振型的求解方法,有效处理非线性边界条件,适用于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对于分段线性系统,通过特殊参数调整获得周期运动的精确解析解,揭示系统典型多周期行为。研究对比了不同支撑类型对梁振动的影响,并总结关键技术点,展望了复杂荷载、非线性接触、实验验证等未来方向,为工程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原创 2025-09-09 16:36:06 · 23 阅读 · 0 评论 -
67、预应力桥梁动冲击系数分析与连续梁横向振动计算
本文针对预应力桥梁在随机车辆荷载下的动冲击系数(DIF)及非线性粘弹性支撑连续梁的横向振动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越南水囊桥的实际数据,建立了车-桥耦合动力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分析DIF的概率特性,发现实际DIF显著高于现行设计规范值,凸显随机荷载影响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非线性粘弹性支撑连续梁在移动荷载下的振动响应,提出基于子结构法和自由-自由梁振型的两步求解方法,具备更强的工程适用性。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研究成果在桥梁设计、施工与维护阶段的综合应用,为提升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可原创 2025-09-08 14:26:21 · 23 阅读 · 0 评论 -
66、陀螺刚性转子非定常共振振荡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桥动态冲击因子分析
本文研究了陀螺刚性转子在非线性系统中的非定常共振振荡特性,重点分析了非线性立方阻尼对振动幅值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揭示其在抑制索末菲效应和消除跳跃现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桥在随机车辆荷载下的动态冲击因子(DIF),采用有限元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评估DIF对桥梁设计安全性和运营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非线性阻尼调控可显著提升旋转机械稳定性,而考虑实际交通荷载的DIF分析有助于优化桥梁设计与维护策略,为工程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原创 2025-09-07 11:59:12 · 15 阅读 · 0 评论 -
65、新型自适应剪切模式磁流变减震器的开发与应用
本文介绍了新型自适应剪切模式磁流变减震器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建立摩托车悬架模型和优化设计,确定五磁铁配置为最佳方案,减震器具备自适应调节阻尼、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良好。同时研究了非线性立方阻尼对陀螺刚性转子非定常共振振荡的影响,发现其可有效抑制振动峰值、改变控制参数响应点并削弱Sommerfeld效应。研究成果为振动控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未来可进一步在真实工况下验证减震器性能,并深化非线性阻尼机制研究。原创 2025-09-06 13:32:54 · 35 阅读 · 0 评论 -
64、磁流变阻尼器动态建模与新型自适应减震器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MRDs)的动态建模与新型自适应剪切模式减震器的开发。提出基于QSHM的新建模方法,结合QS物理模型与HM迟滞因子,实现高精度、低计算成本的迟滞特性描述,并通过QSHM-tanh和QSHM-algebraic模型验证其有效性。同时,设计了一种无需外部控制系统、结构紧凑、成本极低的新型自适应摩托车减震器,具备位移依赖型阻尼特性,更适合实际运行需求。通过数学建模、优化算法、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性能提升。研究成果为MRDs的建模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并展望了模型优化与智能协同控制的未来方向。原创 2025-09-05 14:47:43 · 389 阅读 · 0 评论 -
63、微纳系统热机械行为模拟与材料制造研究
本文围绕微纳系统的热机械行为模拟、材料制造及磁流变阻尼器建模展开研究。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V形结构在不同温度下的位移与驱动力,验证了理论与模拟的一致性,并探讨了结构优化方向;针对FOTURAN® II玻璃在微通道冷却系统中的应用,确定了光敏化、热处理和湿法蚀刻的制造流程,分析了UV曝光时间、退火工艺等参数对蚀刻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准静态模型与滞回倍增因子的QSHM动态建模新方法,以更准确地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滞回特性。研究总结了当前成果并指出了未来优化方向,为微纳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原创 2025-09-04 12:38:00 · 27 阅读 · 0 评论 -
62、单层 MoS₂ 纳米带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及微 V 形梁热 - 机械行为模拟
本文研究了单层MoS₂纳米带的力学性能尺寸效应及微V形梁的热-机械行为。通过分子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尺寸和纵横比下扶手椅型与锯齿型纳米带在杨氏模量、泊松比、断裂应力和应变方面的变化规律,发现大尺寸下杨氏模量趋于各向同性,且宽度对锯齿型纳米带性能影响显著。同时,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微V形梁进行热-机械耦合模拟,结果表明位移与温度近似线性关系,高温下解析解与模拟差异增大。研究为纳米器件与MEMS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原创 2025-09-03 12:03:42 · 39 阅读 · 0 评论 -
61、微夹爪与单层二硫化钼纳米带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微夹爪与单层二硫化钼(SLMoS2)纳米带的研究进展。微夹爪基于SOI-MEMS技术制造,采用单掩模工艺和铂溅射步骤,实现低驱动电压、大放大系数和高精度操作,适用于微型机器人、微组装及生物医学领域。通过理论计算、ANSYS模拟与实验验证,系统分析了其位移、夹持力与误差来源。另一方面,研究利用Stillinger-Weber势和分子动力学有限元方法(MDFEM)探究SLMoS2纳米带的尺寸效应,发现其力学性能(如杨氏模量、断裂应力和泊松比)显著受尺寸和边界类型影响,尤其在方形与矩形纳米带中呈现各向异原创 2025-09-02 15:31:58 · 26 阅读 · 0 评论 -
60、基于LSTM与微夹持器的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基于LSTM的跌倒预测方法与电热V形致动器驱动的微夹持器技术。在跌倒预测方面,利用LSTM网络对年轻人的7种活动数据进行训练与测试,实现了97.1%的准确率、100.0%的灵敏度和96.0%的特异性,有效降低误报率;在微夹持器方面,设计了一种由V形电热致动器驱动的MEMS微夹持器,具备低驱动电压、大位移(最大行程40µm)、高稳定性等优点,通过SOI-MEMS和表面溅射工艺成功制造,并经仿真与实测验证性能优越。两项技术分别在健康监护与微纳操作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01 11:17:12 · 15 阅读 · 0 评论 -
59、外骨骼人体运动捕捉系统与基于LSTM的跌倒预测方法研究
本文研究了改进的外骨骼人体运动捕捉系统(E-HMCS)与基于LSTM的跌倒预测方法。在E-HMCS方面,设计了符合亚洲人体参数的人体手臂模型,实现了测量角度到实际手臂角度的转换,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设备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精度与可行性。在跌倒预测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网络的方法,利用髋部IMU采集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实现在跌倒发生前约360ms的高精度预测,实验结果显示准确率达97.1%,灵敏度达100.0%,特异性为96.0%。研究成果对康复机器人控制优化和老年人跌倒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致力于设备优化原创 2025-08-31 12:36:58 · 25 阅读 · 0 评论 -
58、康复设备新进展:脚踝外骨骼与上肢运动捕捉系统
本文介绍了两种康复设备的最新进展:一种是用于物理治疗的低成本脚踝运动辅助外骨骼设备,具备轻便紧凑、响应快速的特点,并通过Solidworks进行运动模拟分析;另一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需求设计的改进型上肢运动捕捉系统(E-HMCS),采用铝材料和固定式结构提升精度与用户体验。文章还比较了基于图像和位置传感器的HMCS系统优缺点,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为材料优化、算法升级与应用拓展。原创 2025-08-30 16:13:16 · 45 阅读 · 0 评论 -
57、大型颅骨植入物与脚踝运动辅助装置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大型颅骨植入物与脚踝运动辅助装置的研究进展。在颅骨植入物方面,对比了钛合金、PMMA和PEEK材料特性,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无孔与穿孔结构在颅内压及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结果显示穿孔结构在满足耐久性的同时具备促进骨生长、降低成本等优势。在脚踝运动辅助装置方面,提出一种轻质、可穿戴、低成本的外骨骼设计,采用三个线性电动执行器实现脚踝三种运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将结合图像处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动个性化与智能化发展,提升患者康复质量。原创 2025-08-29 12:59:36 · 31 阅读 · 0 评论 -
56、手部尺寸研究与颅骨植入物力学评估
本文探讨了手部尺寸研究与颅骨植入物力学评估两个领域。在手部尺寸研究中,比较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优劣,建立了基于2D图像的间接测量系统,并对越南男性学生的手部尺寸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关键尺寸。在颅骨植入物力学评估方面,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聚醚醚酮(PEEK)材料在穿孔与非穿孔结构下的变形、应力和应变表现,评估其在颅骨重建中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间接测量法高效、准确,适用于大规模手部数据采集;而穿孔结构的PEEK植入物在保证机械性能的同时可节省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原创 2025-08-28 11:03:36 · 28 阅读 · 0 评论 -
55、3D 打印透气轻质聚合物肘部石膏与手部尺寸间接测量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3D打印透气轻质聚合物肘部石膏的设计与优化,结合3D扫描与熔融沉积建模技术,采用环保PLA材料制备个性化石膏,通过对比孔结构与网状结构的性能,优选网状结构以实现更佳透气性、轻量化和打印效率。同时,研究提出手部尺寸的间接测量方法,利用3D扫描与边界算法提升测量精度与速度,并拓展其在医疗、工业设计及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此外,该聚合物石膏具备可回收再利用特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现代医疗辅具创新提供了高效、环保的新方案。原创 2025-08-27 10:19:41 · 12 阅读 · 0 评论 -
54、主动反馈控制与康复设备技术的创新探索
本文探讨了主动反馈控制与康复设备技术的创新应用,涵盖主动速度反馈中相位超前的抑制方法、电缆驱动脚踝辅助设备的设计与性能分析,以及基于3D扫描与打印的通风轻便肘下石膏制造。通过技术对比与未来展望,展示了这些技术在提升康复效果、系统稳定性与个性化医疗方面的潜力,推动智能康复与多学科融合的发展。原创 2025-08-26 14:04:50 · 19 阅读 · 0 评论 -
53、智能机械控制:形状记忆合金执行器与主动速度反馈的创新研究
本文研究了智能机械控制中的两个关键方向:形状记忆合金(SMA)执行器性能优化与主动速度反馈控制稳定性提升。通过实验验证了差动机制在提高SMA执行器缩放因子方面的有效性,并利用热成像技术分析热分布以支持后续结构优化。针对主动振动控制中高通滤波器引发的相位超前导致低频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频率范围选择器,可在不引入额外相位超前的前提下降低低频增益,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研究为高性能执行器设计与精密振动控制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和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8-25 11:41:09 · 33 阅读 · 0 评论 -
52、基于LSTM网络的TCA迟滞建模与SMA线束线性执行器可扩展性提升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基于LSTM网络的TCA迟滞建模与SMA线束线性执行器可扩展性的提升方法。在TCA建模方面,通过将预应变等配置参数引入LSTM输入,显著提高了关节角度预测精度,平均误差从1.57°降低至0.06°,有效捕捉了复杂迟滞动态。在SMA执行器方面,提出一种基于差动机构的设计,解决了线束长度差异导致的应力不均问题,提升了缩放因子和最大输出力,尤其在低预紧力下效果显著,并使缩放因子在不同预紧力条件下保持稳定。实验装置通过电磁阀优化热流体输入,减少了时间常数和死区影响。研究成果为智能执行器的精确建模与可扩展原创 2025-08-24 14:09:08 · 30 阅读 · 0 评论 -
51、速度传感器故障检测与隔离及扭转线圈聚合物执行器迟滞建模
本文研究了双离合变速器(DCT)速度传感器的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提出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UIO)的残差生成与阈值判断机制,可实现无延迟故障检测与精准隔离,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同时,针对扭转线圈聚合物执行器(TCAs)的非线性与迟滞特性,构建了一种引入预应变输入的LSTM动态模型,显著提升了在预应变变化条件下对关节角度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显示,该LSTM模型平均误差仅为0.06°,优于传统模型的1.57°。最后,文章展望了在AMT系统中的应用拓展以及LSTM模型的优化与泛化方向。原创 2025-08-23 16:53:16 · 21 阅读 · 0 评论 -
50、双远心条纹投影系统校准及双离合变速器速度传感器故障诊断
本文探讨了双远心条纹投影系统的高精度校准方法及其在微小物体3D形态测量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的双离合变速器速度传感器故障检测与隔离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该投影系统具备高精度、可扩展的优点,适用于工业微观检测;而DCT故障诊断方法在不同干扰下仍保持较高的准确率,为车辆动力总成的主动容错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未来,两项技术有望向智能化、集成化和跨领域方向发展。原创 2025-08-22 09:13:38 · 24 阅读 · 0 评论 -
49、自动驾驶与三维测量技术的创新探索
本文探讨了自动驾驶与三维测量技术的创新应用。在自动驾驶方面,采用PID控制算法提升车辆运动平滑性,并在Jetson Nano上部署MobileNet-SSD实现交通标志识别与车道跟踪,达到74% mAP和42 fps的性能。在三维测量领域,构建双远心条纹投影系统,提出基于平面标定板的高精度校准方法,重投影误差低至0.2像素,适用于微米至毫米级精密测量。两项技术分别在智能交通与现代制造业中展现出广阔前景,未来将通过更优网络模型、电源优化及多技术融合持续演进。原创 2025-08-21 14:42:34 · 16 阅读 · 0 评论 -
48、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两项技术研究
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两项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梯度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算法和MobileNet-SSD深度神经网络在自动驾驶车辆中的应用。前者通过梯度信息指导机器人探索未知环境,提升信息采集效率;后者在NVIDIA Jetson Nano平台上实现了高效的目标检测与车道跟踪,具备高准确率和实时性,适用于仓库、隔离区等特定场景。研究展示了两种技术的实现方法、实验结果及优化方向,并展望了未来在复杂环境适应性和多技术融合方面的发展潜力。原创 2025-08-20 16:22:41 · 14 阅读 · 0 评论 -
47、闭环平面机构动力学与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补偿软件研究
本文研究了闭环平面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求解方法,以滑块-曲柄机构为例,分析了不同力矩条件下系统在‘滑动’与‘粘连’状态下的分段动力学方程,并验证了Baumgarte稳定化对约束误差的有效控制。同时,开发了一套基于MATLAB的五轴数控机床几何误差补偿软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误差预测模型,结合逆补偿算法对NC程序进行重建,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两种技术的结合路径:通过动力学分析为误差补偿提供理论依据,而误差补偿则优化机构的运动性能,形成闭环优化系统。未来工作将聚焦于模型泛化、算法优化及实验验证,原创 2025-08-19 12:59:52 · 40 阅读 · 0 评论 -
46、管材液压成形中凸起形成与参数及含库仑摩擦的闭环平面机构动力学研究
本文研究了管材液压成形中凸起形成的关键工艺参数及其影响,包括轴向冲头速度、摩擦系数和压力等,并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优化了Y形管件的成形参数。同时,探讨了含库仑摩擦的闭环平面机构动力学建模问题,建立了考虑干摩擦的微分代数方程组,采用Baumgarte稳定化方法处理约束稳定性,并分析了滑动与粘滞阶段的切换条件。研究为提升液压成形质量与机械系统动力学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8-18 16:05:46 · 19 阅读 · 0 评论 -
45、浮式水产养殖污泥收集机器人定位与管材液压成型研究
本文研究了浮式水产养殖污泥收集机器人的定位方法与管材液压成型中工艺参数对凸起高度的影响。通过结合RTK-GPS与万向节角度测量,实现了低成本、高精度的水下机器人定位,最大误差仅为0.137米;在管材液压成型方面,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内部压力、反冲力等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内压可显著改善凸起高度和壁厚均匀性。文章还探讨了两项技术的应用前景、面临的挑战及优化方案,为水产养殖自动化和先进制造工艺提供了技术参考。原创 2025-08-17 14:18:12 · 14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