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lab7runner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35、航空尾翼与移动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具备辅助飞行控制能力的三维自由度尾翼系统,通过风洞实验与多元回归分析获取空气动力学系数及其与姿态的关系,为空气动力学建模和仿生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讨了差分移动机器人在多机协作中的共识策略应用,建立了运动学模型与分布式控制算法,结合三种通信拓扑结构进行控制律设计与性能对比,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机器人组在调节控制与轨迹跟踪任务中的有效性,展示了该方法在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中的可行性与应用前景。原创 2025-11-17 00:39:36 · 17 阅读 · 0 评论 -
34、3-DOF铰接式扁平尾翼的实验分析
本文针对3自由度(偏航、俯仰、倾斜)铰接式扁平尾翼进行了实验分析,基于空气动力学理论构建了旋转矩阵与扩展向量模型,并通过风洞测试研究了不同运动组合对空气动力系数的影响。实验采用6D力传感器测量反作用力与力矩,结合EMO算子进行数据变换,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姿态与空气动力系数之间的高阶多项式关系。结果揭示了运动间的强耦合效应及其对飞行器纵向与横向稳定性的影响,为仿生飞行器的设计优化和精确飞行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原创 2025-11-16 12:41:07 · 14 阅读 · 0 评论 -
33、虚拟现实环境中触觉系统应用与仿生尾翼实验分析
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环境中触觉系统的应用及其在教育、医疗和工业等领域的优势与挑战,同时分析了仿生尾翼在飞行器设计中的实验研究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触觉技术能显著增强沉浸感并提升训练效果,而仿生尾翼则为飞行器的稳定性与机动性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尽管面临技术限制和成本问题,这两项技术均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创新潜力。原创 2025-11-15 16:19:28 · 16 阅读 · 0 评论 -
32、虚拟环境中触觉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本文综述了触觉系统在虚拟环境中的广泛应用,涵盖医疗、工业、娱乐和教育等多个领域。重点介绍了手术模拟、头影测量、虚拟装配、远程焊接、虚拟发型设计、AR/VR触觉反馈等具体应用,并分析了不同领域的技术需求与挑战。文章还总结了当前研究中使用的触觉接口与渲染技术,探讨了定制化设备开发、多感官反馈优化及技术普及等发展趋势。未来,触觉系统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深度融合,拓展至智能家居、航空航天、体育训练等新场景,持续提升用户沉浸感与交互自然性。原创 2025-11-14 15:49:59 · 13 阅读 · 0 评论 -
31、触觉系统与虚拟环境的应用与辅助:教育、医疗和工业领域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触觉系统与虚拟环境在教育、医疗和工业领域的训练与辅助应用。通过结合触觉接口与虚拟现实技术,提升用户沉浸感与交互体验,在物理学习、医学手术训练、工业装配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文章分析了各类系统的配置、实验结果及优缺点,指出该技术在知识迁移、技能提升和康复治疗中的潜力,同时也指出了如系统性能限制、真实感不足等挑战,展望了未来优化方向和发展前景。原创 2025-11-13 13:09:14 · 12 阅读 · 0 评论 -
30、触觉系统在虚拟环境中的应用:简要综述
本文综述了触觉系统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虚拟环境中的应用。触觉系统通过力反馈、动觉与皮肤触觉等方式,增强用户与虚拟对象交互的沉浸感和真实感。文章介绍了触觉系统的双向通信机制、渲染技术及其与视觉系统的协同,并探讨其在教育、医学、工业和娱乐领域的训练、辅助与娱乐类应用。同时分析了当前的技术趋势,如多模态融合、高保真度与便携化发展,也指出了技术瓶颈、用户体验及安全隐私等方面的挑战。最后强调跨学科合作与用户需求导向对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性。原创 2025-11-12 11:56:40 · 14 阅读 · 0 评论 -
29、认知机器人:距离感知实验与智能探索
本文探讨了认知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官信息(视觉与触觉)在与环境交互中构建距离感知能力的新方法。研究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前向模型,利用立体视觉和电机命令预测未来的感官状态,形成以自身运动能力为基础的距离概念。实验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支持短期与长期预测,实现复杂环境中的安全导航。文章还分析了其相较于传统几何方法的优势,揭示了基于感觉运动方案的人工智能新路径,并讨论了当前面临的误差累积、学习效率与泛化能力等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11-11 16:33:15 · 9 阅读 · 0 评论 -
28、认知机器人:距离感知与通行能力实验探索
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认知机器人距离感知与通行能力的实验研究。受人类通过间隙行为的启发,实验采用Pioneer 3-DX机器人,结合立体视觉与声纳传感器,构建基于前向模型的视觉运动循环系统,实现对环境的距离感知与碰撞预测。通过离线训练多层感知器(MLP)网络,机器人能够进行一步预测和长期内部模拟,成功实现安全导航与自我身体映射的涌现特性。研究验证了以感觉运动循环为基础的认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为认知机器人的自主感知与决策提供了新思路,并探讨了其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11-10 10:24:04 · 11 阅读 · 0 评论 -
27、认知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新挑战
本文探讨了认知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新挑战的研究方向,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到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深入分析了语义学理论、符号接地问题及物理接地假设。文章重点阐述了具身认知的核心概念,包括功能可供性、内部模型、自我身体映射与距离功能可供性,并讨论了其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实现机制与应用。最后展望了认知机器人在多模态感知、情感认知、群体协作及广泛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智能源于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为构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原创 2025-11-09 10:13:27 · 10 阅读 · 0 评论 -
26、机电一体化踝关节综合康复系统:原理、设计与实验
本文介绍了一种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严肃游戏和面部表情识别的踝关节综合康复系统。系统通过精确的控制方程实现康复运动的精准跟踪,采用Unity3D开发面向12-20岁患者的单自由度康复游戏,并设置三个难度级别以逐步提升肌肉力量与活动范围。利用Kinect传感器构建面部表情识别系统,通过动作单元和头部姿态检测患者情绪状态,实现游戏强度的自适应调节。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医院和家庭环境中均可有效提升患者参与度与康复积极性,具备良好的集成性与实时性,未来可扩展至更多关节康复场景。原创 2025-11-08 13:25:23 · 10 阅读 · 0 评论 -
25、机电一体化踝关节康复系统:原理与设计
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机电一体化踝关节康复系统,结合并联机器人、严肃游戏和面部表情识别技术,提升康复效率与患者积极性。系统通过2-DOF并联机构实现背屈/跖屈和内翻/外翻运动,采用PID与鲁棒GPI控制器进行精确轨迹跟踪,并融合基于Kinect的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实时感知患者情绪状态,动态调整游戏中障碍物频率,实现个性化康复训练。文章详细阐述了机械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控制策略及游戏反馈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有效性,展示了其在家庭与临床环境中的应用潜力。原创 2025-11-07 11:00:31 · 11 阅读 · 0 评论 -
24、3 - DOF直升机鲁棒控制与踝关节康复系统
本文介绍了3-DOF直升机的鲁棒控制与踝关节康复系统的创新设计。在直升机控制方面,采用H1综合方法解决跟踪问题,通过状态反馈与执行器动态补偿实现系统稳定,有效应对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性;在踝关节康复方面,提出结合两自由度并联机器人、严肃游戏和面部表情识别的综合方案,提升康复趣味性与个性化调节能力。两个系统分别在航空控制与医疗康复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技术优势。原创 2025-11-06 10:29:52 · 9 阅读 · 0 评论 -
23、3-DOF直升机带输入死区的鲁棒控制技术解析
本文针对3-DOF直升机在存在输入死区和外部干扰情况下的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1控制的鲁棒控制策略。通过建立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模型,结合线性和非线性H1综合方法设计控制器,并引入超扭曲观测器估计状态与干扰、利用逆死区模型补偿输入非线性,同时融合原点附近的高增益控制(HGAO)提升系统鲁棒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各控制模块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流程,给出了综合控制策略的实现步骤及优化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实现仰角与行程角的精确跟踪,显著抑制干扰并改善控制性能。未来可结合自原创 2025-11-05 16:24:07 · 9 阅读 · 0 评论 -
22、有限时间非线性PID控制与3 - DOF直升机鲁棒控制研究
本文研究了有限时间非线性PID控制器在五杆机构中的应用,验证了其在并联机器人上的有限时间稳定性与优越控制性能,并与类PID控制器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控制器具有更小的稳态误差和更短的扭矩持续时间,有助于提升驱动系统耐用性。同时,针对3-DOF直升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H∞综合方法的鲁棒控制策略,结合死区补偿与输入动态处理,有效应对系统非线性、耦合效应及外部扰动,在存在参数变化和干扰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控制效果。研究表明,两种控制方法在机器人与飞行器控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与改进潜力。原创 2025-11-04 09:16:28 · 12 阅读 · 0 评论 -
21、五杆机构有限时间非线性PID设定点控制器研究
本文研究了五杆机构的有限时间非线性PID设定点控制方法。基于数学基础与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建立了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投影法将其由微分代数方程转换为常微分方程。设计了一种新型非线性PID控制器,结合Siga和Tanh等非线性函数,实现系统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证明了闭环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和有限时间稳定性,并通过实际案例仿真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显著提升系统响应速度与控制精度,适用于高动态性能要求的机器人控制场景。原创 2025-11-03 13:46:41 · 10 阅读 · 0 评论 -
20、机器人运动控制与有限时间控制器应用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六足机器人的正向运动学与逆动力学模型的验证方法,通过SolidWorks Motion仿真与解析模型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开展了双环控制器与逆动力学控制器的实时实验,展示了其在位姿跟踪中的良好性能。此外,将有限时间非线性PID控制器应用于五杆并联机器人,通过模型转换与稳定性分析,证明了系统具有全局有限时间稳定性。文章还总结了相关操作流程,分析了技术挑战与应用前景,为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原创 2025-11-02 14:38:04 · 19 阅读 · 0 评论 -
19、6 - 3 - PUS 型六足机器人的建模与运动控制
本文详细探讨了6-3-PUS型六足机器人的建模与运动控制,涵盖正运动学、正速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核心方面。通过建立非线性方程求解机器人构型,利用雅可比矩阵分析速度关系,并基于能量法推导逆动力学模型。文章还介绍了动力学参数获取方法、奇异性的判断与处理策略,以及在轨迹跟踪和力控制中的应用。结合运动规划与实时控制流程,为六足机器人的精确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展望了未来在高精度建模与智能控制方向的发展潜力。原创 2025-11-01 14:44:13 · 11 阅读 · 0 评论 -
18、6 - 3 - PUS 型机器人建模与运动控制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6-3-PUS型并联六足机器人的速度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方法,详细阐述了几何雅可比、约束雅可比和变换雅可比矩阵的构建过程,并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了最小与非最小坐标下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投影方法实现了从非最小到最小坐标系的动力学转换,结合机器人对称几何结构,系统求解了正向位姿运动学问题。文章进一步总结了关键参数与矩阵,分析了建模流程关系,并探讨了其在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中的实际应用,为高性能机器人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创 2025-10-31 13:30:40 · 11 阅读 · 0 评论 -
17、模糊力与位置控制及6 - 3 - PUS型六足并联机构建模与控制解析
本文研究了模糊增益混合力/位置控制器在不同材料上的适应性优势,并深入探讨了6-3-PUS型六足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与建模方法。详细阐述了位姿运动学、速度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理论,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公式结合投影方法构建最小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正向位姿运动学(FPK)的解析与数值求解策略。同时介绍了双环结构与逆动力学两种运动控制器的实验性能,并展望了控制器优化、多机器人协作及环境适应性等未来研究方向,为并联机器人的高精度控制与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原创 2025-10-30 11:39:15 · 10 阅读 · 0 评论 -
16、机器人混合力/位置模糊控制技术解析
本文系统阐述了机器人混合力/位置控制技术,涵盖正向与逆向运动学建模、ATI六维力/扭矩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固定增益与模糊增益控制策略的对比。重点介绍了基于Craig和Raibert框架的混合控制结构,并针对环境刚度变化导致的控制性能下降问题,提出采用模糊系统动态调整力控制比例增益K_pf的解决方案。通过在三菱PA10-7CE机器人上对海绵、发泡聚苯乙烯、木板和玻璃等多种材料表面进行实验,验证了模糊增益控制在不同刚度环境下均能有效减小力误差,提升系统适应性与稳定性。研究还分析了位置跟踪精度,并展望了该技原创 2025-10-29 14:53:18 · 9 阅读 · 0 评论 -
15、三菱PA10 - 7CE机械臂的力与位置模糊控制研究
本文研究了三菱PA10-7CE机械臂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的力与位置模糊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了机器人交互控制的基本分类,重点阐述了力/位置混合控制的理论基础及其约束机制。随后引入模糊逻辑控制,详细描述了模糊集、隶属度函数及模糊控制器的三大模块:模糊化、推理引擎与去模糊化。结合三菱PA10-7CE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建模,设计了基于模糊规则的控制系统,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滑动操作任务中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处理非线性与不确定性,提升控制精度与稳定性,适用于装配、打磨、人机协作等复杂场景。原创 2025-10-28 10:55:03 · 7 阅读 · 0 评论 -
14、生物启发式神经网络中的学习研究
本文研究了生物启发式神经网络中的学习机制,通过两种不同架构(含中间神经元与直接连接)的实验,探讨智能体在环境中如何通过赫布学习规则实现避障行为。实验设置了特定的学习率和遗忘率,观察碰撞事件引发的神经元激活模式及突触权重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多次碰撞,系统逐渐建立感觉输入与运动响应之间的多模态关联,最终实现无需直接碰撞即可避障的行为。含中间神经元的架构表现出更稳定的避障能力,而直接连接架构则展现出探索性行为。研究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模拟认知过程的可行性,为基于生物神经元培养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原创 2025-10-27 11:47:51 · 7 阅读 · 0 评论 -
13、生物启发式神经网络中的学习研究
本文研究了基于生物启发式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体避障行为,采用Izhikevich动作电位神经元模型构建神经网络,并通过与环境交互实现智能体的运动控制。研究比较了含中间神经元和直接连接的两种固定权重网络架构在避障任务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引入Hebbian学习规则,使系统能够自主调整突触权重以优化行为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支持反应式避障与初步学习能力,未来可在模型优化、学习算法改进及多智能体协作方面深入探索。原创 2025-10-26 13:12:44 · 12 阅读 · 0 评论 -
12、超分辨率技术与生物启发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学习探索
本文探讨了超分辨率技术和生物启发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超分辨率技术通过提升图像质量,在视觉感知方面为机器人提供更清晰的环境信息;而基于Izhikevich模型和Hebbian学习规则的生物启发神经网络,则赋予人工代理在动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与避障的能力。文章还介绍了嵌入式神经文化范式,强调神经系统与环境交互的重要性,并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机器人控制中的有效性,展示了未来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新方向。原创 2025-10-25 16:20:27 · 11 阅读 · 0 评论 -
11、超分辨率技术概述
本文综述了多种超分辨率技术,包括NEDI算法的加权矩阵方法、基于学习的超分辨率、扩散超分辨率、TFOCS优化库、总变分(TV)正则化、梯度管理以及混合BTV与梯度管理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各类算法的数学模型与实现流程,并通过实验对比了不同梯度管理策略在不同放大因子下的PSNR和SSIM性能表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混合BTV与双向正交梯度管理算法在高倍放大下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文章最后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当前超分辨率技术面临的评估标准不统一、计算复杂度高等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如建立统一评估体系、降原创 2025-10-24 13:49:15 · 8 阅读 · 0 评论 -
10、超分辨率技术概述
本文综述了超分辨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涵盖多图像和单图像超分辨率方法。详细介绍了图像模型、配准、频域与小波变换方法,并分析了迭代反投影(IBP)、最大似然(ML)和最大后验(MAP)等经典算法。文章还探讨了基于梯度控制及混合正则化的新型单图像SR技术,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总结了PSNR和SSIM等评估指标。最后展望了深度学习、多模态融合、实时处理及跨领域应用等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10-23 10:05:38 · 7 阅读 · 0 评论 -
9、模式识别特征选择:时间关联数据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综述了模式识别中特征选择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处理时间关联数据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章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如MLP和DBN)、稀疏学习、信息理论、相似性及统计方法在特征选择中的应用,并评估了它们处理时间关联数据的潜力。针对多样本对象、不同基数、属性一致性以及时序保存等特征,指出现有方法在监督学习、序列保持和样本异构性方面的不足。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方法融合、算法改进、新技术应用与实验验证,强调通过循环迭代优化推动时间关联数据特征选择的发展。原创 2025-10-22 10:31:04 · 8 阅读 · 0 评论 -
8、模式识别特征选择:前沿方法与挑战
本文综述了模式识别中特征选择的前沿方法,涵盖基于统计、信息论、相似度和神经网络的四大类方法,分析各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结合医疗诊断与人脸识别等实际案例,探讨了特征选择在现实任务中的应用,并指出当前面临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时间关联数据建模与可解释性不足等挑战。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高效算法设计、时间序列特征选择优化及增强模型透明度,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原创 2025-10-21 14:36:52 · 9 阅读 · 0 评论 -
7、移动增强现实与特征选择技术:应用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移动增强现实(MAR)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通过标记检测范围测试和用户调查验证了其在ATV制造中的有效性与用户接受度。同时分析了模式识别中特征选择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时间关联数据带来的顺序依赖性、时间维度影响和数据连续性问题,并提出了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深度学习等应对策略。最后展望了MAR与特征选择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多平台支持、AR眼镜融合、自动化与智能化演进等。原创 2025-10-20 14:18:41 · 9 阅读 · 0 评论 -
6、用于全地形车制造的移动增强现实原型开发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全地形车(ATV)制造的移动增强现实(MAR)原型开发方法。该原型结合Autodesk 3DS Max、Vuforia和Unity3D技术,实现了基于标记物的AR应用,支持焊接检测、关键尺寸测量和配件安装三大功能。通过设计3D模型与真实底盘叠加,系统提升了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效率与培训直观性。研究填补了现有AR在复杂曲面焊接检查和ATV制造应用中的空白,并包含可用性评估,为工业AR应用提供了可复用的开发框架。原创 2025-10-19 16:10:02 · 10 阅读 · 0 评论 -
5、形态神经网络与移动增强现实在制造业的应用探索
本文探讨了形态感知器在模式分类中的训练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差分进化的DEM方法在合成与真实数据库上的优越性能,并与传统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了对比。同时,研究设计了应用于全地形车制造的移动增强现实(MAR)原型,涵盖焊接检查、关键尺寸测量和虚拟附件安装三个阶段,验证了其在提升制造效率与质量控制方面的潜力。文章还总结了技术优势、应用价值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在技术融合、应用拓展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展望。原创 2025-10-18 14:52:16 · 10 阅读 · 0 评论 -
4、形态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与性能比较
本文系统介绍了形态神经网络(MNNDP)的多种训练算法,包括消除法、合并法、分治法(DCM)、线性分治法(LDCM)以及基于差分进化的DEM方法,详细分析了各算法的原理、流程与复杂度。通过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的实验对比,表明DEM在测试误差和模型简洁性方面表现最优,而LDCM适用于大规模高维数据。文章还提供了不同场景下的算法选择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在算法融合、复杂数据处理和模型可解释性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10-17 10:21:14 · 10 阅读 · 0 评论 -
3、超声医学图像去噪与形态神经网络模式分类研究
本文研究了超声医学图像去噪与基于形态神经网络的模式分类方法。在去噪方面,对比了多种滤波器在真实产科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分析了其在重建质量与处理速度之间的权衡,并探讨了在DM6437定点处理器上的实现优势。在模式分类方面,介绍了具有树突处理的形态神经网络(MNNDP)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分类任务中的独特机制,该模型通过超立方体组合形成分段决策边界,适用于复杂模式识别任务。研究表明,Frost和SRAD滤波器在去噪质量上表现优异,而MNNDP为模式分类提供了新的高效解决方案,具有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广泛应用的潜力。原创 2025-10-16 09:43:15 · 8 阅读 · 0 评论 -
2、超声医学图像去噪技术全解析
本文全面解析了超声医学图像去噪技术,涵盖超声成像原理、斑点噪声的乘法模型及多种经典去斑滤波方法,包括中值滤波、李滤波、宽滤波、弗罗斯特滤波和SRAD滤波。结合TMS320DM6437数字媒体处理器的硬件平台,详细介绍了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与内存映射机制。通过合成与真实数据实验,利用MSE、PSNR、SSIM、MSSIM、CB、FOM等指标对滤波器性能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各方法在噪声抑制、对比度保留、视觉质量与处理效率方面的优劣。结果表明,SRAD和Frost滤波在去噪效果上表现突出,而中值和李滤波更适合实时应原创 2025-10-15 14:08:29 · 9 阅读 · 0 评论 -
1、机电一体化中计算机视觉、控制与机器人技术相关研究
本文综述了机电一体化领域中计算机视觉、控制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涵盖超声图像去噪方法、DSP硬件实现、增强现实制造应用、模式识别特征选择、机器人康复系统、认知机器人学习、力/位置控制、六足并联机构建模、有限时间PID控制及移动机器人任务执行等关键技术。通过多个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医疗、工业、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前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与跨学科特性。原创 2025-10-14 13:56:12 · 11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