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lab7runner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17、翻译研究领域的多元探索与成果展示
本文介绍了翻译研究领域的多位学者及其研究方向,涵盖翻译社会学、圣经翻译、文学翻译、法律与商务翻译等多个方面,并展示了系列相关研究著作。通过分类图和趋势分析,揭示了翻译研究从传统理论向跨领域、科技融合与文化深度挖掘发展的动态趋势,体现了该领域的多元探索与持续创新。原创 2025-09-20 00:07:23 · 42 阅读 · 0 评论 -
16、营销“法国性”: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瑞典版图书封面的副文本轨迹
本文探讨了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瑞典译本的图书封面副文本轨迹,分析三家不同出版社——博尼耶斯、诺尔斯特茨和格雷特出版社——如何通过封面设计营销‘法国性’与高声望文学。研究发现,尽管出版社规模与策略不同,但均采用本土化倾向的封面元素(如单色照片、巴黎街景、法语标题保留)来突出作品的法国文化特征,以迎合瑞典读者对法语文学的期待。尤其格雷特出版社通过统一的视觉风格将‘法国性’品牌化,形成独特市场定位。文章揭示了半边缘语言空间中翻译文学的营销逻辑,并提出‘法国性’在瑞典语境中几乎等同于文学原创 2025-09-19 16:26:19 · 27 阅读 · 0 评论 -
15、瑞典对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可见性与批评分析
本文分析了1994-2020年间瑞典对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小说翻译的可见性与批评现状。研究基于430篇媒体评论,探讨翻译作品在评论中是否被明确标识、译者是否被提及以及翻译质量如何被评价。结果显示,高雅文学获得更高媒体关注和更多翻译批评,89%的评论提及译者姓名,但仅有26%包含翻译批评,其中正面评价远多于负面。批评多为刻板表述,解释性分析有所增加,但缺乏源语与目标语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伪可见性’现象及翻译批评的理想模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呼吁提升翻译在文学系统中的真实可见性与专业批评水平。原创 2025-09-18 11:42:42 · 21 阅读 · 0 评论 -
14、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副文本:丹麦、挪威和瑞典译本的洞察
本文探讨了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在丹麦语、挪威语和瑞典语译本中的副文本如何影响女权主义信息的传递。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揭示了标题、封面设计、内容简介和前言等副文本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构策略,展示了这些译本如何将美国原作置于斯堪的纳维亚社会语境中以促进接受。研究发现,尽管各译本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保留并强化了女权主义核心信息,且未出现贬损性副文本处理。副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关键的语境化作用,反映了目标社会对性别平等议题的关注与回应。原创 2025-09-17 11:59:08 · 36 阅读 · 0 评论 -
13、天主教《新约》注释版的副文本重译与机构调解
本文探讨2020年瑞典语天主教《新约》注释版如何通过大量新增脚注实现对Bibel 2000原始翻译的‘副文本重译’。该版本在保留原文基础上,借助引用《天主教教理问答》、教会文献及神学传统,从天主教视角重构《新约》解读,体现罗马天主教会的机构声音。文章结合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分析脚注作为‘神圣门槛’的功能,揭示副文本如何引导读者从历史文化理解转向宗教权威接受,展现机构调解在圣经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原创 2025-09-16 10:43:39 · 20 阅读 · 0 评论 -
12、非重译之作:《你好,忧愁》瑞典八版的副文本研究
本文以弗朗索瓦丝·萨冈的小说《你好,忧愁》瑞典语八版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1955至2012年间未进行重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副文本(如封面、标题、前言、评论等)实现长期经典化。研究发现,尽管译文保持不变,但各版本的周边与外部文本持续重构作品形象,推动其从‘青春文学’逐步升华为文学经典。出版商策略、时代关联性及萨冈作为‘一代象征’的个人形象,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案例揭示了非重译作品中副文本在文学接受与经典建构中的核心功能。原创 2025-09-15 14:30:48 · 20 阅读 · 0 评论 -
11、翻译中的副文本:北欧视角洞察
本文从北欧视角探讨翻译研究中的副文本现象,分析其在文化传播、宗教制度、市场营销和读者接受等多维度的作用。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揭示副文本在经典化、重译、意识形态传递和跨文化适应中的功能,并讨论术语争议与理论发展。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副文本研究的方向,包括跨文化拓展、新技术应用与多学科融合,强调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与潜力。原创 2025-09-14 11:59:18 · 27 阅读 · 0 评论 -
10、营销“法国性”: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瑞典版书籍封面的副文本轨迹
本文探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瑞典译本的书籍封面如何通过副文本元素营销其‘法国性’与高声望形象。研究聚焦三家出版社——博尼埃、诺尔斯特茨和格雷特——在不同时期对莫迪亚诺作品的封面设计策略,揭示其如何利用本土化倾向、单色照片、巴黎主题和统一视觉风格来迎合瑞典读者对法语高声望文学的期望规范。分析显示,‘法国性’已成为高声望的象征,贯穿莫迪亚诺在瑞典的出版轨迹,并反映出半边缘语言市场中翻译文学的跨国营销趋势。原创 2025-09-13 09:13:38 · 23 阅读 · 0 评论 -
9、瑞典后苏联小说翻译批评分析
本文分析了瑞典媒体对后苏联小说翻译的批评现状,探讨了翻译可见性与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尽管高雅文学和政治立场鲜明的作品更受关注,翻译在评论中提及较多,但真正包含深入翻译批评的评论仅占26%,且负面批评极少。积极批评多集中于语言难度高的作品,解释性陈述增多表明批评模式正在演变,但仍缺乏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细致比较,存在‘伪可见性’问题。评论家倾向于静态评估翻译,而译者和学者则期望更多动态、专业的批评。整体显示瑞典文学翻译批评仍有提升空间。原创 2025-09-12 13:03:02 · 23 阅读 · 0 评论 -
8、翻译评价中的积极反馈与模式分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翻译评价中的积极反馈及其背后模式,分析了积极表述的类型、解释性陈述的分类(包括对流畅性、风格与创造性的关注以及具有俄罗斯特质的瑞典语表达),并从译者和小说两个层面揭示了翻译批评的规律。研究发现,创新的翻译策略、高声望文学类型以及读者期待等因素显著影响评价结果。文章还讨论了翻译评价对译者能力提升、出版商决策和读者选择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展望了多元化评价标准、跨文化交流及技术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11 11:14:35 · 18 阅读 · 0 评论 -
7、瑞典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可见性与批评
本文探讨了1994至2020年间瑞典媒体对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小说翻译的评论,分析翻译的可见性与批评现状。研究发现,高雅文学作品获得更多关注和积极翻译评价,而通俗文学则常被忽视;尽管多数评论提及译者姓名,但翻译批评仍多为模糊表述,缺乏原文对照分析。文章还讨论了翻译批评对译者、出版社及读者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翻译批评应向更专业、互动性强的方向发展,以提升翻译质量与跨文化传播效果。原创 2025-09-10 11:52:10 · 21 阅读 · 0 评论 -
6、女性主义书籍翻译副文本中的信息呈现与影响
本文探讨了女性主义书籍在不同国家版本中副文本(如封面简介、作者传记、前言等)对女性主义信息呈现与传播的影响。通过对美国、丹麦、挪威和瑞典版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各版本在标题、封面图像、推荐语、简介和前言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如何塑造读者对女性主义议题的理解。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通过副文本策略调整书籍的激进程度、学术性与可读性,以适应本地社会语境,从而影响女性主义思想的接受与重构。原创 2025-09-09 16:39:03 · 21 阅读 · 0 评论 -
5、翻译中的女权主义:《女性的奥秘》斯堪的纳维亚译本副文本分析
本文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探讨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在丹麦语、挪威语和瑞典语译本中副文本(包括标题、封面设计、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和前言)对女权主义思想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语言版本的副文本在语义、视觉表达和信息提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受到目标语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进而塑造了读者对女权主义信息的理解与接受。文章还指出,副文本作为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原创 2025-09-08 12:20:43 · 37 阅读 · 0 评论 -
4、宗教与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文本策略与影响
本文探讨了宗教与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文本策略及其影响,通过分析《天主教研读圣经》与《2000圣经》在脚注、副文本和机构框架上的差异,揭示宗教机构如何通过翻译传达信仰体系;同时研究《女性的奥秘》斯堪的纳维亚语译本的副文本调整,展现女权主义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重构。研究表明,副文本不仅是信息补充,更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再翻译的重要手段。原创 2025-09-07 15:04:56 · 55 阅读 · 0 评论 -
3、宗教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再翻译现象探究
本文探讨了宗教文本翻译中副文本再翻译的现象,以瑞典语版《天主教学习圣经》为案例,分析其如何通过脚注在不修改原文语言的情况下,从天主教教义角度重构《新约》的解读。文章对比了宗教中立的《圣经2000》与具有明确宗教导向的《天主教学习圣经》在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和副文本功能上的差异,揭示了制度性因素对翻译及副文本设计的深刻影响。研究表明,副文本不仅是补充信息的工具,更是引导解读、传达权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原创 2025-09-06 15:11:32 · 20 阅读 · 0 评论 -
2、《通过副文本打造非重译之作:1955 - 2012 年八个瑞典版〈你好,忧愁〉》
本文通过分析1955至2012年间八个瑞典语版本的《你好,忧愁》,探讨了同一译本在长达57年间的非重译现象及其经典化过程。研究聚焦于副文本(如标题、封面、封底、前言)与外延文本(如评论、媒体报道)的历时演变,揭示出版商如何通过包装策略和系列出版逐步将该译本塑造为现代经典。文章指出,尽管翻译本身未更新,但持续的副文本重构强化了萨冈作为‘一代象征’的形象,并使原译本成为承载20世纪50年代文化记忆的‘未被触碰的经典’。研究凸显了副文本在文学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为翻译研究和经典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洞见。原创 2025-09-05 11:57:01 · 55 阅读 · 0 评论 -
1、翻译副文本研究:北欧视角与多元探索
本文从北欧视角探讨翻译研究中副文本的多元功能与策略,梳理热奈特副文本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与误解,并分析多个具体案例,涵盖文学、非虚构与宗教文本。研究揭示副文本在作品经典化、意识形态重构、社会背景映射及出版营销中的关键作用,同时讨论术语混乱问题并提出功能性解决方案。文章强调副文本作为‘阐释门槛’对翻译接受的重要影响,展望未来研究应拓展范畴并规范术语,以深化跨文化翻译研究。原创 2025-09-04 14:28:20 · 54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