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gres8guard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44、信息系统领域的哲学探索与未来挑战
本文探讨了Dooyeweerd哲学在信息系统(IS)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与潜在局限,指出其在揭示被忽视问题和构建整体视角方面的独特作用。文章梳理了当前IS领域面临的五大核心问题,包括技术影响的评估、人工智能的哲学僵局、信息系统开发的人本化、知识表示的普及化以及技术的解放愿景,并强调这些问题的相互关联性与解决难度。通过引入Dooyeweerd的‘方面’、‘基础动机’等概念,提出了一种超越内在性思维的分析路径。文章还展示了相关概念解释与领域关联图谱,最后呼吁深入学习、实践检验该哲学体系,并推动跨领域合作与复合型人才原创 2025-10-18 09:39:05 · 19 阅读 · 0 评论 -
43、探索Dooyeweerd哲学在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Herman Dooyeweerd哲学在信息系统(IS)与信息技术(IT)领域的应用,反思了其‘填充插槽’的争议、与其他哲学和领域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其基督教背景的影响。文章总结了该哲学在涵盖多领域、促进跨学科、产生新见解等方面的贡献,指出了覆盖不全、方法未深入等局限性,并提出了拓展研究范围、完善哲学参考、深化理解等建议。最后展望了其在人工智能、跨文化应用及教育中的未来发展潜力,强调其作为理解和重构IT/IS的重要思想资源的价值。原创 2025-10-17 13:09:29 · 20 阅读 · 0 评论 -
42、Dooyeweerd哲学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探讨了Dooyeweerd哲学在信息技术(IT)与信息系统(IS)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从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本质、信息系统开发,到信息技术资源与技术生态系统的分析,Dooyeweerd的方面理论、封装、限定方面、Gegenstand、平安原则等核心概念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文章总结了其在各领域的关键应用点,揭示了该哲学在多领域适用性、深度问题理解和规范指导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概念抽象性和应用复杂性等挑战。进一步地,文章展望了Dooyeweerd哲学在方面理论和事物理论上的发展潜力,并探讨了其对原创 2025-10-16 11:25:26 · 16 阅读 · 0 评论 -
4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哲学思考与框架构建
本文从哲学视角探讨信息技术(IT)与信息系统(IS)的本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深层关系,基于Dooyeweerd的哲学体系构建理解框架。内容涵盖信息技术作为人类事业的生态观、宗教根源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信息系统全貌的整体性理解态度,以及多框架共存的合理性。文章强调不应追求单一终极理论,而应通过开放、连贯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框架,融合生活世界与宗教态度,实现对技术与人类命运关系的全面把握。同时,该框架可扩展至农业、城市规划、媒体、建筑及社会问题等领域,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原创 2025-10-15 14:01:10 · 19 阅读 · 0 评论 -
40、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框架:基于Dooyeweerd哲学的洞见
本文基于Herman Dooyeweerd的哲学思想,构建了一个理解信息系统的多维度研究与实践框架。文章探讨了信息时代的挑战,提出以‘智慧’和‘平安’为核心价值的信息系统观,并从人类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本质、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技术资源设计四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引入Dooyeweerd的意义多样性、层面理论和规范性视角,文章为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非还原论、跨学科且富有伦理关怀的新路径,同时展望了未来在新兴技术和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10-14 16:11:16 · 16 阅读 · 0 评论 -
39、信息技术生态理解框架剖析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哲学与宗教视角的信息技术生态理解框架,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方面失衡、技术偶像崇拜及宗教功能失调等问题。通过引入杜伊维尔的‘创造 - 堕落 - 救赎’动机模型,提出实现方面间和谐、克服技术崇拜、重新导向真正绝对存在的解决路径。文章强调人类与信息技术相互塑造的关系,倡导全面评估、跨领域合作与批判性思维,并为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理论融合与实践建议,旨在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原创 2025-10-13 12:50:39 · 17 阅读 · 0 评论 -
38、信息技术生态理解框架:多面剖析与批判反思
本文通过多面剖析与批判反思,探讨了信息技术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技术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技术、经济、社会、司法、伦理和信仰等方面的双重影响,并揭示了‘绝对化’与‘偶像崇拜’等深层问题,特别是在性别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技术偏见。文章倡导采用Dooyeweerd的方面理论实现平衡发展,提出通过多方面评估、克服思想与实践中的片面性、推动需求导向创新和跨文化合作,实现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原创 2025-10-12 13:06:26 · 13 阅读 · 0 评论 -
37、理解信息技术作为生态系统的框架
本文基于Dooyeweerd的哲学框架,探讨信息技术作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文章分析了技术观念的破坏根源,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塑造并被人类共同构建的环境世界。通过揭示技术与生活世界观(LWV)之间的动态循环关系,强调研究者、开发者与使用者应承担多方面的责任。同时,文章批判性比较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塑造理论,主张以创造-堕落-救赎的基础动机超越自然与自由的二元对立。最后,提出应对挑战的策略:培养多方面责任意识、促进技术多元化发展、健全法律与伦理体系,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良性原创 2025-10-11 16:00:05 · 14 阅读 · 0 评论 -
36、理解信息技术资源与生态:挑战与愿景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资源与生态的挑战与愿景,分析了IT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包括其在生活方式、世界观和全球发展中的作用。文章基于Dooyeweerd和Schuurman的思想,提出技术应受多维度规范引导,并强调设计、责任与意义揭示的重要性。面对数字鸿沟、环境代价与应用异化等现实困境,文中建议通过国际合作、政策支持、用户教育、技术创新与监管机制来应对。最后展望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下的可持续未来,呼吁实现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原创 2025-10-10 11:35:17 · 15 阅读 · 0 评论 -
35、信息技术资源理解框架:从设计模式到本体分析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资源的设计与理解框架,结合Christopher Alexander的设计模式理念与Dooyeweerd的哲学理论,提出通过方面分析深化对资源本质的认识。文章分析了现有设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强调资源的适用性、模块化实现及多方面意义表达,并引入实际案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展望了新技术应用、跨领域合作与开发者素养提升对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旨在为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原创 2025-10-09 13:28:58 · 15 阅读 · 0 评论 -
34、信息技术资源理解框架:数据模型与知识表示的多维度剖析
本文从Dooyeweerdian哲学视角出发,对现有信息技术中的数据模型与知识表示方法进行多维度批判性分析。通过对关系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方法及Wand-Weber本体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背后存在的简化主义、意义缺失与本体论-认识论割裂等问题。文章提出,Dooyeweerdian方法以其不可简化的方面理论和超越性立场,为理解与优化数据模型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强调意义、现实与认知的统一。基于此,文中给出了针对各类模型的实际改进建议,并展望了该方法在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倡导一种更具哲学深度的信息原创 2025-10-08 12:31:41 · 12 阅读 · 0 评论 -
33、信息技术资源理解框架:多方面视角与集成方案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方面视角的信息技术资源理解框架,旨在通过方面设计、位级实现与系统集成等方法,全面处理信息技术系统中各维度的特性。文章探讨了各个‘方面’在存在、功能、属性、关联、推理、约束和描述上的角色,并建议为每个方面构建专用模块。通过基础依赖、预期依赖、方面间类比和方面延伸四种机制实现模块集成,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与适应性。该框架不仅为知识表示工具包的设计提供新方向,也为跨领域信息系统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并展望了其在虚拟世界和通用工具包中的潜在应用。原创 2025-10-07 15:10:41 · 13 阅读 · 0 评论 -
32、信息技术资源理解框架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当前知识表示(KR)技术在支持日常生活多元意义方面的局限性,指出传统KR方法因理论预设和单一视角导致‘KR面向大众’未能实现。基于Dooyeweerd的哲学思想,提出以‘合适性’为核心标准,强调IT资源应公正反映各领域的生活意义。文章分析了现有KR语言在方面支持上的不足,主张区分IT资源创建与信息系统开发的不同责任,并引入‘半成品’概念。最后,提出了新KR语言设计、评估体系构建及哲学与技术融合的未来方向,给出了实施步骤与预期效果,旨在推动真正面向大众的知识表示框架发展。原创 2025-10-06 11:59:32 · 16 阅读 · 0 评论 -
31、信息系统开发与信息技术资源框架解析
本文探讨了信息系统开发(ISD)的哲学框架与信息技术资源的设计影响因素。通过引入CFR(按Dooyeweerd理解)视角,将ISD视为多方面的人类活动,强调其规范性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并提出整体项目、预期使用、系统创建和知识获取等构成要素。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资源设计的四大影响因素:机器工作方式、程序员便利性、知识表示理论及现实生活意义结构,结合实例与流程图揭示其相互关系。最后展望了信息技术资源在融合多因素、领域针对性、智能化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其对提升ISD效率、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原创 2025-10-05 10:39:48 · 24 阅读 · 0 评论 -
30、信息系统开发理解框架解析
本文基于Dooyeweerd的哲学思想,系统解析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知识获取与表示、虚拟现实中的知识挑战、隐性知识显性化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多面知识获取(MAKE)方法,并探讨了其对软系统方法论(SSM)各阶段的丰富与改进。文章强调知识的多面性与领域意义的公正对待,结合实用方法与案例分析,为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和优化路径,尤其在处理复杂、跨文化及虚构系统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原创 2025-10-04 09:38:37 · 17 阅读 · 0 评论 -
29、信息系统开发的多方面分析与实践
本文从多方面视角深入探讨了信息系统开发(ISD)的全过程,分析了导致项目失败的多种因素,包括信念、伦理、司法、美学、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文章强调了用户需求分析的局限性,并提出通过Dooyeweerd的方面理论框架来识别利益相关者和预期使用影响。同时,探讨了信息系统的创建不仅是技术构建,更是对用户知识与使用环境的塑造,强调知识获取与表示的动态过程。结合敏捷方法、HLC/ERC/HCI使用类型及未来趋势如AI、区块链和云计算,提出了应对开发挑战的策略,倡导以多维度视角提升系统质量与社会价值。原创 2025-10-03 10:17:35 · 18 阅读 · 0 评论 -
28、信息系统开发的多方面理解框架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ooyeweerd哲学思想的多方面理解框架,用于深入分析信息系统开发(ISD)的本质与过程。文章批判了现有系统思维范式的局限性,如Burrell-Morgan模型的二元对立和HST、SST、CST对自然-自由张力的无法调和,并探讨了MST和DST的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多个不可约方面为核心的ISD理解框架,强调ISD作为多方面人类活动的整体性与规范性。文章详细分析了整体ISD过程、预期使用、系统创建与制作、领域意义封装四大功能及其限定方面,并通过mermaid流程图展示各方面原创 2025-10-02 16:08:59 · 12 阅读 · 0 评论 -
27、信息系统开发框架解读
本文深入探讨了信息系统开发(ISD)的框架与方法论演变,从生命周期方法到敏捷开发,结合Burrell-Morgan社会学范式模型,分析了硬系统思维、软系统思维与批判性系统思维在ISD中的应用与局限。文章通过作者多年的开发经历,揭示了ISD实践中角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指出传统范式难以涵盖真实开发情境,并强调优秀开发者需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模式。最后展望未来ISD将趋向跨学科融合、技术革新与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承担。原创 2025-10-01 11:04:21 · 17 阅读 · 0 评论 -
26、计算机、信息与程序本质的哲学探索
本文从哲学视角探讨计算机、信息与程序的本质,借助Dooyeweerd的方面理论和基础动机概念,分析赛博空间的现实性、计算机与人类的比较、人工智能中的意识形态冲突,并提出理解计算机本质的两大原则。文章进一步阐述这些理论在教学、技术问题解决、伦理法律构建中的应用,为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框架,强调意义优先于实体的哲学立场,旨在超越教条争论,推动技术与人类价值的深度融合。原创 2025-09-30 09:26:13 · 13 阅读 · 0 评论 -
25、人工智能理解问题的深度探讨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真正理解的问题,分析了Newell关于知识与符号层面行为的不确定性观点以及Searle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并指出当前辩论中存在的深层哲学预设。通过引入Dooyeweerd的意义框架、主体-客体功能区分和CFR基础动机,文章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对立的新视角,认为计算机虽仅在物理层面具有主体功能,但可在人类赋予意义的前提下,在语言、知识等层面发挥有意义的功能。该观点调和了强AI与反对者之间的矛盾,为人工智能的理解问题提供了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路径。原创 2025-09-29 09:11:41 · 17 阅读 · 0 评论 -
24、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理解框架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多层次理解框架,基于艾伦·纽厄尔的计算机系统层次理论,从设备层到知识层逐步解析计算机的本质,并结合杜伊维尔的哲学视角进行深化分析。文章比较了层次与方面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对符号层的丰富理解,并探讨了该理论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和未来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哲学与技术的融合,为理解计算机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跨层次、跨领域的综合思维在计算机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创 2025-09-28 16:08:45 · 22 阅读 · 0 评论 -
23、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深度解析
本文深入探讨了信息与程序的本质,从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出发,批判传统层级观点,并引入Dooyeweerdian多方面视角,揭示信息在心理、分析、形成、语言和智慧层面的统一性。文章进一步将该理论应用于知识管理、数字保存和虚拟世界,并从‘法则侧’与‘表演艺术’两个类比理解程序的本质。最后展望了量子信息、虚拟现实融合等未来挑战,强调跨学科研究与实践迭代对深化理解的重要性。原创 2025-09-27 09:30:48 · 11 阅读 · 0 评论 -
22、计算机本质与多方面意义解读
本文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的本质及其在物理、硬件、心理、分析、结构、语言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意义。通过解析计算机的‘方面存在’与层次间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其作为有意义整体的运作机制。文章还讨论了实现自由、虚拟数据、解释不确定性等现象,并结合实际应用与未来发展,提出了跨学科融合、可持续发展和用户体验优化的方向,为理解计算机系统提供了全面的哲学与技术框架。原创 2025-09-26 10:29:05 · 10 阅读 · 0 评论 -
21、探索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哲学框架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与信息的本质问题,超越主观应用和朴素实在论,提出基于杜伊维尔(Dooyeweerd)创造-堕落-救赎(CFR)哲学动机的分析框架。通过批判传统哲学流派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局限,文章主张从意义与律法的角度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多方面存在结构,涵盖语言、形式、物理、法律、经济与信念等维度。结合人机交互(HCI)、内部结构、持久性、规范性等问题,深入剖析计算机的潜力与局限,并借助流程图与表格展示其多面性与内在逻辑。最终,该框架为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伦理影响及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原创 2025-09-25 11:58:43 · 14 阅读 · 0 评论 -
20、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框架
本文探讨了人类使用计算机的哲学框架,分析了Winograd和Flores基于现象学与语言行动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指出其在设计指导、规范性和适用范围上的不足。随后引入杜伊威尔德的多方面理论作为替代基础,提出更具包容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的理解框架。该框架通过区分HCI、ERC和HLC三种功能类型,结合结构与规范性分析,提供了全面、实用、伦理和整体化的视角,支持对信息系统的设计、批判与改进,并为未来探索计算机与信息本质奠定基础。原创 2025-09-24 11:06:51 · 20 阅读 · 0 评论 -
19、理解人类计算机使用的框架与相关分析方法
本文探讨了理解人类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综合框架,重点介绍了基于Dooyeweerd哲学的方面分析方法及其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通过方面分析、方面树等工具,全面评估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与影响,强调各方面的平衡与规范性。文章还分析了现有框架的局限性,并展示了该方法在排队问题、网页设计等实际案例中的优势。最后提出该综合框架在未来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和教育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旨在提升系统设计质量与用户体验。原创 2025-09-23 13:53:50 · 10 阅读 · 0 评论 -
18、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框架
本文探讨了人类与计算机交互的深层框架,提出从ERC(扩展的计算机关系)和HLC(人类生活语境)两个维度理解计算机使用。文章分析了用户如何通过符号、想象与记忆与计算机内容互动,并强调信息系统在司法、社会、经济、美学等多方面的复杂影响。针对HCI、ERC和HLC三个层次,分别讨论了可用性、对虚拟世界的公正以及和平原则等规范性要求。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实践建议,倡导多方面平衡、用户参与、持续评估与伦理意识,以实现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发展。原创 2025-09-22 09:54:56 · 13 阅读 · 0 评论 -
17、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框架
本文提出一个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HUC)的综合性框架,区分了三种交织的多方面功能:人机交互(HCI)、参与所代表的内容(ERC)和人类与计算机共同生活(HLC)。通过哲学基础分析,特别是Dooyeweerd的方面理论,文章探讨了每种功能的结构与限定方面,并解释了HCI为何通常以语言为限定方面,而ERC和HLC则具有可变的限定方面。文中还分析了远距离与近距离HCI的区别,提供了实际案例与未来趋势展望,强调该框架对信息系统设计、研究问题构建及技术伦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原创 2025-09-21 09:53:50 · 12 阅读 · 0 评论 -
16、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框架
本文通过分析多个信息系统使用的实际案例,探讨了理解人类使用计算机(HUC)的框架构建。案例涵盖重大系统失败、意外影响及小系统的成功应用,揭示了计算机使用在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章引入杜威尔德哲学中的方面分析方法,强调应将计算机使用视为多方面的人类功能,并提出一个包含多样性影响、规范性基础、意外影响思考等要点的HUC理解框架。该框架可为信息系统的规划、实施与评估提供全面指导,促进对人机交互中社会、认知与任务层面互动的深入理解。原创 2025-09-20 13:01:54 · 12 阅读 · 0 评论 -
15、多伊耶维尔德哲学思想批判与人类计算机使用框架构建
本文系统探讨了多伊耶维尔德哲学思想所面临的表面与实质性批判,揭示其在基督教误解、术语使用、先验循环、文化抽象性等方面的争议。同时,基于其哲学中的多方面人类功能概念,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计算机使用的三维框架:认知-操作、社交-协作与创造-表达功能。该框架不仅深化了对人机交互本质的理解,也为计算机系统的设计、研究与用户自我反思提供了全面的理论视角。文章最后展望了该框架的实践价值及未来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拓展潜力。原创 2025-09-19 09:38:46 · 17 阅读 · 0 评论 -
14、多伊耶维尔德哲学视角下的人类生活、伦理与现实思考
本文基于多伊耶维尔德的哲学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生活、伦理道德与现实世界的内在关联。文章阐述了思想与宇宙的友好关系、人类生活的多面性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提出了沙洛姆原则作为协调各规范性方面的实用伦理工具,并比较了其与主流伦理学的异同。同时,文章分析了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强调朴素经验与理论态度的区别,最后探讨了时间、命运与进步的哲学内涵,指出现代性发展应以开启而非关闭各个意义方面为导向。多伊耶维尔德的思想为理解人类存在与技术发展提供了跨文化、综合性框架。原创 2025-09-18 12:58:57 · 14 阅读 · 0 评论 -
13、知识认知的多面探讨
本文深入探讨了知识认知的多维度本质,基于Dooyeweerd的独特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认知者与被认知者的关系、知识的非中立性、直觉的作用、人类自我的超越性以及科学与哲学的界限。文章批判了传统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强调认知是多方面的人类活动,受世界观和宗教预设深刻影响。同时,探讨了认知局限性及其对科学研究、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实践的影响,提出应以谦逊、开放和多元的方式综合运用直觉与理论思维,推动跨学科理解与人类存在的深层探索。原创 2025-09-17 09:01:53 · 18 阅读 · 0 评论 -
12、多伊耶维尔德哲学视角下的事物认知与关系解析
本文从多伊耶维尔德的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事物的多面属性、动态存在、类型划分及关系解析,提出事物作为‘有意义的整体’在不同方面功能中实现其意义与变化。文章深入分析了激进类型、基因类型与现象类型的划分,阐释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及客体关系,并引入enkapsis等结构关系概念。针对传统哲学中的康德鸿沟问题,多伊耶维尔德以方面功能为基础,超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对立,为知识认知提供新路径。该思想在信息系统设计与日常认知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强调从整体与多维角度理解事物,为理论与实践提供深刻启示。原创 2025-09-16 16:37:39 · 16 阅读 · 0 评论 -
11、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哲学探讨
本文深入探讨了哲学中关于存在与意义的核心议题,重点分析了规范与自由的区别、方面的多重作用(如意义范畴、理性类型、存在方式、功能模式等)以及事物本质的深层结构。通过直觉把握与生活经验的反思,提出意义先于存在的哲学观点,并结合信息系统、人机交互、跨文化交流等实际应用,揭示哲学思想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价值。文章还阐述了哲学研究的方法特点,并展望了未来在科技融合、跨学科发展和全球视野下的哲学演进方向。原创 2025-09-15 09:18:56 · 24 阅读 · 0 评论 -
10、多伊耶维尔德的积极哲学中的模态方面理论
多伊耶维尔德的模态方面理论提出了一套包含15个不可还原的意义领域,用以理解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连贯性。该理论强调方面的超越性、不可还原性、和谐性、非绝对性,并通过预期与回顾、方面间依赖、类比、延伸及规范性等特征揭示了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一框架不仅在哲学上具有深刻意义,也在跨学科研究、信息系统设计、企业管理与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原创 2025-09-14 12:24:24 · 18 阅读 · 0 评论 -
9、多伊耶维尔德哲学:信息系统领域的新视角
本文探讨了多伊耶维尔德哲学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其核心思想,如法律与主体的两面性、非笛卡尔式主客体关系、模态方面理论和积极哲学体系,揭示了该哲学框架如何为信息系统的理解、设计与批判提供新的视角。文章还讨论了其在解决意义、规范性、人机关系等问题上的优势,并回应了关于抽象性、宗教色彩和实证缺失的批评,最后展望了其在未来信息系统研究中的潜力。原创 2025-09-13 11:54:38 · 23 阅读 · 0 评论 -
8、多伊耶维尔德哲学:独特视角与深远启示
本文深入探讨了多伊耶维尔德哲学的独特视角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中的深远启示。文章从‘创造-堕落-救赎’(CFR)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其超越立场如何为理解现实结构提供新路径,并强调宗教根源、命运与意义在人类思维和信息系统构建中的深层影响。同时,多伊耶维尔德对日常经验作为哲学起点的重视,以及‘存在即意义’的核心主张,挑战了传统哲学对存在与意义的理解。通过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文章揭示了该哲学在跨文化对话、系统设计、人工智能伦理及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展示了其作为综合性哲学框架的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原创 2025-09-12 15:37:48 · 22 阅读 · 0 评论 -
7、杜伊威尔德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根基与信息系统理解
本文从杜伊威尔德的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了宗教根源对理论思想的深层影响,重点分析了四种宗教‘根基动机’——形式-质料、创造-堕落-救赎(CFR)、自然-恩典和自然-自由——如何塑造人类对现实、知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解。文章指出,前三种动机均陷入二元论困境,导致对日常经验的忽视、跨学科研究的障碍以及概念形成的偏差;而CFR作为唯一非二元论的根基动机,为整合物质与精神、控制与自由提供了可能,有望成为理解信息系统的更完整框架。同时,文章批判了‘内在性立场’带来的教条主义问题,并提出以CFR为基础重构信息系统理论构建、原创 2025-09-11 09:45:42 · 17 阅读 · 0 评论 -
6、走进Dooyeweerd的哲学世界:理解信息系统的新视角
本文介绍了Herman Dooyeweerd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其独特的批判方法——内在批判与先验批判,揭示了传统理论思维的局限性,并强调现实理解应超越技术视角,综合考虑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因素。Dooyeweerd主张人类在认知与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且所有理论思维皆根植于深层的‘宗教性’预设。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其思想在信息系统设计、评估与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应以更全面、动态和反思的方式构建信息系统,为该领域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原创 2025-09-10 11:53:10 · 13 阅读 · 0 评论 -
5、哲学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探索
本文探讨哲学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角色,分析现有哲学框架的局限性,并引入荷兰思想家Herman Dooyeweerd的激进批判-实证哲学作为构建信息系统多领域理解框架(LOFFUs)的新路径。文章系统阐述了Dooyeweerd哲学在人类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本质、系统开发、资源塑造及信息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的适用性,强调其尊重日常生活、涵盖本体论与规范性、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优势。通过对比其他主流哲学流派,凸显Dooyeweerd哲学在连贯性、开放性与批判性上的独特价值,并展望其对信息系统未来发展在技术、社会、原创 2025-09-09 09:01:26 · 15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