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理解框架
在计算机领域,对计算机本质的理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最初,人们主要将计算机视为硬件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计算机的认识逐渐深入,涉及到了更多的层面和概念。
1. 计算机系统层次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理解历史呈现出一种逐步演进的过程。起初,计算机被看作是硬件(模拟或数字)。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被视为具有内存、存储机器代码程序和中央处理器的位操作机器。70年代,计算机被视为数据存储和操作设备,“高级”编程语言成为常态,随后数据和程序的结构变得重要。80年代,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变得重要,90年代,组织意义变得重要。
在每个阶段,大多数人往往只从单一的角度看待计算机,使用基于单一方面的理解框架。然而,1981年,早期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人物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发表了题为《知识层次》(The Knowledge Level)的演讲,提出了计算机本质的多层次观点,为人工智能、知识系统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 纽厄尔的计算机层次理论
纽厄尔主要关注探索知识与承载知识的符号之间的直观区别,以及理解“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表示有何关系?”“当一个系统拥有知识时,它拥有什么?”等问题,并假设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人类和计算机都是相同的。
他认为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可以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描述:
- 设备层(Device level) :其媒介是物理材料中的电子和磁畴,将硬件视为物理材料,例如半导体P - N结。
- 电路层(Circuit level) :其媒介是电子组件中的电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