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计算机与信息本质的哲学框架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什么是计算机?”以及“什么是信息?”这类问题常常引发深思。这些问题并非关注计算机对我们主观或主体间的意义,也不是其特定应用的性质,而是聚焦于计算机和信息本身的本质,不考虑应用和主观意义。
相关争议观点
- 计算机与人类的比较 :人工智能问题“计算机能思考或理解吗?”备受关注,不同的答案会引发一系列后续讨论。
- 网络空间的本质 :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1996年发表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主张,网络空间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现实,是思维、信息和思想的现实,身体和物质在此无关紧要。若此观点成立,社会安排、伦理、法律观念等都需改变,旧有的基于物质的法律体系将不再适用。
- 具身知识的女权主义观点 :与之相反,女权主义的具身知识概念认为,知识需要身体,命题性和概念性知识并非真正的知识,或至多只是知识的一种。哈拉维(Haraway)的《赛博格宣言》(1991)是这一观点的代表,它像巴洛的宣言一样具有论战性,但更学术化。
我们应如何回应这些观点?能否从论战背后挖掘有用的见解呢?在理解计算机和信息的本质时,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这些观点,也不能接受它们设定的讨论议程,更不能接受朴素实在论。我们需要一个框架,能让我们像杜伊维尔(Dooyeweerd)所建议的那样,从生活世界中理解计算机和信息。
“是什么”问题的探讨
当被问到“什么是计算机?”时,人们常参考定义来回答。如1971年版的韦氏词典将计算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