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后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的可见性与批评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翻译无处不在。我们观看带有配音或字幕的流媒体剧集,生活在多语言的多元文化社会中,还借助机器翻译访问其他语言的网页。然而,文学翻译与这些情况有所不同,阅读翻译文学作品时,我们通常不会同时对照原文。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瑞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批评一直是文化界讨论的话题。本次研究以瑞典翻译出版的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小说的评论为案例,分析翻译可见性和翻译批评。研究涵盖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翻译可见性,即评论是否以及如何表明所评小说是翻译作品;二是翻译批评,即评论家对翻译的价值判断。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使用了瑞典两个媒体数据库,收集了1994 - 2020年间出版的82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小说的评论。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分析的评论有430篇,来自69种不同的媒体。评论被导入NVivo软件进行定性和混合方法数据分析,并根据研究问题进行主题编码。
理论视角
- 文学评论作为副文本 :根据热拉尔·热奈特的副文本框架,评论家撰写的评论通常不属于副文本范畴,但凯瑟琳·巴彻勒发展了副文本性理论,将文学评论纳入其中。文学评论能够影响文本的接受,且评论中的翻译相关内容可视为对翻译现象的元话语评论。
- 翻译批评与翻译可见性 :瑞典的翻译批评现状不佳,翻译研究学者和译者都不满意。评论家与译者观点存在分歧,评论家认为译者易被冒犯且不愿解释翻译选择,而译者和学者希望翻译批评基于原文与译文的对比。目前的翻译批评多为模糊且缺乏依据的表述,如“流畅翻译”“读起来像原文”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