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再翻译现象探究
在翻译研究领域,副文本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通常,副文本被认为是译者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本文将聚焦于瑞典语版罗马天主教《新约》的一个特殊版本——《天主教学习圣经》(Katolsk Studiebibel),探讨其中副文本再翻译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制度性中介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翻译研究中,副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领域,而宗教文本翻译中的副文本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个体译者或个别翻译作品,对于制度性翻译中副文本的作用探讨不足。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分析《天主教学习圣经》的脚注,探究副文本在宗教文本翻译中的再翻译功能,以及制度性因素对翻译和解读的影响。
《圣经2000》翻译背景
《圣经2000》(Bibel 2000)的翻译背景对于理解《天主教学习圣经》的出现至关重要。20世纪70年代之前,瑞典官方使用的《圣经》翻译版本是1917年的《教会圣经》,但该版本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不满。1961年,瑞典议会一名议员提出议案,敦促政府研究新约翻译的必要性。11年后,即1972年,瑞典政府任命了“圣经委员会”(Bibelkommissionen)负责将《新约》翻译成瑞典语,后来任务扩展到《圣经》的其他部分。
圣经委员会的工作体现了对《圣经》的一种文化定位。当时的社会民主党教育部长阿尔瓦·米达尔(Alva Myrdal)在1972年发布的指令中明确指出,《圣经》被视为具有历史和文化重要性的作品,其目标读者是全体瑞典人民,不论宗教信仰如何。因此,新的翻译版本不会考虑任何特定教派的解释,也不会考虑《圣经》文本在特定教派中的宗教接受或应用。完成后的翻译版本不会被呈现为“圣典”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1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