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译之作:《你好,忧愁》瑞典八版的副文本研究
在文学的世界里,一部作品的翻译与再版往往蕴含着诸多奥秘。以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的《你好,忧愁》为例,其瑞典语译本在1955 - 2012年间历经八次出版,却始终未进行重译,这背后的副文本元素值得深入探究。
1. 引言
1955年,瑞典报纸《每日新闻》询问读者是否想阅读“今年春天的书”,这本书便是莉莉·瓦尔奎斯特翻译的《我天空中的一朵云》,即弗朗索瓦丝·萨冈《你好,忧愁》的瑞典语译本。1954年,19岁的萨冈在法国出版了这部小说,一年后,瓦尔奎斯特的译本在瑞典出版。57年后,即2008年,专栏作家卡尔·奥托·韦克利德宣称“萨冈还活着”。2012年,《你好,忧愁》的第八版瑞典语译本出版,依旧采用1955年瓦尔奎斯特的未修订译本。
将《我天空中的一朵云》/《你好,忧愁》视为非重译之作,旨在通过副文本元素,追溯其在1955 - 2012年间的长期经典化过程。由于译本内容在各版中保持不变,非重译之作成为研究文学领域包装和市场适应的理想对象。对各版的周边文本(封面、封底信息、前言等)和外部文本(文学评论及瑞典报纸对译本的其他提及)进行共时性深入分析,可探究同一译本在不同时期的呈现与接受方式,进而追溯其经典化进程。
2. 副文本与(非)重译研究
副文本这一概念最初由热拉尔·热奈特提出,后在多个学科中得到应用。在翻译研究领域,近年来副文本研究成为热门话题。根据凯瑟琳·巴彻勒的观点,可将副文本分为周边文本(如标题、封面、封底)和外部文本(如评论、媒体提及)。
重译研究表明,周边文本能展示出版商对不同时期重译本读者群的设想,出版方在文学产品合法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于非重译之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