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6sysadmin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91、三维布线技术与扇形齿轮稳定平台设计方法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三维布线技术与扇形齿轮稳定平台设计方法。三维布线技术通过Creo 3.0实现三维线束到二维钉板图的转化,提升线束生产效率与精度;扇形齿轮稳定平台则通过多种设计方案及振动测试,优化夹紧辊布局、轴承形式和预紧力,以提高系统刚度和抗振能力。文章还对比了两项技术的共性与差异,探讨了其应用拓展方向及未来挑战,提出了加强软件研发、材料创新和多学科融合的建议,为相关领域的产品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30 05:47:12 · 36 阅读 · 0 评论 -
90、电子设备液冷管道清洁与三维布线技术应用
本文探讨了电子设备液冷管道清洁与三维布线技术的应用。针对液冷管道因异物污染导致密封失效的问题,提出采用去离子水进行循环、脉冲和正反向清洁的方案,并通过严格清洁度测量确保清洁效果;同时分析了清洁过程中的结构盲区、螺纹损坏和外观损伤风险及应对措施。在三维布线方面,介绍了基于Creo 3.0的技术流程,包括结构设计调整、布线数据导入、布线优化和线束生产,强调其在提升设计可靠性与制造效率方面的优势。整体技术应用有效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与生产效率,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原创 2025-09-29 11:41:41 · 39 阅读 · 0 评论 -
89、增强现实技术与电子设备液冷管道清洁方案解析
本文探讨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数据交互、跟踪注册和人机交互技术,详细分析了基于传感器、视觉及混合模式的注册方法,并介绍了语音、手势、眼动等自然交互方式。同时,针对电子设备液冷管道因异物导致密封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备脉冲与换向功能的清洁方案,并设计了基于颗粒技术的清洁度测量方法,通过模拟验证证明其有效性。文章总结了AR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以及液冷系统清洁技术的改进方向,展望了未来技术进步对两者的推动作用。原创 2025-09-28 16:03:17 · 24 阅读 · 0 评论 -
88、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本文系统介绍了增强现实(AR)技术的基本概念、与虚拟现实(VR)的区别,梳理了国内外AR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了AR的三大关键技术:显示技术、跟踪注册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并展示了其在工业、教育、医疗和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文章还通过mermaid流程图直观呈现了AR系统的实现路径和技术架构,全面展望了在5G和人工智能推动下AR技术的发展前景。原创 2025-09-27 16:37:47 · 45 阅读 · 0 评论 -
87、钢铝金属层压板矫平过程分析
本文系统分析了钢铝金属层压板在矫平过程中的力学行为,重点研究了其弯曲过程中的应变中性层偏移、五种弹塑性状态演变、弯矩与曲率关系及回弹过程中的反向屈服现象。通过理论建模与参数分析,揭示了复合板因力学不对称导致的复杂变形机制,并总结了应变中性层位移随曲率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为金属复合板的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和材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未来多因素耦合、微观结构分析及新型复合板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原创 2025-09-26 13:58:56 · 23 阅读 · 0 评论 -
86、激光焊接与月球土壤采样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激光焊接与月球土壤采样钻探取芯技术。在激光焊接方面,通过热-机械耦合模型分析了激光功率、盖板厚度和焊接速率对变形与应力的影响,提出低功率、高盖板厚度和适中焊接速率可提升设备稳定性;在月球土壤采样方面,介绍了嫦娥五号任务中的钻探取芯方法,包括柔性管取芯原理、设备结构及地面实验验证,展示了其在深层采样中的高效性。文章还对比了两项技术的异同,探讨了优化思路与发展前景,并展望了跨领域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为相关科研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原创 2025-09-25 12:41:05 · 17 阅读 · 0 评论 -
85、《3D打印天线成型精度与TR模块激光焊接虚拟制造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雷达天线制造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FDM、SLA和受控冷沉积技术结合ABS、树脂和PEEK材料的天线成型精度与表面质量,结果表明树脂天线在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方面表现最优。同时,探讨了TR模块激光焊接的虚拟制造技术,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温度场、应力分布和变形,优化激光功率、焊接速率和结构设计等工艺参数,提升焊接质量与生产效率。研究表明,3D打印与虚拟制造技术在雷达设备、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需进一步提升材料性能与模拟精度以推动技术发展。原创 2025-09-24 15:21:14 · 35 阅读 · 0 评论 -
84、中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内容与战略
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及未来发展战略。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在增材制造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在航空航天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但仍面临企业规模小、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研究重点涵盖软件技术、新材料、再制造和云制造等方面。为推动技术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集成系统、制定标准规范、推进示范项目并深化国际合作。未来,增材制造将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向智能化、网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助力‘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原创 2025-09-23 11:17:42 · 30 阅读 · 0 评论 -
83、碳纤维便携箱成型与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碳纤维便携箱的成型技术与增材制造(A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碳纤维箱成型方面,采用胶合与螺丝连接、热压罐成型等工艺,确保结构强度与防水性能,并通过振动和冲击测试验证可行性。文章系统阐述了增材制造的技术原理、工作流程及其在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和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比分析其相较于传统制造在材料利用率、生产周期、复杂结构制造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材料限制、精度控制、成本及标准缺失等挑战,并展望了材料创新、质量提升、成本降低、标准完善及多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指出增材制造作为绿色设计的原创 2025-09-22 14:54:59 · 45 阅读 · 0 评论 -
82、先进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天线与便携箱的创新之路
本文探讨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复合夹层天线和碳纤维便携箱中的成型工艺创新。针对天线结构,采用模具压制与烘箱固化工艺,通过精确控制厚度、平面度及环境适应性,实现高性能透波与结构稳定性;对于便携箱,主体采用高效压力成型,箱盖应用热压罐成型,兼顾复杂结构与高质量要求。文章对比了不同成型工艺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并提出了工艺选择决策流程,总结了关键工艺要点,展望了材料创新、工艺优化与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趋势,为复合材料轻量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原创 2025-09-21 14:31:24 · 33 阅读 · 0 评论 -
81、生物3D打印与大型复合材料天线制造技术进展
本文综述了生物3D打印与大型复合材料天线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生物3D打印领域,重点介绍了数字微镜设备打印、双光子三维打印及光固化立体印刷技术,并探讨了含仿生血管网络支架的设计原则与多材料协同打印设备的开发。在大型复合材料天线制造方面,提出了一种结合模压与烘箱固化的成型工艺,有效解决了大型天线轻量化和成型精度的难题。两种技术分别在组织工程和雷达装备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20 09:32:34 · 21 阅读 · 0 评论 -
80、空间应用中的天线、薄膜结构与生物打印技术研究
本文探讨了空间应用中的抛物柱面天线设计、薄膜结构的抗皱机制与优化方法,以及3D生物打印技术在制造组织器官类似物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铰接肋结构天线的轻量化优势、薄膜褶皱的产生与抑制策略,并系统比较了喷墨、压力辅助、激光辅助和立体光刻等生物打印技术的特点与适用场景。通过有限元模拟和实验验证,提出了有效的褶皱控制方法,并构建了技术选择决策模型。文章展望了各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融合对推动空间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原创 2025-09-19 16:08:45 · 45 阅读 · 0 评论 -
79、THT 组装工艺与铰接肋抛物柱面天线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THT组装工艺与铰接肋抛物柱面天线的关键技术。在THT工艺方面,通过分析焊接温度、时间与焊料体积的耦合关系,构建了基于四维切片图的3D工艺窗口,并验证其对焊接质量的有效控制;在天线设计方面,介绍了铰接肋结构的工作原理,探讨了电缆网生成、预张力设计及辅助电缆优化方法,成功应用于大尺寸星载天线,实现了高精度与轻量化。文章还展望了两项技术在智能化、绿色环保以及卫星通信和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8 11:49:14 · 23 阅读 · 0 评论 -
78、基于柔性焊接机器人平台的THT组装工艺参数耦合机制与优化
本文研究了基于柔性焊接机器人平台的通孔技术(THT)组装工艺,分析了焊接温度、焊接时间和焊锡进给量等关键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设计实验建立了焊接质量的响应面回归模型,揭示了工艺参数间的耦合机制,并构建了三维工艺窗口以优化参数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在焊接温度350–380°C、焊接时间1.3–1.55s、焊锡体积1.7–2.3mm³范围内,焊接质量综合得分可达90分以上。验证测试证实该工艺窗口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提升PCB组装质量和自动化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原创 2025-09-17 11:33:55 · 18 阅读 · 0 评论 -
77、同轴微带转换与装配尺寸链选择评估研究
本文围绕同轴微带转换与装配尺寸链选择评估展开研究。在同轴微带转换方面,通过仿真分析S21和S11参数性能,并结合10个样品的实际测试结果,验证了优选参数组合的有效性,同时指出了加工与组装误差对高频段性能的影响及改进方向。在装配尺寸链选择评估方面,针对传统搜索准则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专家打分、判断矩阵构建与一致性检验,实现了对不同尺寸链路径的定量评估与优化选择。研究结果已应用于毫米波功率分配器等工程实例,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AHP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文原创 2025-09-16 11:43:03 · 29 阅读 · 0 评论 -
76、太阳能收集天线与微波模块转换连接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太阳能收集用蝴蝶结纳米整流天线和微波/毫米波模块中同轴连接器到微带线的转换连接技术。在太阳能天线方面,通过优化纳米蝴蝶结结构参数,实现了400-1600 nm波段内73.38%的总辐射效率,并采用Ag-SiO₂-Au MIM整流器显著提升了电流密度。在微波模块方面,利用HFSS对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了影响S₂₁传输性能的最佳参数组合,为高频模块的设计与组装提供了技术指导。研究还探讨了技术应用、挑战及未来方向,涵盖能源、通信、雷达等多个领域。原创 2025-09-15 12:27:41 · 25 阅读 · 0 评论 -
75、3D打印技术与蝴蝶结纳米整流天线的太阳能收集结构设计
本文探讨了基于五轴CNC平台的多材料集成喷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表面天线制造中的应用,提出降维轨迹规划、精确液滴控制和低温闪光烧结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高精度、高导电性的天线结构一体化打印。同时,设计了一种工作波长覆盖400-1600nm的蝴蝶结纳米整流天线,通过优化几何参数和采用Ag-SiO₂-Au MIM整流结构,实现73.38%的高辐射效率和全极化宽带特性。该技术在航空航天、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将向材料创新、工艺融合、智能化制造和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原创 2025-09-14 13:56:37 · 28 阅读 · 0 评论 -
74、电子束焊接、表面贴装技术与3D打印在天线及冷却板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研究了电子束焊接、表面贴装技术(SMT)和3D打印在天线及冷却板制造中的应用。针对冷却板采用5A06铝合金进行电子束焊接,通过合理工艺参数控制气孔缺陷,并验证其优良的力学与耐压性能;对微带天线SMT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接触面法与反变形法优化方案,显著减小焊接变形;针对共形承载天线结构(CLAS),提出基于五轴平台的3D打印新方法,结合降维策略、等效电路模型与低温闪烧技术提升成型精度与可靠性。文章还对比了三种技术特点,给出了应用流程、实际案例与发展展望,为相关领域提供技术选型与优化参考。原创 2025-09-13 10:43:26 · 34 阅读 · 0 评论 -
73、3D打印非可展曲面CLAS与电子束焊接冷却板研究
本文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制造非可展曲面共形天线阵列(CLAS)中的应用,以及电子束焊接在雷达液冷板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比3D打印与传统化学蚀刻工艺,验证了3D打印在复杂结构制造、表面质量和设计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同时,针对电子束焊接冷却板的结构参数和工艺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密封性与焊接变形等问题。研究表明,两种技术均具备优良的制造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在航空航天、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原创 2025-09-12 12:12:16 · 17 阅读 · 0 评论 -
72、射频连接器高频感应焊接与非可展表面共形承载天线结构的研究
本研究围绕射频连接器高频感应焊接与3D打印非可展表面共形承载天线结构展开。在射频连接器焊接方面,通过建立电磁-热双向耦合模型,利用COMSOL进行数值模拟,优化了感应加热的工艺参数,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焊接质量。在共形承载天线方面,提出基于微滴喷射和金属激光烧结的新型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球形CLAS原型,验证了其在复杂曲面天线制造中的可行性。两项研究分别在精密焊接与先进制造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并为未来一体化电子系统制造提供了技术参考。原创 2025-09-11 12:47:59 · 35 阅读 · 0 评论 -
71、机器人协同运输与生物支架打印技术解析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协同运输与生物支架3D打印两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协同运输方面,建立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提出基于反作用力观测器(RTOB)和切换控制策略的方法,有效抑制抓持力波动,提升运输稳定性。在生物支架打印方面,分析了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材料的流变特性,构建了包含流量、线宽与孔隙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确定最佳打印参数:材料配比为8%明胶+3%海藻酸钠,打印压力1.8 bar,针头速度10 mm/s,显著提高支架精度与细胞相容性。研究结合建模、仿真与实验验证,为智能制造与再生医学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原创 2025-09-10 14:18:02 · 31 阅读 · 0 评论 -
70、两轮轮椅与多机器人协同运输控制策略解析
本文探讨了两轮轮椅在爬台阶任务中的新型控制策略与多机器人协同运输的顺应性控制方法。针对两轮轮椅,提出基于双倒立摆模型的动力学分析与重力补偿结合PPADO干扰观测器的控制方案,有效降低扭矩需求并抑制爬升后前移问题;对于多机器人运输,设计无外力传感器的切换控制策略,通过反应力观测器实现抓握力稳定并降低成本。两种策略分别提升了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具有在医疗康复、公共设施及智能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09 13:33:11 · 24 阅读 · 0 评论 -
69、线缆路径规划与两轮轮椅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线缆路径规划与两轮轮椅台阶攀爬控制两项关键技术。在线缆路径规划方面,提出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三维布线方法,引入粘附因子以约束路径贴合外壳结构,提高布线效率和安全性;在两轮轮椅控制方面,通过建模乘客-轮椅系统并反馈重力项,提升攀爬台阶时的行驶稳定性与性能。文章还对比了两种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方法,并展望了未来拓展方向,如多因素路径优化、多线缆协同、复杂地形适应与人机交互优化等,展示了其在智能设备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08 11:01:33 · 44 阅读 · 0 评论 -
68、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识别补偿与无人机嵌入式电缆路径规划
本文研究了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的识别与补偿以及无人机嵌入式电缆的路径规划。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采用最小二乘法识别27个误差参数,并通过牛顿-拉夫逊方法和增量控制算法实现高精度误差补偿,实验表明校准后绝对定位精度显著提升。在无人机方面,针对嵌入式电缆布线问题,改进蚁群算法,引入附着力因素并优化信息素更新机制,有效减少迭代次数和电缆干扰,提高了三维布线效率。研究成果为提升机器人定位精度和无人机集成化布线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原创 2025-09-07 14:39:03 · 29 阅读 · 0 评论 -
67、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识别与补偿
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针对6自由度串联工业机器人(STSail SRF6-700)的运动学参数识别与补偿方法,旨在提高其绝对定位精度。通过建立包含连杆、基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误差的完整运动学误差模型,构建了满足模型完整性、参数最小性和连续性的27个几何误差参数集。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迭代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识别,并结合无需逆运动学计算的增量控制补偿方法,在笛卡尔空间中实现高精度轨迹控制。实验使用激光跟踪仪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著降低位置误差,平均误差从2.66mm降至0.20mm,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实用性。原创 2025-09-06 11:08:14 · 25 阅读 · 0 评论 -
66、水下运动安全监测与报警系统:保障泳池安全的创新方案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被动天线系统的水下运动安全监测与报警创新方案,有效解决传统视频溺水报警系统存在的特征检测不全、误报率高、救援滞后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系统通过构建溺水动作特征样本集,结合DSP图像处理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主动与被动溺水行为的精准识别与实时报警。硬件采用无需电源的被动天线与高性能TMS320DM642处理器,软件通过背景建模与运动状态分析实现持续监测。该系统具备高准确性、低误报、快速响应等优势,适用于公共泳池、水上乐园及水下作业等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意义。原创 2025-09-05 09:38:15 · 20 阅读 · 0 评论 -
65、小型自组装机器人机电设计与水上运动安全监控系统
本文介绍了小型自组装机器人的机电设计与水上运动安全监控系统。在机器人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六边形模块化结构的自组装机器人,具备全方位移动、自主对接与分离能力,通过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实现了高效控制策略。在安全监控方面,设计了基于无源天线的实时溺水监测系统,利用高速DSP处理运动数据,结合溺水特征样本集实现精准预警,支持全时段、全水域覆盖,并可联动救生设备提升救援效率。两项技术分别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和水上安全保障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原创 2025-09-04 13:25:37 · 29 阅读 · 0 评论 -
64、航空电子系统架构与大型测量雷达天线同步驱动研究
本文探讨了干线客机航空电子系统架构的演进历程,从联合式架构发展到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MA)架构,并分析了推动其发展的技术、用户需求与市场因素。同时,研究了大型测量雷达天线的双电机同步驱动设计,针对大尺寸天线在俯仰运动中的表面精度问题,提出主轴两端双电机驱动方案,通过高精度角度反馈与伺服控制实现同步,有效降低应力并提升精度。文章总结了航空电子架构发展的关键技术启示,并展望了雷达天线同步驱动在精度、可靠性、成本与智能化方面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03 11:44:54 · 28 阅读 · 0 评论 -
63、转台与干线客机航电系统控制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转台双电机间隙消除控制技术与干线客机航电系统架构的发展。在转台控制方面,采用双电机驱动与模糊PID控制策略,结合微分负反馈PI控制算法,有效提升系统跟踪精度与稳定性,并通过AMESim仿真和实际测试验证了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在航电系统方面,梳理了从独立式、联邦式到综合模块化航电(IMA)三代架构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各代架构的特点、优缺点及典型应用,重点介绍了ARINC429、ARINC629和AFDX等数据总线标准。文章最后展望了未来转台控制策略优化与新一代航电系统架构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02 13:09:39 · 21 阅读 · 0 评论 -
62、安瓿瓶自动开启装置与雷达转台的设计研究
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安瓿瓶自动开启装置与基于模糊控制的双电机雷达转台。安瓿瓶装置通过气缸驱动折叠夹具实现安全高效开启,经力学分析、建模、仿真与实验验证,断裂截面规则无碎片,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雷达转台采用方位-俯仰结构和双电机驱动,结合模糊-PID混合控制策略,有效消除齿轮间隙,提升跟踪精度与系统稳定性。研究成果为医药自动化与雷达系统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与创新思路,并展望了未来在智能化与集成化方向的发展潜力。原创 2025-09-01 10:36:47 · 21 阅读 · 0 评论 -
61、交流伺服系统驱动器软错误分析与安瓿瓶自动开启研究
本文分析了船舶环境中交流伺服系统驱动器面临的软错误问题,探讨了软错误的定义、分类及产生机制,特别是电源电压波动和地线电流串扰引发的单事件效应。通过触发测试验证了不同电源和地线干扰对驱动器的影响,并提出采用软件固化应用技术实现软错误恢复。同时,研究设计了一种安瓿瓶自动开启装置,通过切割预处理和精确施力实现安全、整齐的开启,避免药物污染和人员伤害。文章还对比了现有处理方法与开启方式,提出了优化方向与拓展应用,并展望了驱动器智能化发展和开启装置集成化趋势,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原创 2025-08-31 14:33:24 · 18 阅读 · 0 评论 -
60、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LQR控制研究
本研究针对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提出了一种结合ANN建模、LQR控制与MPGA优化的综合控制方案。通过建立系统的动力学与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混合训练算法的ANN精确描述MSVI的非线性和滞后特性,并设计基于最小力传递率的LQR控制器。为优化LQR的Q和R矩阵,引入多群体遗传算法(MPGA),有效克服传统GA的早熟收敛问题,提升搜索效率与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单频、扫频、随机及冲击激励下,该方法显著降低传递力幅值,隔振效果远优于被动系统。研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磁悬浮隔振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展望原创 2025-08-30 15:59:58 · 43 阅读 · 0 评论 -
59、机器人动力学与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研究
本文研究了刚柔耦合轮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与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方面,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方程和状态方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运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隔振系统方面,设计了磁悬浮隔振器(MSVI),采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混合训练算法进行非线性模型识别,并提出基于多群体遗传算法(MPGA)优化的LQR控制器。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该控制方法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减振性能。研究成果为机器人控制与精密振动抑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08-29 12:12:27 · 39 阅读 · 0 评论 -
58、双臂7R协作机器人运动学与轨迹规划及移动机器人刚柔耦合行走机制研究
本文研究了双臂7R协作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工作空间求解、稳定性分析及轨迹规划,并探讨了移动机器人刚柔耦合行走机制的设计与性能。通过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模型,利用蒙特卡罗方法验证工作空间的合理性;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准则证明系统渐近稳定;采用五次多项式实现平滑轨迹规划。在移动机器人方面,提出基于变形轮的刚柔耦合结构,优化辐条数量以提升越障能力,构建动力学模型并分析质量分布。研究为机器人在工业、农业、军事和太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并展望了多机器人协作、智能学习、自适应控制与能源优化等未来方向原创 2025-08-28 11:05:03 · 32 阅读 · 0 评论 -
57、双臂协作执行任务稳定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7R双臂协作机器人的任务执行稳定性,通过Solidworks建立机械模型并确定D-H参数,采用MATLAB与ADAMS联合仿真方法进行逆运动学解析求解,获得8组逆解并选择最优路径。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验证了双臂协作夹紧与移动任务的可行性,系统平均误差为0.5mm,任务成功率高达99.6%,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精度。研究为双臂机器人在工业装配、物流搬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并展望了结合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的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8-27 11:17:12 · 25 阅读 · 0 评论 -
56、FAST工程馈源舱结构及其控制系统的开发与仿真
本文详细介绍了FAST工程馈源舱的结构组成与控制系统设计,重点阐述了星形框架、AB轴机构和Stewart平台的功能及其三级调节机制。通过关节空间控制策略与逆/正运动学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在柔性约束下的高精度姿态控制。采用MATLAB与Adams联合仿真验证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在风扰条件下仍能保持毫米级定位精度和角度稳定性。研究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满足FAST对馈源接收器微调定位的严苛要求,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工程可行性。原创 2025-08-26 14:55:52 · 28 阅读 · 0 评论 -
55、磁吸附爬壁机器人运动仿真与位置控制
本文针对大型船舶喷涂作业中人工操作存在的高风险与低效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麦克纳姆轮的磁吸附爬壁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通过建立Adams虚拟样机与MATLAB/Simulink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设计了速度和位置双闭环控制系统,采用模糊PI控制器优化速度响应,并引入位置反馈补偿重力引起的垂直偏移。研究结果表明,模糊PI控制器在响应速度、超调抑制和位置稳定性方面优于传统PI控制器,且位置反馈能有效校正横向移动中的下坠现象,尤其在跨越焊缝等复杂工况下仍可保持稳定运行,显著提升了爬壁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作业可靠性。原创 2025-08-25 09:29:53 · 40 阅读 · 0 评论 -
54、工业超声应用与自动焊接疤痕打磨系统解析
本文探讨了超声技术在工业中用于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校准的应用,并重点解析了一种自动焊接疤痕打磨系统。该系统通过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恒力打磨末端执行器和闭环检测机制,实现了对金属薄板焊接疤痕的高效、高质量自动打磨。系统具备自动换刀、实时质量检测与反馈、灵活参数设置等功能,显著提升了打磨效率(较人工提升40%)与一致性,适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和机械制造等领域。文章还分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控制流程、操作步骤及未来在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和绿色环保方面的发展趋势。原创 2025-08-24 14:08:51 · 19 阅读 · 0 评论 -
53、工业技术创新:LLC 变换器控制策略与超声机器人运动学校准方法
本文介绍了两项工业技术创新:一是LLC变换器的改进混合控制策略,通过实现零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提升变换器在宽输入电压和多负载条件下的效率与稳定性;二是基于超声检测系统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校准方法,利用超声测量相对距离变化,结合MDH运动学模型与误差识别算法,有效提高机器人定位精度。该方法无需额外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显著降低校准成本。实验验证了其在校准精度上的优越性,两项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无损检测和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原创 2025-08-23 11:27:54 · 17 阅读 · 0 评论 -
52、电气实验与LLC转换器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探讨了电气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重点研究了一种改进的混合控制策略在LLC转换器中的应用。该策略结合了可变频率与固定频率控制的优点,无需额外硬件即可实现开关的零电压导通和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有效降低损耗、提升效率,且有利于宽输入电压下磁性元件的设计。通过PSIM仿真验证了其在不同负载和输入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文章还分析了该技术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和工业电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未来向更高效率、更宽输入范围、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标准制定原创 2025-08-22 15:35:51 · 22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