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5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52、网络隐私保护:PrimeLife Checkout与隐私图标探索
本文探讨了PrimeLife Checkout(PLC)在提升网店结账过程中隐私透明度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指出其三步流程和‘Data to Transfer’设计有助于用户理解数据流转,但界面复杂性和用户选择过多等问题仍需优化。同时,文章介绍了隐私图标的研发背景与应用,强调通过简洁、通用、无颜色依赖的图标来辅助用户快速理解隐私政策。研究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图标设计的有效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标准化普及、融合新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及加强公众教育,旨在推动隐私成为互联网服务的重要竞争维度,提升整体用户隐私保护体验原创 2025-11-13 04:09:58 · 12 阅读 · 0 评论 -
51、PrimeLife Checkout:革新在线购物结账流程
PrimeLife Checkout(PLC)是一种革新性的在线购物结账解决方案,通过将传统多步骤流程简化为三步,实现用户数据在浏览器端的本地验证与隐私设置实时匹配,确保数据仅在用户确认后一次性传输。PLC增强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力,提升了隐私透明度和购物效率,尽管面临商家配合与技术实现等挑战,但其在保护用户隐私和优化购物流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推动电商结账模式的变革。原创 2025-11-12 12:05:10 · 14 阅读 · 0 评论 -
50、设计可用的在线隐私机制与PrimeLife结账界面解析
本文探讨了如何设计可用的在线隐私机制,结合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CPM)方法与说服性系统理论,提出‘说服性CPM’模型,以提升用户在数字环境中的隐私控制能力。通过分析亚马逊英国个人资料创建流程,揭示当前界面设计倾向于鼓励信息披露而忽视隐私保护,并识别出缺乏用户协商空间和透明度的问题。文章进一步介绍PrimeLife Checkout(PLC)用户界面,展示其如何通过本地数据验证、可视化隐私选项和延迟数据传输,增强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掌控。最后,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原创 2025-11-11 09:11:07 · 11 阅读 · 0 评论 -
49、设计可用的在线隐私机制:从现实世界行为中能学到什么?
本文探讨了在线隐私行为与用户高隐私担忧之间的矛盾,即‘隐私二分法’,分析了在线与离线隐私在机制、信息属性和传播方式上的差异。通过回顾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隐私理论,如威斯汀和奥尔特曼的模型,并引入佩特罗尼奥的传播隐私管理(CPM)框架,文章指出当前在线隐私设计过于依赖法律合规和技术控制,忽视了隐私作为人际沟通隐含过程的本质。相比之下,CPM框架强调基于规则的动态边界管理,能更好地反映隐私的动态性与社交性。文章主张借鉴CPM的三个过程——边界规则形成、协调与动荡,将隐私机制融入自然的人际互动流程中,从而设计出更可原创 2025-11-10 10:07:21 · 11 阅读 · 0 评论 -
48、多隐私策略执行系统解析
本文介绍了一个多隐私策略执行系统,通过粘性策略和冲突解决策略实现数据在多方之间的安全共享与隐私保护。系统支持多种策略语言和策略决策点(PDP),利用主PDP结合冲突解决规则(CRR)和决策组合规则(DCR)进行统一授权决策。文章详细解析了策略结构、冲突解决机制,并通过患者注册、保险公司和研究人员访问医疗数据等使用场景展示了系统的工作流程。系统基于Java实现,已在欧盟TAS³项目中应用,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但其有效运行依赖于组织间的信任关系,且用户策略创建的易用性仍需优化。未来将通过电子医疗和电子档原创 2025-11-09 13:42:08 · 11 阅读 · 0 评论 -
47、隐私设计与多隐私策略执行系统
本文介绍了隐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多隐私策略执行系统,旨在帮助开发者在软件设计早期融入隐私保护,并协助组织在复杂分布式环境中有效执行多方隐私策略。隐私设计系统通过问题引导、规则推理和模式映射提供具体设计建议;多隐私策略系统支持多语言策略、粘性策略处理、冲突解决与义务执行,确保用户个人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有效保护。两个系统共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隐私挑战,提升数据安全与合规性。原创 2025-11-08 12:23:11 · 11 阅读 · 0 评论 -
46、隐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提升软件隐私保护的创新方案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策略的隐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帮助开发者在软件设计阶段有效融入隐私保护。系统结合隐私专家提供的规则与设计模式,通过问卷和推理引擎为开发者推荐合适的隐私设计方案,如显式同意、显著通知及策略协商等模式。采用命题逻辑对规则进行形式化表示,并基于Java和JBoss Drools实现原型系统,集成于Eclipse开发环境。文章阐述了系统的架构、核心设计模式、规则推理机制及其在数据收集、软件更新和第三方交互等场景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提升开发效率、增强隐私保护和改善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未来将扩展更多原创 2025-11-07 09:06:35 · 8 阅读 · 0 评论 -
45、隐私设计中的模糊性与决策支持系统
本文探讨了隐私设计中的多重模糊性问题,包括同意撤销与数据删除的歧义、数据聚合与匿名化的风险、通知机制和元数据处理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政策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引入新操作、权利和变量改进现有逻辑,支持开发者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早期进行隐私设计。系统通过形式化规则和上下文相关模式,减少误解与错误,提升隐私保护质量。结合实际案例与mermaid流程图,展示了系统在处理用户请求时的自动化流程,并展望未来在多场景验证和通用逻辑构建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11-06 15:52:48 · 11 阅读 · 0 评论 -
44、运用形式化方法检测和解决隐私需求中的歧义
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形式化方法检测和解决隐私需求中的歧义,重点介绍了在EnCoRe项目中开发的同意与撤销模型及其在员工数据管理案例中的应用。通过访问控制模型和Hoare逻辑,将自然语言的隐私需求转化为精确的形式化表达,识别并解决两类主要歧义:一是由法律和社会因素引发的操作性歧义,二是源于数据主体与控制器利益冲突的概念性歧义。文章还分析了形式化方法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模型拓展、技术融合与跨领域合作,旨在提升隐私保护的准确性与可实施性。原创 2025-11-05 10:06:58 · 8 阅读 · 0 评论 -
43、隐私政策中同意与撤销要求的概念模型
本文探讨了隐私政策中同意与撤销要求的概念模型,系统阐述了访问控制、更新/创建、保护和义务四类核心规则及其相互关系。文章分析了组织、数据主体和监管机构在同意与撤销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并深入解析了同意的参数化表达——同意变量,以及包括删除、权限撤销、级联撤销和匿名化在内的多种撤销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的同意与撤销政策定义方式,并讨论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与优化方向。通过流程图与示例说明,展示了企业如何建立透明、可执行的隐私政策体系,以平衡合规要求、用户权利与业务实践,为未来隐私保护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原创 2025-11-04 14:01:40 · 13 阅读 · 0 评论 -
42、具有同意和撤销要求的隐私政策概念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务实与技术方法的隐私政策概念模型,聚焦于管理用户对个人数据处理的同意与撤销权利。通过构建从高级政策(如法律和业务要求)到低级政策(如访问控制)的层次化、可追溯的框架,该模型旨在实现隐私要求的系统化表达与自动化执行。文章分析了当前政策管理中的断层,提出了核心隐私概念的识别与半正式建模范式,并探讨了在企业数据管理、生物样本库和辅助生活等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强调了同意和撤销政策在增强用户控制权和信任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了面对技术演进、法规多样性和用户偏好差异所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原创 2025-11-03 15:38:24 · 10 阅读 · 0 评论 -
41、Web 2.0 放大网络追踪器对隐私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Web 2.0环境下网络追踪器对用户隐私的放大影响。与传统Web 1.0中由广告公司主导的追踪不同,Web 2.0使普通用户也能部署追踪器,通过嵌入外部对象(如图像)秘密收集访客的IP地址、浏览器类型、访问时间等信息。实验表明,此类追踪可在社交网络平台、MySpace和大学信息系统中有效运行,并可进一步推断用户的地理位置、社交关系、兴趣偏好甚至敏感信息。文章分析了其技术机制、实际威胁层次,并提出了用户和监管层面的应对建议,强调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加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原创 2025-11-02 09:07:41 · 13 阅读 · 0 评论 -
40、社交网站隐私设置是否公平?
本文探讨了Facebook隐私设置的公平性问题,分析了数据保护指令下的公平原则在数据透明、避免不当压力和用户期望方面的体现。欧洲机构通过隐私友好默认设置和选择加入机制提出应对措施,但Facebook的商业模式和设计缺陷仍对用户隐私构成挑战。文章建议从消费者保护角度出发,利用不公平商业行为监管和法律框架来加强用户权益保护,最终实现更公平、安全的社交网络环境。原创 2025-11-01 14:07:25 · 12 阅读 · 0 评论 -
39、社交网络隐私设置:公平与否?
本文探讨了社交网络尤其是Facebook的隐私设置是否符合公平原则。通过分析隐私设置的功能、使用现状及其在默认配置和复杂界面对用户行为的影响,指出当前隐私设置存在用户受压公开信息和数据处理不透明等问题,违背了数据保护中的公平原则。文章进一步提出简化界面、加强用户教育、明确数据使用情况和引入第三方监督等建议,以提升隐私设置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真正掌控。原创 2025-10-31 11:52:51 · 12 阅读 · 0 评论 -
38、远程监控与社交网络辅助生活平台中的隐私问题
本文介绍了一个结合家庭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社交网络的远程监控平台,旨在帮助老年人在家中实现自主、安全的生活。平台通过监测组件、通信组件和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护理与社交支持,同时深入探讨了在资助者多样性背景下产生的隐私问题,涵盖数据控制、最小化、安全传输及第三方数据共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隐私保护机制。文章强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用户隐私权,以确保平台的可信度与可持续发展。原创 2025-10-30 14:37:44 · 12 阅读 · 0 评论 -
37、政府电子身份管理:隐私困境与透明化解决方案
本文探讨了政府电子身份管理(e-IDMS)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所面临的隐私困境,重点分析了身份阴影与功能蔓延带来的风险。文章指出,当前系统存在数据可链接性高、集中化存储隐患及用户控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增强透明度来平衡安全与隐私的解决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实现用户控制的数据链接、推广假名与匿名机制、引入数据过期技术,以及完善信息自由政策和监管框架。通过技术与政策协同,推动公民隐私权保障、政府公信力提升与社会公平发展。原创 2025-10-29 16:11:21 · 18 阅读 · 0 评论 -
36、从隐私视角看政府身份管理的控制局限
本文从隐私视角探讨了政府电子身份管理系统(e-IDMS)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控制局限,分析了当前系统在用户数据控制、不可链接性及隐私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强化用户控制、优化化名管理、加强数据安全与推动政策完善的解决路径,并结合奥地利和德国的案例,展望了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对构建隐私友好型身份管理体系的未来方向。原创 2025-10-28 15:34:13 · 13 阅读 · 0 评论 -
35、50种破解RFID隐私的方法
本文系统分析了RFID系统的隐私威胁,重点研究了攻击者如何通过物理层、通信层和应用层的漏洞破坏RFID的不可追溯性。文章详细介绍了50种攻击方法中的代表性技术,包括静态防碰撞标识符、物理指纹识别、唯一属性获取、协议不同步攻击以及公共交通卡数据恢复等,并提出了基于分层模型的攻击分类体系。同时,文中还揭示了即使单个标签具备不可追溯性,攻击者仍可通过个人携带的RFID标签集合进行行为追踪。最后,文章强调了在各协议层实施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以提升RFID系统的整体隐私安全性。原创 2025-10-27 16:15:20 · 7 阅读 · 0 评论 -
34、无处不在的恐怖谷效应?
本文探讨了恐怖谷效应在软件应用和自主技术中的表现,指出外观与行为的不匹配会引发用户的怪异感。通过分析Google Buzz、Facebook邮件及亚马逊推荐系统等案例,揭示了技术隐藏和用户画像不准确带来的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避免恐怖谷效应的设计思路,包括外观与行为的一致性、用户教育与透明度以及测试反馈机制,并展望未来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原创 2025-10-26 12:46:02 · 16 阅读 · 0 评论 -
33、无处不在的恐怖谷效应?——隐私感知与期望管理
本文探讨了恐怖谷效应从机器人设计领域向社交网络与新兴技术领域的延伸。通过分析谷歌 Buzz 和 Facebook 的隐私争议案例,揭示了当技术对人类行为或关系的模拟‘近乎准确却存在偏差’时,会引发用户的诡异感与不信任,即‘社交领域的恐怖谷效应’。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该效应在内容推荐、好友匹配、虚拟形象及人工智能交互中的表现,指出其核心在于用户期望与系统实际表现之间的不一致。最后提出了提高技术准确性、增强用户反馈机制和适度拟人化等应对策略,旨在帮助技术开发者更好地管理用户预期,提升技术接受度与使用体验。原创 2025-10-25 12:00:50 · 11 阅读 · 0 评论 -
32、基于智能卡的用户中心身份管理系统:现状与未来
基于智能卡的用户中心身份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卡技术实现身份验证与授权,具备良好的功能、安全性和性能表现。未来研究聚焦于采用组签名提升安全性、以高效算法替代RSA增强可用性,并计划将系统架构移植至带安全元件的手机,提升便捷性。通过多个现实用例的测试与优化,系统将持续完善,为用户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个性化身份管理解决方案。原创 2025-10-24 13:04:57 · 8 阅读 · 0 评论 -
31、系统去匿名化、性能及扩展性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系统在去匿名化、匿名订阅、性能与可扩展性方面的设计与优化策略。用户可通过可信机构注册实现不同程度的去匿名化,系统支持无需身份识别的匿名订阅功能,同时分析了影响匿名性的关键因素如密钥集合大小和用户行为画像。性能方面,非对称加密是主要瓶颈,通过缓存、智能选择身份提供商及采用ECC等高效算法可显著提升效率。系统具备良好的内存支持与扩展潜力,并提出了未来在算法支持、隐私保护和可扩展性方面的改进方向,旨在构建更安全、高效的认证体系。原创 2025-10-23 12:23:50 · 10 阅读 · 0 评论 -
30、系统扩展性、功能与安全隐私保障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系统的扩展性、功能特点及安全与隐私保障机制。在扩展性方面,新服务提供者的接入流程清晰透明;功能上通过缓存策略支持离线属性查询;安全层面构建了基于密钥基础设施的认证会话、多级访问控制和撤销机制,并探讨了匿名化与去匿名化平衡方案。同时指出了撤销策略可能带来的性能问题与时序攻击风险,提出了优化建议。整体系统设计兼顾安全性、可用性与隐私保护,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10-22 11:09:52 · 11 阅读 · 0 评论 -
29、智能卡用户身份管理系统的性能、功能与安全分析
本文分析了一种基于智能卡的用户身份管理系统,在性能、功能与安全隐私方面的表现。系统采用RSA和AES加密算法,评估了不同密钥长度下的加解密时间,指出非对称加密是性能瓶颈,并分析了各阶段时间消耗与内存使用情况。功能上,系统结合联合身份管理与智能卡信任机制,支持属性查询、用户交互与个性化设置。安全方面,实现了认证会话、三级访问控制、匿名与去匿名化机制,但也存在撤销策略开销和时间攻击风险。文章最后提出了使用群签名、优化算法和移动端移植等改进方向。原创 2025-10-21 12:32:24 · 12 阅读 · 0 评论 -
28、基于智能卡的用户中心身份管理系统原型剖析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智能卡的用户中心身份管理系统原型,涵盖系统角色、密钥基础设施、安全隐私要求及实现细节。通过在TOP IM GX4智能卡上对RSA和AES算法进行加密操作计时测试,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性能表现。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与性能瓶颈,并提出算法选择、密钥管理和内存优化等改进策略。最后展望了系统与区块链、人工智能及多平台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10-20 11:24:03 · 8 阅读 · 0 评论 -
27、基于智能卡的身份管理解决方案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智能卡的身份管理解决方案,结合智能卡与联合身份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安全、高效且支持个性化控制的身份认证。方案支持条件匿名认证、匿名订阅、去匿名化机制,并通过CVC和X.509混合证书体系保障互操作性与安全性。系统在卡上执行策略控制,支持用户对属性释放的细粒度管理,同时通过缓存机制提升离线可用性。性能分析显示非对称加密是主要瓶颈,未来可通过ECC算法和硬件升级优化。整体方案在隐私保护、可扩展性和功能完整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多场景身份认证需求。原创 2025-10-19 12:07:48 · 8 阅读 · 0 评论 -
26、个人数据处理与智能卡身份管理方案解析
本文探讨了在不同交易和合同场景下个人数据处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基于智能卡的用户中心身份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财务风险、法律义务及服务类型,明确了识别信息的使用边界。系统采用智能卡作为可信模块,支持属性安全检索、化名生成与访问控制,满足功能、安全与隐私要求。原型评估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实现强认证、隐私保护与灵活的身份管理,为未来数字身份发展提供可行路径。原创 2025-10-18 16:16:45 · 7 阅读 · 0 评论 -
25、个人数据必要处理的相关探讨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时代下个人数据处理的必要性与合规性,重点分析了德国个人身份证法(PAuswG)框架下的nPA系统、监管要求、分阶段数据处理模型及标准用例。通过流程图和关联分析,阐明了在不同业务场景中处理个人数据的合法性依据与必要性判断路径,并讨论了向第三方披露数据的风险、执行机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章强调在保障隐私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处理的最小化与目的限制,为服务提供者、监管机构和用户提供实践指导。原创 2025-10-17 12:01:13 · 14 阅读 · 0 评论 -
24、电子身份认证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本文探讨了电子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了欧盟STORK项目在推动eID跨境互操作性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文章介绍了STORK项目的三个阶段、架构模型及六个试点应用,同时讨论了德国新电子身份证的数据处理机制及其对隐私的影响。为进一步规范个人数据使用,提出了必要数据处理模型,并探讨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交应用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未来电子身份认证的发展方向,包括标准化、国际合作以及新技术的融合,旨在构建安全、便捷且尊重隐私的数字身份体系。原创 2025-10-16 14:29:25 · 11 阅读 · 0 评论 -
23、隐私: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多学科视角解读
本文从伦理、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探讨隐私的多面性。伦理视角揭示隐私在生物学、心理学和宗教中的深层基础;社会视角强调隐私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多样性的价值,同时指出社交网络带来的挑战;经济视角分析企业、消费者与政府在隐私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通过多学科解读,文章呼吁在技术时代重新审视隐私内涵,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平衡。原创 2025-10-15 16:07:36 · 7 阅读 · 0 评论 -
22、移动电话网络认证安全级别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密码存储、网上银行、2-clickAuth和强认证四个案例,系统分析了移动电话在网络认证中的安全级别与应用方案。探讨了不同场景下认证方法、数据保护、协议选择及抗攻击能力的要求,对比了各方案的安全性能与适用性,并结合可用性、易用性和经济性因素,提出了针对移动设备的认证评估与设计方法,为开发者提供安全可行的决策支持。原创 2025-10-14 14:32:46 · 8 阅读 · 0 评论 -
21、移动电话网络认证的安全级别
本文提出了一种评估和设计使用移动电话作为安全硬件设备的网络认证解决方案的方法,结合NIST电子认证指南的安全级别概念,并针对移动电话特性补充了级别2.5和3.5。通过分析认证方法、数据保护、协议及抗攻击能力等方面,系统化地评估方案安全性。文章还提供了具体评估流程与设计建议,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方法的实际应用,最后展望了生物识别升级与区块链技术在未来移动认证中的潜力与挑战。原创 2025-10-13 14:10:21 · 7 阅读 · 0 评论 -
20、数据安全认证的创新方案与移动手机认证评估
本文介绍了创新的数据安全认证系统inSel,该系统通过整合安全网关与自动化合规检查功能,简化了个人数据保护的复杂性,并提升了企业合规效率。同时,针对移动手机在身份认证中的广泛应用,提出补充NIST电子认证指南的新安全级别2.5和3.5,并提供一套完整的评估与设计方法,涵盖认证方法、数据保护、协议安全性及抗攻击能力等多个维度。结合流程图与案例分析,展示了该方法在移动应用、网上银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场景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为构建安全、可用且经济的身份认证解决方案提供了系统化支持。原创 2025-10-12 09:03:50 · 20 阅读 · 0 评论 -
19、支持半自动化合规控制的创新解决方案
本文提出了一种支持半自动化合规控制的创新解决方案inSel,通过分离安全功能与数据处理功能,将个人数据加密并集中于安全网关中进行管理,确保未加密数据不暴露给存储服务提供商。该方法简化了合规检查流程,仅需验证代理功能和审查安全日志,适用于性能可靠性、委托数据处理检查和支持数据主体访问权等用例。系统基于安全虚拟机管理程序、inSel核心和安全日志三大组件构建,具备可审计性、访问控制和抗数据滥用能力。尽管当前原型在可用性和扩展性方面有待完善,但其为数据保护合规提供了可信、可验证的技术路径。原创 2025-10-11 11:25:34 · 8 阅读 · 0 评论 -
18、技术系统中意外后果的应对与合规控制
本文探讨了技术系统中意外后果的成因与应对策略,涵盖恶意与半恶意行为者的利用案例、未来技术的潜在影响及预测方法。通过战略预见、情景规划和自动化政策分析工具(如EXAM、PONDER、OWL),提出支持半自动化合规控制的系统设计,以提升数据保护能力。文章强调从真实案例中总结原则,结合多领域视角与信息来源,增强对‘黑天鹅’事件等不可预见风险的应对能力,推动技术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原创 2025-10-10 11:57:56 · 8 阅读 · 0 评论 -
17、哎呀!我们本不想这样!——意外后果如何破坏良好的隐私和安全政策
本文探讨了在隐私、身份和安全领域中,良好意图的政策和技术设计常因意外后果而产生负面效果。通过分析加拿大空白媒体税、美国HIPAA法案、浏览器指纹识别等案例,揭示了重要性、技术替代、范围冲突、信息组合和定价失败五大导致意外后果的因素。文章进一步提出加强战略预见、运用自动化政策分析工具以及推动跨学科合作等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决策者更全面地评估政策影响,减少不可预见的风险,提升公众对技术系统的信任。原创 2025-10-09 12:47:47 · 26 阅读 · 0 评论 -
16、数据保护、隐私与身份:概念区分与权利阐明
本文探讨了隐私权与身份权的概念区别及其在数据保护法律框架中的不同作用。通过提出‘真实性标准’,文章区分了隐私权(保护真实私人事实不被公开)和身份权(防止身份特征被错误使用)。当前以隐私为核心的欧盟数据保护规则在应对如非分布式群体画像等新兴技术时存在缺陷,因其无法覆盖不可识别个体的非个人数据处理。为此,文章主张应将身份权明确纳入数据保护指令,以扩展对身份构建与代表过程的规范,弥补法律漏洞,全面保障个人的自主性、尊严与自决权。原创 2025-10-08 11:50:26 · 10 阅读 · 0 评论 -
15、数据保护、隐私与身份:概念区分与权利阐释
本文探讨了数据保护、隐私与身份三者之间的概念区分及其在欧盟现行法律框架中的关系。文章指出,尽管这三者常被视为统一整体,但实际上存在显著差异:数据保护是规范个人数据处理的程序性权利,隐私和身份则是需被保护的实体性权利。通过分析隐私作为‘不透明工具’与数据保护作为‘透明工具’的不同逻辑,以及基于信息处理场景对隐私权与身份权的范围进行划分,本文强调了明确区分这些概念对于完善法律实践、加强个人权利保护和社会信任建设的重要意义。原创 2025-10-07 11:33:22 · 12 阅读 · 0 评论 -
14、年轻人在线隐私态度与欧盟数据保护权利解析
本文探讨了年轻人对在线隐私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能力、个人经历、性别差异等,并结合欧盟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现状与不足,分析了身份权缺失带来的问题。研究强调半结构化访谈在获取情境化数据中的价值,指出当前法律在保护个体自主性与身份方面的缺陷,提出应明确身份权、加强监管和完善法律学说。通过综合分析,文章呼吁关注多样化在线平台,完善数据保护体系,以更好保障数字时代下年轻人的在线权益。原创 2025-10-06 13:36:50 · 7 阅读 · 0 评论 -
13、年轻人在线隐私态度的情境化关注
本文探讨了年轻人在线隐私态度的情境化特征,指出现有调查研究在解释‘隐私悖论’和‘决定因素’方面的局限性,并强调采用定性方法生成情境化数据的重要性。研究聚焦于1990-1994年出生的年轻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从实际在线行为出发,理解其在不同平台(如Last.fm、Foursquare)中如何感知与管理隐私。研究支持Solove的情境化隐私观,主张隐私是动态且依赖具体环境的。文章阐述了研究在理论、实践层面的意义,同时反思了样本偏差、主观影响及时效性等局限,并提出未来可结合多种方法、扩大样本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原创 2025-10-05 16:41:26 · 9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