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隐私设置:公平与否?
1.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私人生活曝光程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2009 年,一位加拿大女士因保险公司在她的 Facebook 主页上发现“开心”照片而失去了健康福利。她当时因长期抑郁休病假,在医生建议下参加有趣活动,然而这些照片却被保险公司当作她已康复能工作的证据。
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似乎更愿意公开分享信息。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人们已经习惯更开放地与更多人分享不同类型的信息,这种社会规范是随着时间演变而来的。但实际上,用户愿意接受的公开曝光程度并非总是有意识的选择,可能是计算机带来的虚假亲密感所致。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自愿发布的大量高度个人化数据令人惊讶,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电话号码、照片以及性取向、恋爱状况、政治观点和健康信息等“敏感”数据。而且,用户常常没有意识到将如此多信息公开的后果,媒体对社交网络隐私侵犯事件的报道虽有助于提高用户的隐私意识,但这种意识仍然很脆弱。
不同人对分享信息的程度有不同想法。在 Facebook 环境中,“友谊”与线下世界的友谊并不完全相同,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包含各种类型的人,这常常导致信息过度分享,引发不必要的信息披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社交情境和角色中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避免一个角色的信息影响另一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社交网络也可以实现这种情境和受众的分离,例如通过创建联系人列表和调整个人资料的可见性。但在网络环境中,重现这种社交能力似乎是一项挑战。
社交网络作为社交平台,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赋予用户在网络环境中重现线下行为的能力,这促使了“隐私设置”技术工具的出现。然而,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