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们本不想这样!——意外后果如何破坏良好的隐私和安全政策
1. 引言:意外后果问题
先来看一些虚构但基于现实案例的新闻标题:
- 加拿大空白媒体税引发跨境购物热潮
- 美国患者隐私法让医院无法自卫
- 网页浏览器漏洞让狡猾之人猜出你的身份
- 新赌博法让美国人受骗
- 友好信用卡公司误将卡寄给他人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一种或多种意外后果。有些是技术方面的,如网页浏览器漏洞;有些则是企业和政府政策决策时考虑不周导致的。
在技术领域,关于“意外后果定律”(LUC)有大量的理论文献,很多是从工程角度出发的。Healy 讨论了意外后果,即“那些在出现之前未被预见和处理的后果”。他提醒我们不要把意外后果与不良或不太可能发生的后果混淆。以海边的核电站为例,预期和期望的目标或后果是发电,不希望但常见且可预期的后果是核电站附近海水升温,而不希望且不太可能发生的后果则是重大爆炸。从切尔诺贝利到三里岛的例子告诉我们,在这类项目的风险分析中,确实应该考虑不太可能发生的后果。
Perrow 在相关书籍中也讨论了核电站的意外后果定律,指出“典型的预防措施可能会增加复杂性,从而催生新的事故类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切尔诺贝利,新安全系统的测试反而导致了堆芯熔毁和随后的火灾”。
Tenner 将这种情况称为“报复效应”。他以汽车警报器为例,汽车警报器旨在保护车辆免受盗窃和破坏,但有时会出现故障,发出烦人的误报,闪烁灯光、鸣响喇叭。“在最需要警报器的城市,邻居们会通过破坏汽车来让故障的警报系统安静下来”,也就是说,原本旨在防止汽车破坏的技术反而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Taleb 在关于极不可能事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6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