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恐怖谷效应?
从软件应用看恐怖谷效应
在科技领域,恐怖谷效应并不罕见。以一些软件应用为例,往往会出现外表与行为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引发用户的怪异感。
比如Google Buzz,它原本被定位为一个简单的附加服务,用于更新用户所关注对象的信息,并将自己的信息分享给关注者。其向导界面看似简单易用,但它通过预先填充可能关注对象的列表,突然展现出了复杂的功能和深度的信息挖掘能力,这让用户措手不及。这种看似简单的外观与实际复杂行为的反差,让用户感到十分怪异。
Facebook的电子邮件也是类似的例子。它会随机收集收件人“可能认识的人”,并将这种社交圈分析结果直接呈现给非网络成员。邮件内容简单直接,但背后的系统却有着复杂的分析能力。这种简单信息与复杂系统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收件人产生了怪异的感觉。
在机器人领域,恐怖谷效应通常是指机器人外观高度复杂,但其行为的复杂程度却有限。而在上述软件应用的例子中,情况正好相反,即消息或向导的简单程度与突然展现出的高度复杂行为不匹配。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出现外观与行为的脱节,恐怖谷效应就会出现。
软件开发者和系统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当这种脱节出现时,恐怖谷效应就可能悄然降临。为了提高用户友好度,行为和外观之间需要紧密关联,这样才能满足用户的期望,避免因复杂外观下的简单行为或简单外观下的复杂行为而让用户产生怪异感。
自主技术中的恐怖谷效应隐患
近年来,自主计算、普适计算、物联网和环境智能等技术愿景,都在预示着一个科技产品无处不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科技产品将不断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情境化的信息和娱乐服务。这些服务不仅是被动响应用户的信息请求,还能主动预测用户的需求。 </
恐怖谷效应与技术设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