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B 的整个流程中,从原理图设计到 PCB 制作,都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捷配DFM或许可以提供可制造性的分析。
一、原理图出错问题:
- ERC 报告管脚无信号接入
- 元件跑到图纸界外
- 工程文件网络表部分调入 PCB
- 使用自制多部分元件的问题
二、PCB 中的常见错误:
- 网络载入时报告 NODE 没找到
- 打印问题
- DRC 报告网络不连通
三、PCB 制造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 焊盘重叠:会造成重孔,钻孔时在一处多次钻孔易导致断钻和孔损伤。在多层板中,同一位置若既有连接盘又有隔离盘,可能出现隔离、连接错误。
- 图形层使用不规范:违反常规设计,如元件面在 Bottom 层、焊接面在 TOP 层,易造成误解。各层上若有断线、无用边框、标注等设计垃圾也会有问题。
- 字符不合理:字符覆盖 SMD 焊片会给 PCB 通断检测和元件焊接带来不便。字符太小会使丝网印刷困难,太大则相互重叠难以分辨,字体一般要大于 40mil。
- 单面焊盘设置孔径问题单面焊盘一般不钻孔,孔径应设为零,否则会出现孔坐标。若单面焊盘须钻孔但没设计孔径,软件可能将其当作 SMT 焊盘处理,内层会丢掉隔离盘。
- 用填充块画焊盘:这种方式虽能通过 DRC 检查,但加工时不能直接生成阻焊数据,导致焊盘覆盖阻焊剂无法焊接。
- 电地层设计问题:电地层若既设计散热盘又有信号线,正像及负像图形设计在一起,会出现错误。
- 大面积网格间距太小:网格线间距小于 0.3mm 时,制造过程中图形转移工序显影后会产生碎膜断线,增加加工难度。
- 图形距外框太近:应保证至少 0.2mm 以上间距(V - cut 处 0.35mm 以上),否则外型加工时铜箔起翘、阻焊剂脱落,影响外观质量。
- 外形边框设计不明确:很多层都设计边框且不重合,PCB 厂家难以判断成型线,标准边框应在机械层或 BOARD 层,内部挖空部位要明确。
- 图形设计不均匀:会造成图形电镀时电流分布不均,影响镀层均匀度,甚至导致翘曲。
- 异型孔问题:异型孔长 / 宽应大于 2:1,宽度大于 1.0mm,否则数控钻床无法加工。
- 未设计铣外形定位孔:如有可能,PCB 板内应至少设计 2 个直径大于 1.5mm 的定位孔。
- 孔径标注不清:孔径标注尽量用公制,以 0.05 递增。对可能合并的孔径尽量合并成一个库区,还要标注清楚是否金属化孔及特殊孔公差。
- 多层板内层走线不合理:散热焊盘放在隔离带上,钻孔后可能无法连接。隔离带设计有缺口易误解,太窄则不能准确判断网络。
- 埋盲孔板设计问题:设计埋盲孔板可提高多层板密度、改善 PCB 性能(特别是特性阻抗控制)、提高设计自由度、降低成本且利于环保,但设计时要注意避免相关问题。
PCB计价页会显示孔径等信息,可对应查看。这些错误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可能和不良工作习惯有关,在 PCB 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