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开各个论坛,大家时常提及高速信号走线拐角角度问题,强调不要直角走线,45 度角或圆弧走线更佳。那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近一二十年,大家才开始纠结 PCB 走线拐角角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Intel 主导的 PCI 总线技术开启了 “高速” 系统设计时代。此后,因玩家对 3D 性能渴望,电子设计与芯片制造依摩尔定律发展,IC 制程提高,晶体管开关速度、总线时钟频率加快,信号完整性问题受重视,如 HDMI2.0 传输速率已达 18Gbps。
以前 PCB 拉线较单纯,拉通、捋顺、美观就行,像 HP3456A 六位半万用表电路板就有大量 90° 角走线。但现在不同了。
一、锐角走线不可取
从 PCB DFM 角度,应避免锐角走线。因为导线相交成锐角处会产生 “acid traps” 问题,PCB 制板蚀刻环节,此处易腐蚀过度,导致线路虚断。虽可借助 CAM 350 检测潜在问题,板厂人员也能修复,但可能引发新的信号完整性问题,所以布局时就应避免。
现代 EDA 软件有完善走线选项,合理设置焊盘出线角度、避免导线交叉成锐角等,可防止 “acid traps” 现象。
二、90° 走线有讲究
高频高速信号传输线应避免 90° 拐角走线。理论上,90° 拐角会改变线宽,产生信号反射,额外寄生电容还会造成时延影响。
但实际影响程度因信号类型而异。对高速数字信号,如现在高密高速 PCB 走线宽 4 - 5mil,90° 拐角电容量约 10fF,引起时延累加约 0.25ps,对 100 - psec 上升沿时间的信号影响不大。而高频信号传输线,如为避免集肤效应采用较宽线(如 50Ω 阻抗、100mil 线宽),90° 拐角处线宽约 141mil,寄生电容造成延时约 25ps,影响严重。微波传输线也会因 90° 拐角处阻抗不连续等问题导致性能恶化。
虽单个 90° 拐角对高速数字传输线信号质量影响相对其他因素可能较小,但多个拐角叠加影响不可忽视,且如今高速数字信号传输速率渐高,EDA 软件对 45° 走线支持良好,从工程美学看也应尽量避免 90° 拐角走线,大电流走线铺铜拐角也宜用两个 45° 拐角替换。
三、45° 走线较优选
除射频等特殊信号外,PCB 走线优选 45° 走线。绕等长时,拐角处走线长度至少 1.5 倍线宽,线间距至少 4 倍线宽,以防因寄生电容导致等长不准,现代 EDA 软件可方便设置绕线规则。
四、弧形走线看情况
若非技术规范要求或 rf 微波传输线,一般没必要走弧形线,因高速高密度 PCB 布局中,弧形线后期修线麻烦且费空间。但对于 USB3.1、HDMI2.0 等高速差分信号,可走下圆弧线;RF 微波信号传输线则优先走圆弧线甚至 “45° 外斜切” 线。
五、任意角度走线及新情况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PCB 数据接口传输速率不断提高,对 PCB 阻抗控制和信号完整性要求更高。FR4 等电介质材料在高速传输时均匀性假设不再成立,玻纤束间隙会影响高速信号传输,可采用 zig - zag routing 布线技术应对,Cadence Allegro 相关版本已支持此功能。
总之,PCB 走线角度选择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以保障信号传输质量和电路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