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AR- HUD的量产周期开启,一场围绕用户体验的性能与技术升级已经悄然兴起。
一直以来,AR-HU产品规模化量产面临着体积大、成本高以及亮度问题、阳光倒灌等技术难题,还存在性能不足所带来的的用户体验不佳问题,如视场角有限而导致的路面信息受限,虚像距离较短而无法提前感知前方道路信息提示驾驶员等等。
但这一情况正在改变,愈来愈多的高端车型对AR-HUD的显示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理想L9通过超大尺寸的HUD抬头显示系统以及方向盘上方的安全驾驶交互屏来提供足够的行车信息,这被视为AR HUD+小型信息交互屏“代替”传统液晶仪表的里程碑事件。而在供应端,部分AR-HUD供应商已经在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再次突破,在性能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
高工智能汽车近期获悉,瀚思通即将发布的AR-HUD 2.0产品显示距离达到12米远,画幅尺寸达到 88寸,对比当前行业主流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这将带来更大视野、高清、更符合智能驾驶安全需求的AR显示效果,实现用户体验与交互感受的大幅升级。
这意味着,大画幅、更高清的AR- HUD成为了智能座舱赛道的新一轮竞争焦点。
(图片来源:瀚思通)
一、引领用户体验升级趋势
伴随智能座舱智能升级,驾驶体验与交互感受的持续优化,加之未来AR场景定义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都决定了AR-HUD会朝着图像尺寸更大、VID更远的趋势发展。
相比传统HUD而言,AR-HUD将基础的导航信息、车速、油量、里程等这类车辆基本信息投射在驾驶员视线前方,并与周围环境实时交互贴合展示,同时为用户提供诸如行人、前车预警等。在未来,AR-HUD将作为智能座舱重要的HMI核心交互窗口之一,其还将在高阶智能驾驶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为了追求更舒适,更安全、更智能化的驾驶体验,AR-HUD产品的性能表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如视场角、成像距离等等核心性能都将直接关系到产品量产后的用户体验。
其中,更大视场角可呈现出更大的画幅,覆盖更多的车道,才能清楚掌握当前车道以及相邻道路实时情况,带来更全面的智能导航体验;
更远的显示距离,前方虚像可更好锁定对应实物,提前感知前方道路信息,将前方及周边车辆和行人等安全辅助驾驶信息显示进行标记显示,还可以向驾驶员及时进行偏离提醒、危险提醒等等。
可以看到,从早期的显示距离不足4.5米到7.5米再到10米,画幅从45寸再到70寸以上,AR-HUD参数性能一直在逐步提升。
比如已量产的车型中,长城摩卡在次顶配及顶配车型搭载了投射面积达到70英寸的AR HUD;而AITO问界M5采用的AR-HUD可提供13°x5°大视角,可在前方7.5米位置呈现70寸大画幅显示;瀚思通的1.0产品就已经实现了10m的虚像距离,画幅尺寸高达74寸,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多款车型定点。
另外上述也提到,瀚思通即将发布的AR-HUD 2.0产品性能再次突破,显示距离达到12米,超大的虚像尺寸可完全覆盖三车道,能充分满足各大高端品牌车型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瀚思通2.0产品已经能够摆脱HUD对挡风玻璃PVB楔型膜夹层的依赖,在普通挡风玻璃上就可呈现清晰、无重影的AR视觉效果,而这将进一步降低其AR-HUD产品的量产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升交互体验,瀚思通的自主AR引擎将形象化“小彩”Ai 助理,在未来服务于搭载公司AR-HUD方案的客户。同时,提供自动POI巡航、DMS数据融合、自动图像矫正、自动标定以及OTA升级功能。
很显然,以瀚思通为代表的的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正在引领AR-HUD用户体验升级新趋势。
二、技术升级趋势下,必须掌握核心能力
产品与功能的升级,往往意味着技术的变革。
过去两年时间,传统的TFT低成本路线+DLP的高端路线并行发展,带动AR HUD前装量产进入1.0阶段。
而随着瀚思通、华为、一数科技等厂商在LCOS方案上的发力,这一技术路线也正在被行业重点关注。
据了解,虚像尺寸与显示距离的增加,对图像分辨率、可靠度等的要求均大幅提升,LCoS技术方案的优势便凸显出来。LCoS技术的显示方式虽然与DLP技术类似,但LcoS技术方案可实现更高的清晰度,其分辨率可达到1080×1920(近207万像素),这远超DLP技术方案的1152×576(约66万像素)。
除了在性能方面能更好满足AR-HUD用户体验升级趋势的需求,LcoS方案的优势还在于芯片可实现国产化替代,这无疑在交付周期,成本控制、供货保障等各方面更具优势。综合来看,LcoS技术方案都将极具发展潜力。
在瀚思通看来,在AR-HUD量产早期,基于性价比或者兼顾成本与成像效果等方面的考虑,部分主机厂会率先采用TFT方案或者DLP方案率先量产,但综合考量来看未来LCoS将凭借技术性能和成本的双重优势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因此,瀚思通下一代产品选用了LcoS技术路线。这背后其实是该公司基于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底气。
众所周知,AR-HUD产品画幅、VID等参数的提升,往往会带来体积、功耗、成本等的提升,另外还需要解决由于增加成像区域大小带来的严重阳光倒灌等问题,以上都极其考验供应商的技术能力。
据介绍,瀚思通针对2.0产品在光学设计和结构设计上都做了很大优化,同时解决了体积和散热问题。其全新一代产品的体积仅为9L,功率不到14 W。并且在内部设计了抗红外和偏振片,有效解决阳光倒灌和炫目问题。
这得益于瀚思通的研发团队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自主光学系统设计、TFT光机,DLP光机和MEMS激光显示等能力。基于公司在光学系统设计、光机等核心领域的自主研发,特别是光机是HUD系统中最为关键也是成本占比最高的核心部件,瀚思通的2.0产品在产品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却能有效控制体积、功耗以及成本。
据介绍,其AR-HUD产品已经在多个品牌车型上实现定点,布局包括欧洲某高端品牌,还有国内知名自主品牌。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新车标配搭载,AR HUD前装搭载量超过5万辆。除了早期几款合资车企率先搭载,去年还有星越L、长城摩卡、拿铁几款国产车型纷纷搭载AR-HUD上市,加上供应商已经披露定点的车型数量已经超过几十款,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一轮快速增长。
由以上来看,在AR-HUD规模化量产开启之际,瀚思通凭借核心技术实力同时引领了消费与技术升级新趋势,并迅速抢占了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