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光谱学:原理、应用与研究进展
1. 远红外区域的定义
光谱区域的划分既取决于测量所用的仪器,也与可发生的跃迁类型有关。近红外(NIR)和中红外(MIR)光谱测量不仅连续辐射源不同,编码光谱的仪器类型也常不同。中红外吸收的强谱带多为基本振动模式,而近红外吸收谱带均为倍频和合频。
然而,中红外和远红外(FIR)光谱的比较并不容易,远红外区域的定义也存在争议。1962 年,国际光谱委员会将中红外定义为 2.5 - 50 µm(4000 - 200 cm⁻¹),默认远红外从 50 µm(200 cm⁻¹)开始。但如今,由于傅里叶变换红外(FT - IR)光谱仪的普及,中红外光谱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中红外 FT - IR 光谱仪使用 KBr 基片和补偿板的分束器,能高效覆盖 4000 - 400 cm⁻¹ 区域,而 400 - 200 cm⁻¹ 区域因 KBr 在约 350 cm⁻¹ 截止而无法测量。因此,现在普遍认为远红外区域从 400 cm⁻¹ 开始。
远红外区域的长波端对应光学光谱仪性能不佳,需用微波技术测量光谱的位置,约为 1 mm(10 cm⁻¹)。不过,远红外的长波和短波端定义都不精确,但通常认为远红外光谱范围是 400 - 10 cm⁻¹(25 - 1000 µm)。
远红外区域定义的变化
| 时间 | 定义 | 依据 |
|---|---|---|
| 1962 年 | 从 50 µm(200 cm⁻¹)开始 | 当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