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拉曼光学活性光谱学:原理、测量与应用

拉曼光学活性光谱学:原理、测量与应用

1. 引言

当一种物质与右旋和左旋圆偏振光的相互作用存在差异时,该物质具有光学活性。历史上,阿喇戈(Arago)观察到线偏振光通过水晶时偏振面的旋转,以及毕奥(Biot)发现某些有机液体(如松节油)也有类似现象,这是对这种相互作用差异的首次观测。这种旋转是由于右旋和左旋圆偏振光的折射率不同,而线偏振光正是由等量的这两种圆偏振光组成。

在光学活性被发现后的八十年,科顿(Cotton)最终证实了分子起源的圆二色性(CD)的存在,即右旋和左旋圆偏振光的吸收差异。起初,光学旋转及其色散(光学旋光色散,ORD)和CD的观测仅限于可见光范围。随着紫外偏振光学、合适光源和探测器的发展,观测范围逐渐向更短波长扩展,最终进入真空紫外区域。直到20世纪最后25年,光学活性的应用范围除了电子吸收带的振动结构分析外,主要局限于探测电子手性。

早在技术上可行之前,将光学活性扩展到包括分子振动手性就备受关注。1930年,卡斯泰勒(Kastler)尝试测量手性分子的光学活性拉曼散射,但未成功。大约同时,巴加万塔姆(Bhagavantam)和文卡特斯瓦兰(Venkateswaran)也报道了该主题的虚假结果。1942年,佩兰(Perrin)在其用斯托克斯形式主义对光散射的理论处理中,纳入了手性分子的光学活性散射。1954年,京特哈德(Günthard)在立体化学家普雷洛格(Prelog)的建议下,尝试在红外区域测量分子起源的ORD,但也未成功。其他努力主要集中在发现晶体中振动光学活性的表现,但由于这些观测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似乎没有一个结果得到独立证实。

1973年,巴伦(Barron)等人通过拉曼光学活性(ROA)散射首次实现了分子起源的振动光学活性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