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因依赖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4、NHSnet与互联网:医疗网络的选择困境
本文探讨了医疗领域中NHSnet与互联网的选择困境,分析了两种网络在监管、协调、成本、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优缺点,并通过对比表格和流程图直观展示其差异。文章指出,由于缺乏实证数据和存在多方利益冲突,GPs在网络选择上面临决策难题。同时,介绍了ATM、avatar、bandwidth、DNS、HTTP、HTML等关键网络术语及其在医疗信息化中的意义,强调未来需加强研究以支持明智的ICT投资决策。原创 2025-10-14 11:44:05 · 19 阅读 · 0 评论 -
23、信息网络经济学与全科医生的网络选择困境
本文探讨了信息网络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经济特性及其对全科医生网络选择的影响。分析了网络的外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特征,以及监管、兼容性、数据所有权、协调和费用承担等因素如何影响全科医生加入本地或国家网络的决策。文章指出,尽管网络技术有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但实际选择中仍面临多重困境,需综合权衡各类经济与制度因素。原创 2025-10-13 10:14:57 · 21 阅读 · 0 评论 -
22、互联网在语言文化与医疗保健领域的影响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在语言文化和医疗保健领域的深远影响与现实挑战。在语言文化方面,互联网有助于非英语语言如威尔士语的传播与认同,强化地域文化独特性;在医疗保健领域,尽管信息通信技术(ICTs)具有提升效率的巨大潜力,但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中的应用仍面临结构、安全与经济性难题。文章分析了NHS的信息流动模式、ICT网络建设现状,并从委托-代理理论和网络经济学视角探讨了GP在加入本地与国家网络时的成本收益权衡。同时,文章指出数据所有权、监管机制与投资决策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经济问题,呼吁加强跨学科研究、原创 2025-10-12 13:35:13 · 22 阅读 · 0 评论 -
21、电子服务与威尔士文化: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电子服务在当代社会中的政策考量及其对威尔士文化的影响。文章分析了英国电子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政府需通过协调领导、公众教育、多样化交付等策略缩小信息差距。同时,以威尔士为例,研究了互联网在文化认同构建、语言传承和侨民联系中的作用,揭示其在促进文化政治发展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最后,文章强调电子服务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前景,展望技术与文化协同发展的未来路径。原创 2025-10-11 09:52:44 · 22 阅读 · 0 评论 -
20、英国政府信息政策与服务的发展现状及挑战
本文探讨了英国政府在信息政策制定与电子服务提供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文章介绍了多个部门在政策协调方面的努力,如成立CITU、设立GEN 37委员会和启动信息社会倡议(ISI),并分析了《政府直达》绿皮书的目标、试点项目及其关键战略要素。同时,文章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三大挑战:信息质量问题、皇家版权对信息自由传播的限制,以及公众访问电子服务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学校、家庭、社区层面提升访问能力的路径,以及改善信息质量和改革版权政策的建议。最后展望了未来英国电子政务服务在普及性、质量、开放性和创新性方原创 2025-10-10 12:03:48 · 26 阅读 · 0 评论 -
19、公民信息与网络空间鸿沟的应对策略
本文探讨了公民信息服务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了公民信息的提供主体、方式、类型及需求,并重点研究了网络空间鸿沟问题及其在英国的表现。文章梳理了英国政府为弥合数字鸿沟所采取的政策、项目和建议,提出了政府信息战略的关键要素,包括领导力、有用信息提供和公众参与,同时指出了需求不足、政策不协调、技术差距和资金问题等挑战。最后,文章提出通过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协调、缩小技术差距和优化资金分配等策略应对挑战,并展望未来政府信息服务将向个性化、智能交互和跨领域整合发展。原创 2025-10-09 11:01:03 · 18 阅读 · 0 评论 -
18、公民信息:供需、政策与服务提供现状
本文探讨了公民信息在供需、政策制定与服务提供方面的现状与挑战。研究表明,老年人、残疾人和失业者等弱势群体对公共服务信息的需求较高,但当前信息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随着立法变化、人口结构演变、公共部门改革及技术进步,公民信息需求持续增长。尽管部分欧洲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并建立服务体系,如挪威的国家信息服务中心、荷兰的‘51号信箱’和葡萄牙的INFOCID系统,但各国在政策协调、服务质量与信息可及性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未来面临信息鸿沟扩大、政策协调难和信息质量参差等挑战,同时也迎来技术赋能、公众意识提升和国际合作的原创 2025-10-08 12:24:57 · 16 阅读 · 0 评论 -
17、信息社会:新自由主义与公民信息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探讨了信息社会背景下新自由主义与统制主义在公民信息提供中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市场主导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政府整体规划的优势,强调信息政策需超越经济思维,涵盖社会、政治与文化维度。文章梳理了公民信息的需求分类、供应现状及潜在需求,并通过欧盟研究案例揭示信息服务使用率高但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应通过政策调整、加强宣传、教育改革和技术创新等策略,推动公平、可持续的信息社会发展,以保障公民权利并促进民主参与。原创 2025-10-07 14:11:39 · 25 阅读 · 0 评论 -
15、无纸办公与同行评审:学术领域的现实与理想
本文探讨了无纸办公与同行评审在学术领域的现实困境与理想愿景。尽管数字化和网络化被寄予厚望,但无纸办公并未减少纸张消耗,反而带来隐藏的机构成本和技术风险;同行评审则面临标准不一、认证不足和作用模糊等问题。文章批判了将现有学术等级制度简单迁移至互联网的‘虚拟网络柏拉图主义’,主张通过转变观念、利用互联网民主性、适应规则变化和推行公开评论,迈向真正的合作探究。实现纯粹网络柏拉图主义需关注电子通信的政治经济学与同行评审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现实与理想间寻找平衡。原创 2025-10-05 15:07:03 · 16 阅读 · 0 评论 -
14、出版行业:学术与市场的复杂交织
本文探讨了出版行业与学术市场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从启蒙运动时期的学术理念变革到现代版权制度的形成,分析了出版商、作者与知识传播之间的张力。文章指出,同行评审作为一种替代市场的机制,既保护了学术价值,也带来了封闭性与公众信任问题。同时,出版行业在推动跨学科研究、提升学者公众影响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面临商业利益与出版艺术之间的平衡挑战。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文献过载与传播效率问题凸显,需通过优化检索方式和创新出版模式应对。最终,学术与出版的共生关系需在透明度、沟通与创新中寻求可持续发展。原创 2025-10-04 11:11:45 · 23 阅读 · 0 评论 -
13、网络空间中的学术与现实:虚拟与成本的考量
本文探讨了网络空间中学术交流的虚拟化趋势及其背后的技术、社会与经济成本。从虚拟体验与现实的差距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在促进学术传播的同时所带来的连接费用、拥堵问题和知识产权挑战。通过对‘网络柏拉图主义’与‘网络唯物主义’两种技术哲学的对比,揭示了技术变革中的成本转移与制度适应问题。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印刷时代向电子媒介转变对作者归属和学术信用体系的冲击,指出互联网在带来信息丰富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象层面和元层面的稀缺性问题。最后,文章呼吁政府、学术机构与学者共同参与互联网治理与学术模式创新,以应对未来学术交流的深刻原创 2025-10-03 14:12:40 · 15 阅读 · 0 评论 -
12、互联网、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本质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的潜力与局限,讨论了网络空间中人际关系的虚拟性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并反思了虚拟现实在个人体验和公共决策中的应用问题。作者指出,尽管这些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与模拟能力,但其在内容质量、身份认同、监管挑战和人类复杂决策建模方面存在显著局限,强调应理性看待技术发展,警惕其对社会结构与个体认知的潜在冲击。原创 2025-10-02 16:03:23 · 22 阅读 · 0 评论 -
11、互联网通信中的伦理与实践问题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通信中的伦理与实践问题,分析了互联网的特性如何导致传统审查手段失效,并讨论了垃圾邮件、不适当内容传播、版权侵犯等主要问题。文章强调,随着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原有的互联网伦理面临挑战,建立新的、全球共识的互联网伦理体系变得尤为迫切。为此,提出了加强用户教育、促进国际合作、鼓励行业自律以及构建实施与监督机制等方向,并通过循环流程图展示了持续优化互联网伦理的路径。最终呼吁共同建设一个健康、有序、负责任的网络空间。原创 2025-10-01 13:02:50 · 19 阅读 · 0 评论 -
10、网络文化与互联网伦理:现象、问题与思考
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兴起及其与赛博朋克、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关系,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愿望实现与身体超越的哲学观念。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女权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回应,区分了激进与自由两种网络女权主义类型,并指出其在性别平等与政治脱离之间的张力。同时,从互联网的军事起源出发,阐述了其去中心化结构和反监管的集体精神,对比了互联网新闻组与万维网在信息传播方式和审查难度上的差异。最后,文章呼吁在保障网络自由的同时,深入思考性别平等、个体能动性与伦理规范的平衡问题。原创 2025-09-30 15:27:26 · 18 阅读 · 0 评论 -
9、性别、信息通信技术与就业:女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探讨了性别与信息通信技术(ICTs)在就业领域的复杂关系,分析了女性在ICTs发展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章指出,尽管信息技术带来了工作灵活性和新岗位,但劳动的性别分工依然显著,女性多集中于低薪、不稳定的兼职或文书岗位,而在软件专业等高端领域参与度较低。远程工作虽具潜力,却常加剧性别不平等。同时,网络文化的兴起伴随‘网络女权主义’的回应,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参与仍受限于设备、时间和结构性歧视。为实现性别平等,政府、企业和社会需共同推动政策支持、职业发展公平与观念变革,促进女性全面融入信息技术领域,助力行原创 2025-09-29 12:41:07 · 29 阅读 · 0 评论 -
8、虚拟城市与性别视角下的信息社会探索
本文探讨了意大利博洛尼亚的Iperbole虚拟城市项目,对比其与阿姆斯特丹项目的管理模式与技术特点,分析虚拟城市在促进公共参与中的潜力与局限。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虚拟城市面临的社会两极化、精英主导和互动不足等问题,同时强调其在社会资本建设和本地化网络发展中的优势。此外,从性别视角出发,剖析信息技术领域中就业与网络文化的性别差异,揭示机构、空间与用户概念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并探讨网络空间中女性赋权与网络暴力的双重现象,呼吁构建更具包容性和互动性的信息社会。原创 2025-09-28 14:26:24 · 18 阅读 · 0 评论 -
7、互联网时代城市网络空间的社会架构与虚拟城市发展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城市网络空间的社会架构与虚拟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不平等问题如何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在虚拟空间中的地位,提出了城市社会中精英、工薪阶层和弱势群体在电子网络中的差异化处境。文章以阿姆斯特丹De Digitale Stad等案例为例,揭示了当前虚拟城市在互动性、代表性和公共性方面的局限,并指出技术发展、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是推动虚拟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最终强调,只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素养、增强互动性、保障隐私与促进多方合作,才能实现虚拟城市作为真正城市公共领域的潜力。原创 2025-09-27 14:55:09 · 17 阅读 · 0 评论 -
6、通信技术与城市公共领域的变革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通信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及城市公共领域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指出,尽管通信技术促进了直接贸易、教育普及和民主参与,但也加剧了经济不平等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与分裂。网络空间虽被视为新型公共领域,但存在接入不均、交流虚拟化和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包容、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和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等策略,并展望未来技术融合与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实现公平、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原创 2025-09-26 15:10:10 · 22 阅读 · 0 评论 -
5、谁是世界上的信息穷人?
本文探讨了全球互联网发展中的信息贫困问题,分析了互联网普及的现实差距、连接质量差异以及非洲等地区的接入挑战。文章指出,通信能力的不平等不仅加剧了信息贫困,还与物质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市场机制虽推动了互联网发展,但也加深了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数字鸿沟。为此,政府和国际组织需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教育普及、公平政策制定及国际合作等手段进行政治干预,以缩小差距。尽管面临挑战,技术创新和社会关注为实现通信平等带来希望。原创 2025-09-25 13:29:16 · 21 阅读 · 0 评论 -
4、全球网络与平等神话: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探讨了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揭示了其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加剧信息获取不平等、导致社区联系弱化、引发隐私泄露风险,并被色情、恐怖主义等不良势力利用的现实问题。文章分析了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公民角色的深刻重塑,指出人们正从公共参与者转变为被动消费者,并面临道德伦理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困境。最后提出应通过促进信息公平、重建现实空间互动、加强监管与隐私保护、更新社会价值观等多维度措施,实现网络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原创 2025-09-24 10:31:03 · 17 阅读 · 0 评论 -
3、全球网络与平等神话: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经济鸿沟
本文探讨了全球网络技术发展背后的双面性,指出尽管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与连接,但其普及过程加剧了社会经济鸿沟。从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出发,分析了网络接入在不同国家和群体间的不平等现状,揭示了技术应用如何受制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并导致弱势群体被进一步边缘化。文章强调,要实现网络的‘普遍美德’,需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推动信息公平、降低技术门槛并提升数字素养,以构建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数字未来。原创 2025-09-23 09:13:40 · 23 阅读 · 0 评论 -
2、信息社会中的平等、能动性与政策探讨
本文探讨了信息社会中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复杂影响,批判了技术乌托邦与宿命论的二元对立,强调社会力量在塑造技术应用中的关键作用。文章分析了信息贫困与信息精英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揭示了性别、阶级、地理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参与机会。通过多个案例研究,讨论了网络接入、公共空间、国家身份、医疗政策等领域的现实挑战,并比较了新自由主义与统制主义两种政策模式。最后提出应加强教育、促进信息公平、完善数字治理、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正义,推动公民参与,以实现信息社会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原创 2025-09-22 15:16:51 · 21 阅读 · 0 评论 -
1、网络空间鸿沟:信息社会中的平等、能动性与政策
本文探讨了信息社会的崛起及其对全球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权力关系的深远影响。文章分析了技术发展背后的非中立性,揭示了信息富者与信息贫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也深刻体现在城乡、性别和阶层差异中。同时,文章批判了信息社会论述中的决定论倾向,强调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与资源共享,以缩小不平等。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等伦理法律挑战,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公平、可持续、包容的信息社会未来。原创 2025-09-21 14:44:55 · 20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