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鸿沟:信息社会中的平等、能动性与政策
1. 信息社会的崛起
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显著进步,如互联网、虚拟现实、智能卡或多媒体应用,正引领我们步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政治家、政策制定者和商业专家都鼓励人们尽快接入信息高速公路,否则将错失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红利。
信息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全球通信网络构成的网络空间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工作、休闲、娱乐、消费、教育、政治活动、家庭体验和社区结构等。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它是否会带来权力结构的更平等化,实现公共信息的广泛获取和全球协作?还是会加剧全球范围内信息富者与信息贫者之间的社会差距?
过去,人们对互联网的发展充满乐观,认为很快所有人都能接入网络。但现实是,各国国内电话接入情况差异巨大,全球大部分地区网络连接严重不足。这种信息社会的排斥现象不仅存在于全球南北差距中,在发达工业国家和大都市的传统国界内也十分明显。目前,对于技术扩散不均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计算机媒介通信体验的差异及其对社会关系和身份形成的潜在影响,以及政府和超国家层面在接入、技能和普遍服务方面的政策关注甚少。
2. 信息社会概念的溯源
信息社会的概念源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科学家(如丹尼尔·贝尔和阿兰·图海纳)、未来主义作家(如汤姆·斯托尼尔和阿尔文·托夫勒)、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先锋人物,以及近年来高级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倡导。尽管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认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重塑社会结构,信息和知识正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在发达社会,传统制造业对国民财富的贡献逐渐减少,而信息产业在就业、投资和市场份额方面迅速扩张。多种技术的融合,如个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0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