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市网络空间的社会架构与虚拟城市发展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被寄予厚望,被认为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参与社会的新平台。有人觉得互联网就像一床技术拼接的被子,能汇聚不同的社会元素,为公众对话提供场所,重塑被个人利益追求、家庭生活破裂和经济体系两极分化所侵蚀的社区生活。然而,要实现互联网在城市层面支持新公共话语的潜力,还面临诸多挑战。
互联网接入的不平等问题
若要让互联网成为城市公共话语的有力支撑,它至少需要从精英和专业群体的专属领域转变为近乎普及的媒介。但目前,接入互联网所需的昂贵基础设施,如技能、资金、电话线、调制解调器、计算机、软件、服务订阅和电力供应等,对大多数城市人口来说难以企及。
在关于互联网、网络空间和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中,这些障碍往往被忽视。许多参与讨论的学者因能免费获得高质量的互联网接入,而未能充分认识到城市社会地理中通信和计算基础设施接入方面存在的巨大结构性不平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电子网络技术接入方面的社会不平等十分明显,且深深融入了当代城市的结构之中。例如,1995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全球用户约 2500 万,连接到 947.2 万个主机,但这些用户大多是公司希望与之交流的人群:30 岁左右、受过良好教育且从事高薪工作。网络空间呈现出明显的“白人、中产阶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特征,女性用户仅占三分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至少拥有大学学位,美国和英国用户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在英国,公司董事上网的可能性是“家庭主妇”的十倍。
不过,这些不平等和差异非常复杂,不仅仅源于全球经济网络的不均衡、社会两极分化和财富不均。因为简单的网络接入并不意味着会有实际的使用,也不意味着使用具有意义,更不意味着能
虚拟城市的社会架构与未来发展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