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异质性主体和总体不确定性的经济模型求解与模拟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用于求解具有异质性主体和总体不确定性的经济模型的计算算法开始发展。早期的例子包括Campbell(1998)、Den Haan(1996,1997)以及Krusell和Smith(1997,1998)的研究。总体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主体特征的横截面分布随时间变化,因此必须将其纳入状态变量集合。这意味着,除非主体数量较少,否则个体政策规则会依赖大量参数。特别是在通常假设存在连续主体的情况下,状态变量集合将是无限维的。现有算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有限的统计量来概括这个无限维的对象,以总结分布特征。
Krusell和Smith(1998)研究了一个由于借贷约束和保险市场缺失,就业风险无法完全保险的模型。他们发现,在这种环境下,模型满足近似聚合性质,即资本存量的均值是准确预测下一期价格的充分统计量。这一重要发现的原因在于,除了非常贫困的主体外,不同收入和财富水平主体的边际储蓄倾向非常相似。由于贫困主体数量不多且财富较少,其他主体边际储蓄倾向的相似性意味着财富再分配对总储蓄没有影响,进而对市场价格也没有影响。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结果,例如,即使增加异质性风险的程度,该结果仍然成立。重要的是,总储蓄量是内生的,这意味着平均主体可以积累足够高的财富水平,从而使约束条件被触及的可能性较小。而Den Haan(1997)考虑的模型中总储蓄为零,在这个模型中,借贷约束更频繁地起作用,高阶矩也变得重要。Krusell和Smith(2006)在结论中提到,“我们预计未来研究中会发现这种现象的重要例子(即与近似聚合有较大偏离的定量令人信服的模型)”。毫无疑问,这类模型将更难求解,随着我们转向求解更复杂的模型,对替代算法的需求以及对准确性的仔细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