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 PCB(通常指 4 层及以上,如 4/6/8/10 层)是高密度、高性能电子设备(如服务器、5G 基站、高端工业控制器)的核心载体。与双层 PCB 相比,它通过独立的电源层、接地层与多信号层的合理搭配,解决了布线密度不足、信号串扰严重、电源噪声过大等痛点,但层叠结构设计直接决定其性能上限 —— 若层叠不合理(如电源与接地层分离),会导致信号完整性下降 30%、电磁辐射超标 20dB。今天,我们聚焦多层 PCB 的层叠设计核心,解析设计原则、典型层叠类型、优化技巧与实操案例,帮你搭建稳定的多层 PCB 基础架构。

一、层叠设计核心原则
多层 PCB 层叠需围绕 “信号完整性、电源稳定性、工艺可行性” 三大目标,遵循 4 个关键原则:
-
对称结构原则:层叠需上下对称(如 4 层:Top - 信号→GND→Power→Bottom - 信号;6 层:Top - 信号→GND→Power→GND→信号→Bottom - 信号),避免层压时因应力不均导致 PCB 翘曲(对称结构翘曲度≤0.5%,非对称可达 1.2%);
-
电源 - 接地相邻原则:电源层与接地层必须紧密相邻(层间距≤0.2mm),形成 “平行板电容”(电容值 C=ε₀εᵣS/d),降低电源阻抗(相邻层电源阻抗≤10mΩ,分离层≥100mΩ),抑制电源噪声;
-
信号层靠近接地层原则:高速信号层(如 PCIe 4.0、DDR5)需紧邻接地层,形成 “微带线 / 带状线” 结构,减少信号辐射(辐射强度降低 40%)与串扰(串扰从 - 25dB 降至 - 35dB);
-
层数与成本平衡原则:无需盲目增加层数,4 层满足消费电子(如路由器),6 层适配工业控制,8 层用于高端服务器,额外增加层数会使成本上升 30%/ 层。
二、典型层叠结构(4/6/8 层)
不同层数的层叠结构需适配设备需求,以下为工程常用方案:
-
4 层 PCB(最常用):
-
结构:Top(信号层)→GND(接地层)→Power(电源层)→Bottom(信号层)
-
适用场景:路由器、普通工业传感器、消费电子(如智能音箱)
-
优势:成本低、工艺简单,电源与接地层相邻,满足中低速信号(≤1Gbps)需求;
-
注意:信号层布线避免跨区域,电源层需预留足够面积(≥PCB 面积 30%)。
-
-
6 层 PCB(中高端设备):
-
结构:Top(信号层 1)→GND1(接地层 1)→Power1(电源层 1,如 12V)→Power2(电源层 2,如 5V)→GND2(接地层 2)→Bottom(信号层 2)
-
适用场景:工业 PLC、5G CPE、中端服务器
-
优势:双电源层支持多电压供电,双接地层增强屏蔽,可承载 5Gbps 以下高速信号;
-
关键:GND1 与 Power1、Power2 与 GND2 间距均≤0.15mm,信号层与相邻接地层间距≤0.2mm。
-
-
8 层 PCB(高端设备):
-
结构:Top(信号层 1)→GND1→Power1(12V)→GND2→信号层 2→GND3→Power2(3.3V)→Bottom(信号层 3)
-
适用场景:高端服务器、毫米波雷达、医疗设备(如超声治疗仪)
-
优势:独立信号层可分离高速信号(如 DDR5、PCIe 5.0)与低速信号,三接地层强化屏蔽,电源阻抗≤5mΩ;
-
注意:中间信号层(信号层 2)上下均为接地层,形成带状线结构,串扰≤-40dB。
-
三、层叠优化技巧与案例
-
层间距调整:高速信号层与接地层间距越小,信号损耗越低 ——10Gbps 信号在 0.1mm 间距时损耗 2dB/100mm,0.2mm 间距时增至 3dB/100mm,可通过减小层间距(≥0.08mm,避免短接)优化;
-
材质匹配:高频场景(>5Gbps)选用低损耗基材(如罗杰斯 4350B,tanδ=0.0037),层叠时电源层与接地层选用高介电常数基材(εᵣ=4.4),提升平行板电容;
-
案例:某 5G CPE 厂商初期采用 4 层 PCB(信号层 - 电源层 - GND - 信号层),导致 5G 信号串扰 - 28dB,电源噪声 80mV;优化为 6 层对称结构(信号 - GND-12V-5V-GND - 信号),层间距 0.15mm,串扰降至 - 38dB,电源噪声 35mV,满足 5G 传输要求。
2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