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铜 PCB 的核心价值是 “承载大电流、高效散热”,其电气设计需围绕这两大需求,解决 “电流分配、电压压降、散热均衡、阻抗控制” 四大问题 —— 若设计不当,200A 大电流会导致 PCB 铜箔烧毁,高功率元件温度超 150℃,甚至引发设备火灾。电气设计需结合重铜特性,从布线、散热、电源分配、接地四个维度优化,确保大电流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今天,我们解析核心设计技术,结合参数与案例,帮你实现最优设计。

一、大电流布线设计:低损耗与均匀分配
重铜 PCB 的布线需根据电流大小,精准匹配铜箔厚度与线宽,避免局部电流集中导致的过热与压降。
1. 铜厚与电流的匹配关系
参考 IPC-2221 标准,重铜 PCB 铜厚与电流承载能力(长期工作)对应如下:
-
2oz 铜箔(70μm):1mm 线宽→2A,2mm→4A,5mm→10A,10mm→20A;
-
4oz 铜箔(140μm):1mm 线宽→4A,2mm→8A,5mm→20A,10mm→40A;
-
6oz 铜箔(210μm):1mm 线宽→6A,2mm→12A,5mm→30A,10mm→60A;
-
超厚铜(10oz):10mm 线宽→100A,适合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超大电流场景。
2. 布线优化技巧
-
宽铜箔优先:大电流回路(≥20A)采用 “铜皮填充”(如 200A 回路用 20mm×10mm 铜皮,4oz 铜),比窄线宽(如 10mm 线宽)电阻低 30%,压降减少 40%;
-
多路径分流:高电流芯片(如 IGBT)采用 “多组引脚并联”(如 4 组引脚,每组承载 50A),避免单路径电流过大(>100A)导致的局部过热;
-
避免线宽突变:电流路径线宽变化时,采用 “渐变过渡”(长度≥5 倍线宽差),如从 10mm 渐变至 5mm,渐变长度≥25mm,减少电流集中。
案例:某新能源汽车 BMS 的 200A 充电回路,初期用 10mm 宽 4oz 铜箔,压降 5%;优化为 20mm×10mm 铜皮填充,压降降至 1.8%,满足设计要求。
二、散热设计:高效传导与均衡散热
重铜 PCB 的散热设计需最大化利用厚铜箔的导热优势,避免高功率元件(如 IGBT、CPU)局部温度超 85℃。
1. 散热铜箔与过孔设计
-
散热铜箔面积:高功率元件(功耗≥50W)的散热铜箔面积≥元件面积的 5 倍,如 50W IGBT 的散热铜箔(4oz)面积≥50mm×50mm,导热效率提升 60%;
-
散热过孔阵列:在散热铜箔区域布置 “密集过孔”(孔径 0.5mm,间距 2mm,数量≥20 个 /cm²),将热量传导至内层接地层,温度降低 20-30℃;
-
铜箔连接:散热铜箔与 PCB 接地层、电源层可靠连接,形成 “立体散热网络”,避免孤立铜箔导致的散热失效。
2. 辅助散热方案
-
散热片贴合:高功率元件(≥100W)顶部通过导热硅胶垫(导热系数 3W/(m・K))贴合金属散热片,散热能力提升 3 倍;
-
液体冷却:超厚铜 PCB(≥10oz)承载超大功率(≥500W)时,采用 “水冷板贴合”(流量 1L/min),温度可控制在 60℃以下。
三、阻抗与接地设计:兼顾信号完整性与安全性
重铜 PCB 虽以大电流为主,但仍需控制阻抗(如电源回路阻抗≤10mΩ)与接地噪声(≤10mV),避免干扰敏感信号。
1. 阻抗控制
-
电源回路阻抗:采用 “电源平面设计”(内层 4oz 铜电源平面,面积≥0.05㎡),阻抗≤5mΩ,比布线阻抗(≥100mΩ)低 20 倍;
-
信号阻抗:高速信号(如 100MHz 时钟)布线采用 “微带线”,根据铜厚计算线宽(如 50Ω 阻抗,4oz 铜箔,FR-4 基材 0.5mm 厚,线宽 0.7mm),阻抗偏差≤±5%。
2. 接地设计
-
低阻抗接地平面:内层设计完整接地平面(4oz 铜),接地阻抗≤3mΩ,地噪声≤8mV;
-
分区接地:数字地、模拟地、功率地通过 “单点接地” 连接,避免地环流,模拟信号噪声从 30μV 降至 5μV。
2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