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 的布局并非 “一刀切”—— 高频 PCB 需侧重阻抗匹配与屏蔽,电源 PCB 需侧重大电流路径与散热,工业控制 PCB 需侧重抗干扰与防护,若套用统一布局方案,会导致性能不达标(如高频 PCB 信号反射超标)或成本浪费(如工业 PCB 用高频布局的精细间距)。今天,我们针对三大主流 PCB 类型,解析布局的差异化要点,结合场景需求与实操参数,帮你精准适配不同应用。

一、高频 PCB 布局(频率≥1GHz,如 5G、毫米波雷达)
高频 PCB 的核心需求是 “低损耗、低反射、抗辐射”,布局需围绕 “阻抗匹配、信号屏蔽、寄生参数控制” 展开:
-
核心元件布局:
-
射频芯片(如 PA、LNA)布局在 PCB 中心或角落,远离数字电路与电源模块,间距≥15mm;
-
天线接口(如 SMA)靠近射频芯片,信号路径≤5mm,避免绕弯,减少插入损耗;例如 28GHz 毫米波雷达,射频芯片与天线接口间距 3mm,插入损耗从 1.2dB 降至 0.6dB。
-
-
阻抗与屏蔽布局:
-
高频传输线(微带线、带状线)布局在表层或内层,周围无遮挡,阻抗控制 50Ω±1%,传输线两侧布置接地过孔阵列(间距≤0.5mm),形成屏蔽;
-
射频区域加金属屏蔽腔,屏蔽腔与接地层可靠连接,避免辐射干扰。
-
-
寄生参数控制:
-
高频元件(如晶振、滤波器)就近布局,减少布线长度与过孔数量(过孔≤2 个 / 信号路径);
-
避免直角转弯、线宽突变,传输线平行长度≤2mm,减少信号反射。
-
二、电源 PCB 布局(如 DC-DC 转换器、电源管理模块)
电源 PCB 的核心需求是 “大电流承载、低纹波、高散热”,布局需围绕 “电流路径、散热、纹波抑制” 展开:
-
核心元件布局:
-
电源管理芯片(PMIC)布局在 PCB 中心,输入电容、输出电容紧贴芯片引脚(间距≤2mm),减少电源回路寄生电感;例如 12V 转 3.3V PMIC,输入输出电容与芯片间距 1.5mm,电源纹波从 200mV 降至 30mV。
-
-
大电流路径布局:
-
功率管、电感、电容组成的功率回路,路径最短(≤8mm),线宽按电流计算(1oz 铜箔,10A 电流需线宽 10mm),采用铜箔填充替代细布线,降低阻抗;
-
功率回路远离敏感电路(如反馈采样电路),间距≥10mm,避免大电流干扰。
-
-
散热布局:
-
功率管、电感等发热元件(功耗≥2W)布局在 PCB 边缘,预留散热铜箔(面积≥2W×12.5cm²/W=25cm²)与散热片安装孔;
-
发热元件与热敏元件(如采样电阻)间距≥8mm,避免温度耦合。
-
三、工业控制 PCB(如 PLC、传感器模块)
工业控制 PCB 的核心需求是 “抗干扰、高可靠、宽温适应”,布局需围绕 “隔离、防护、稳定性” 展开:
-
核心元件布局:
-
MCU、FPGA 等核心芯片布局在 PCB 中心,周围布置电源模块、IO 接口,按 “核心→外设→接口” 的顺序布局;
-
模拟传感器接口与数字 IO 接口分区布局,模拟区远离电机驱动、继电器等干扰源,间距≥15mm。
-
-
抗干扰布局:
-
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区,单点连接,模拟区接地平面完整无开槽,数字区接地平面与模拟区隔离;
-
继电器、接触器等感性元件,布局在 PCB 边缘,并联续流二极管,减少开关噪声辐射。
-
-
防护布局:
-
接口电路(如 RS485、以太网)布局在 PCB 边缘,靠近连接器,预留 TVS 管、防雷管的安装位置,接口与核心电路间距≥8mm,形成防护缓冲区;
-
PCB 边缘预留接地螺丝孔,接地电阻≤0.1Ω,增强静电放电(ESD)防护。
-
案例对比:
-
高频 PCB(WiFi 6E):射频芯片与天线间距 4mm,传输线两侧接地过孔阵列,屏蔽腔隔离,插入损耗 0.8dB,辐射≤35dBμV/m;
-
电源 PCB(100W DC-DC):功率回路长度 7mm,铜箔填充线宽 12mm,功率管布局在边缘,散热铜箔 30cm²,纹波 25mV;
-
工业 PCB(PLC 模块):模拟区与数字区隔离带 6mm,接口电路加 TVS 管,接地单点连接,ESD 防护≥±8kV,宽温 - 20℃~70℃稳定工作。
2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