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定理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孙子提出的一次同余式组求解方法——孙子定理,又称中国剩余定理。文章详细阐述了该定理的背景、解法及其证明过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许多部分材料取自百度百科

来源

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又称中国余数定理。一元线性同余方程组问题最早可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卷下第二十六题,叫做“物不知数”问题,原文如下:

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即,一个整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个整数。《孙子算经》中首次提到了同余方程组问题,以及以上具体问题的解法,因此在中文数学文献中也会将中国剩余定理称为孙子定理。

解法

用现在的语言说,中国剩余定理是这样的:
给出一元线性方程组:

xa1(mod m1)
xa2(mod m2)
······
xan(mod m3)

其中m两两互质,此时x有解。

M=ni=1mi , Mi=M/mi , Miti1(mod mi)
则方程组的通解形式即为:

x=ni=1aiMiti

在模M意义下只有一个解:

x=(ni=1aiMiti)mod M

证明

由上文假设易得 (Mi,mi)=1

 ti ,使得 Miti1(mod mi)

aiMiti 进行分析,可得

aitiMiai(mod mi)

x=aiMiti+jiajMjtj=ai+ji0=ai

x 即为方程组的一个解

另外,假设 x1,x2 均为方程组的解,那么

 i{1,2,,n} x1x20(mod mi)

而m两两互质,说明 (x1x2)M

方程组的解两两之间必然相差M的整数倍。

方程组的所有解的集合即为 {kM+ni=1aitiMi,kZ}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