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战场,硝烟四起。
10月28日,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同步在港交所发布上市招股书,计划于11月6日正式上市,两家公司的股票代码分别是02026、00800,原计划募资净额分别约71.9亿港元、29.3亿港元。
截至10月31日美股收盘,小马智行报18.68美元/股,市值为71.97亿美元;文远知行报10.67美元/股,市值为33.37亿美元。其中,文远知行股价距离历史高点,已经跌去超过75%。
有意思的是,10月30日晚,文远知行CFO李璇在分析师群里发长信息,直指小马智行在给香港投资人的路演材料中,存在不实数据,并作出正面回应与驳斥。

此外,同样指出错误的百度,也是对外发声,“过往,面对某友商在资本市场罔顾事实的诋毁,我们不屑回应。如今,不实之词愈演愈烈,我方已依法维权。”
事实上,不管事态最终如何发展,当下自动驾驶赛道(尤其是Robotaxi)的确是进入了从市场扩张逐步到订单兑现,甚至盈亏平衡的关键时刻。
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D轮融资,本轮融资总额20亿元。滴滴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的L4级Robotaxi车型,将在今年年底量产交付。“希望在2026年底前,实现Robotaxi服务收入覆盖成本。”
而作为吉利系智驾业务的核心载体,千里科技也在本月初正式披露自动驾驶路线图,计划未来18个月内在全球10座城市规模化提供Robotaxi运营服务,单一城市部署超千辆 Robotaxi。
同时,作为吉利系的出行服务平台,曹操出行也计划在2026年底推出专为自动驾驶设立的L4级Robotaxi定制车型,同时构建覆盖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不出意外,曹操出行也将是千里科技主要的落地平台之一。
“当规模达到1000辆车具备稳定运营能力时,Robotaxi的基础商业模型有望跑通。”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预计,2026年行业有望看到规模化落地。
毕竟,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持续烧钱不可持续。而原本可以短期补贴家用的辅助驾驶业务,看起来,也都是无果而终。
以小马智行为例,该公司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在过去几年均为净流出(2022-2024年三年合计净流出3.81亿美元),整体仍主要依靠融资来维持现金流的正向流动。
从毛利率指标来看,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的业务毛利率为16.3%,尽管相比于上年同期有所回升,但和2022年(46.9%)相比,仍处于低位。
而考虑到持续资本支出的难题,逐步转型为「轻资产」模式也成为百度、小马智行等业内企业的共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行业出现大量的出行平台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持续落地。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小马智行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19.63%。近三年(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约39亿元(人民币)。
此外,文远知行也处于净亏损持续扩大阶段,过去三年分别亏损12.98亿元、19.82亿元和25.17亿元,累计亏损57.97亿元。今年上半年净亏损有所收窄,但仍高达7.91亿元。
更有意思的是,和小马智行不同的是,文远知行可以说是竭尽所能拓宽业务收入来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的第一大和第三大客户贡献的业务收入并不是来自于主营业务(自动驾驶),而是智能数据服务。
不过,对这两家即将登陆港股的自动驾驶公司来说,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还来自市场的瞬息万变。比如,三年前,小马智行还与曹操出行、吉利达成合作,但如今,千里科技的出现,彻底打乱了这种关系。
而投资小马智行的丰田,在今年4月宣布与Waymo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全新的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同时,双方合作的范围将通过持续的讨论不断扩大。
同时,在海外市场,英伟达的势力范围还在持续扩大。本周,该公司宣布与Uber合作打造一支规模达到10万辆的Robotaxi车队。有意思的是,Uber从去年开始,几乎和所有市面上有知名度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有签署合作协议。
对此,在文远知行的招股材料中,也明确这种潜在风险:我们还可能面临来自全球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和其他全球科技巨头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正在建立内部自动驾驶开发项目的公司。
同时,玩家增加,也意味着价格竞争。比如,在商用车领域,小马智行也坦言,2022至2024年自动驾驶卡车服务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由于采取具有竞争力(相对低廉的价格)的定价,以在市场拓展阶段获得新订单及应对激烈竞争。
此外,该公司也指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公司正在寻求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同时,面临来自传统出租车及网约车公司的竞争,尤其是寻求自行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技术的玩家。
对Robotaxi业务寄予厚望的马斯克,最新表态,“这场竞争的核心焦点已逐渐从技术突破转向谁能更快完成规模化部署”,行业竞争逻辑正发生深刻变化。
不过,冷水总是不断泼出。
本周,Waymo联合首席执行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认为,其他研发自动驾驶的公司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证明他们的技术是安全的。“扩大运营规模的同时,必须优先考虑安全”。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Waymo已经因为多起事故被监管机构调查。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依然是涉及极端情况下面临的长尾问题。
25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