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要创新时,往往需要有实际的依据来支撑我们的想法。商业咨询顾问通常被认为是聪明的人,他们拥有模型化的分析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竞争对手和客户需求。商业分析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商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8种常见的商业分析思维,它们可能不会瞬间升级你的思维模式,但说不定会为你以后的工作带来“灵光一闪”的感觉。
01. 分类模型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进行分类思维,例如客户分群、产品归类、市场分级等。分类后的结果需要在核心关键指标上能够拉开距离,也就是说,分类后的对象必须有显著的集群倾向,而不是随机分布。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关注的核心指标作为横轴和纵轴,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举个例子,RFM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用户分群体系,它依托收费的三个核心指标(最近一次消费时间、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来构建。我们将实际的用户根据这些指标划分为八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用户价值群体。我们需要促进不同的用户向更有价值的区域转移,并根据不同付费用户群体的价值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提高其价值。
在R/M/F三个指标上,我们通过经验将实际的用户划分为以下8个区(如上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促进不同的用户向更有价值的区域转移。也就是将每个付费用户根据消费行为数据,匹配到不同的用户价值群体中,然后根据不同付费用户群体的价值采用不同的策略(如下图)
分类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可以应用于许多场景,例如用户分类(如新老用户、活跃度、消费力水平等)和商品分类(如价格带、规格、用户需求等)。在数据挖掘或机器学习中,分类问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目的是将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对象分为一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进行业务精细化运营。此外,分类也有助于研究同类事物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特性和用户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分类只是一种手段,我们不应该为了分类而分类。
02. 象限模型
象限模型是分类模型的一种发展,它不再仅限于使用量化指标进行分类。当我们没有数据支持时,只能通过经验主观推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一些重要因素组合成矩阵,大致定义出好坏的方向,然后进行分析。著名的波士顿矩阵就是一种经典的管理分析象限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类和分析。
象限分析法有以下优势:
-
找到问题的共性原因:通过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可以总结出其中的共性原因。例如,在广告推广案例中,第一象限的事件可以提炼出有效的推广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