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就业关系与工会发展剖析
在学术领域,就业关系分析通常分为一元论和多元论两种不同范式。就韩国就业关系的演变而言,外国列强打开港口、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半岛分裂以及动荡的朝鲜战争等历史因素,显著凸显了多元论视角的重要性。该视角认为,劳工和雇主存在不同利益,韩国总工会(KCTU)采用的对抗性谈判方式便是这一观点的突出体现。
表现不佳的三方委员会
1997 年,韩国遭遇外汇危机,劳工、管理层和政府自 1945 年国家解放以来首次正式合作,以应对紧迫的国家危机。金大中总统成立了三方委员会,以应对众多公司破产和外汇短缺引发的经济动荡。尽管企业破产导致大量裁员,但由于三方协议的有效实施,预期中的大规模罢工并未发生。然而,自 2000 年获得法律认可以来,三方委员会的运作效果一直相当有限。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一是韩国总工会在 2000 年退出后不愿重新加入三方委员会,阻碍了其功能发挥;二是三方委员会达成的协议往往难以转化为具体政策或法律,国民议会的阻挠行为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尽管文在寅总统任命前韩国总工会主席文盛贤为经济、社会和劳动委员会负责人,但韩国总工会仍拒绝与政府进行谈判,导致进展有限。
2010 年代工会密度的复苏
二战后的鼎盛时期过后,全球劳工运动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面临的障碍日益增多。这一时期,日本和德国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崛起。历史上,工会在控制劳动力供应、确保有利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工厂向国外转移以及产品进口的增加,工会对劳动力供应的控制逐渐减弱。
从表 1 可以看出,自 2000 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会密度都普遍下降。即使在以高工会密度著称的北欧国家,自 2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