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系统的量子现象与人类心智的量子理论探索
1. 生物光子发射相关研究
1.1 生物光子发射的低强度与生物学功能
生物光子发射强度较低,但这可能很好地反映了其在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在一个细胞体积约为 (10^{-9} cm^3) 的情况下,对于光学范围内约 3 eV 的一个光子,可产生约 (10^6 V/cm) 的场振幅。当腔模的电场振幅在 (10^6 V/cm) 范围内稳定有丝分裂图形(对应于膜场分量)时,光学范围内仅一个光子就足以产生这种效果。这表明生物光子发射在细胞中可能起到稳定生物分子迁移、在 DNA 复制或转录时传递角动量以及每秒为每个细胞提供约 (10^5) 次化学反应所需的化学活性等作用。
1.2 谐振器模型与生物光子发射
谐振器模型是理解生物光子发射的有力方法之一。可以将生命系统视为通过储存阳光而形成的最稳定的物质形式。为了优化生命,太阳的高温与地球的低温之间的梯度可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延长光转化为热过程中的熵增,这意味着要优化对阳光的储存能力,光合作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谐振器可能因其低光子发射而发展出非线性能力。典型谐振器与经典 Q 值的偏差形式为:
[Q^ = \frac{Q}{1 - C}]
其中 (Q^ ) 是量子相干谐振器的值,(Q) 是经典“混沌”谐振器的值,(C) 描述了谐振器的量子相干能量分布与总可用(混沌 + 相干)能量的比率。当 (C \to 1) 时,这种谐振器的存储时间可能会变得很长((Q^*/Q \to \infty)),而当 (C > 1) 时,它可能能够主动发射或去除光子,这也描述了 Fröhlich 所假设的玻色 - 凝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