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力模拟中的Ewald求和方法解析
1. 长程力模拟概述
在模拟包含大量粒子的系统时,长程力的处理是一个关键问题。长程力通常定义为空间相互作用衰减速度不超过 $r^{-d}$ 的力,其中 $d$ 是系统的维度。例如,离子间的电荷 - 电荷相互作用($v_{qq}(r) \sim r^{-1}$)和分子间的偶极 - 偶极相互作用($v_{\mu\mu}(r) \sim r^{-3}$)都属于长程力。对于计算机模拟而言,当粒子数量达到数千时,这些力的作用范围可能会超过模拟盒子长度的一半,从而给模拟带来挑战。
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是增大模拟盒子的尺寸 $L$ 至数百纳米,以使相邻粒子的屏蔽作用减小势能的有效范围。但这种方法并不实际,因为运行此类模拟所需的时间与 $N^2$ 成正比(在三维情况下为 $L^6$)。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 考虑更多电荷图像 :在计算能量时,不仅考虑电荷的最近或最小图像,还考虑其他图像。
- 晶格方法 :如 Ewald 求和法,考虑离子或分子与其所有周期性图像的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将模拟单元中的电荷分配到精细规则的网格上,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来优化 Ewald 方法,像粒子 - 粒子粒子 - 网格(pppm)方法就是这类优化方法。
- 避免直接球形截断 :在计算长程力时,直接对势能进行球形截断是不可行的。因为围绕给定离子的球可能带电,且离子在球面上来回迁移会在 $r = r_c$ 处产生人为效应。可以通过在截断球面添加图像电荷和偶极子来确保其电荷中性,同时考虑截断球的周期性图像,并估算“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