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cs5lisp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6、场景识别与物体搜索技术的进展、局限与展望
本文综述了场景识别与物体搜索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基于隐式形状模型(ISM)树的空间关系建模方法及其在6-DoF姿态预测中的应用。针对现有技术在场景识别偏差、运行时间、遮挡处理和相机视图选择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解决方案,包括优化算法、姿态预测算法和集成软件架构。文章还系统分析了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29 08:51:02 · 47 阅读 · 0 评论 -
25、主动场景识别评估与进展:技术解析与应用洞察
本文深入解析了主动场景识别(ASR)的技术原理、评估方法与应用进展。通过对姿态预测和最佳视角估计算法的运行时间分析,验证了ASR在实时性与效率方面的可行性,并探讨了其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与局限性。文章还比较了多种搜索方法,提出了基于隐式形状模型树(ISM trees)和优化关系拓扑的创新建模方式,提升了场景识别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此外,介绍了ASR在机器人导航、智能安防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展望了未来在算法优化、复杂场景适应性及多机器人协作方向的研究前景。原创 2025-09-28 13:01:11 · 26 阅读 · 0 评论 -
24、主动场景识别(ASR)实验评估与效率对比
本文围绕主动场景识别(ASR)方法展开实验评估与效率对比,探讨了在旋转偏差、平移偏差及杂乱遮挡等不同任务场景下的性能表现。通过多个实验(m1_e1至m3_e2),分析了ISMs空间关系建模对物体姿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基准标记在提升识别准确性中的作用。同时,对比了三种ASR方法——‘combined direct and indirect search’、‘direct search only’和‘cropbox-based search’——在搜索时间与相机视图数量上的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结合直接与间接搜索的方原创 2025-09-27 09:15:00 · 22 阅读 · 0 评论 -
23、主动场景识别评估:移动机器人的实验探索
本文探讨了主动场景识别(ASR)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实验应用,重点分析了不同拓扑结构对场景识别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多种任务场景下的识别鲁棒性与效率。通过四个使命的实验,验证了ASR在处理物体遮挡、多场景搜索、初始姿态变化和复杂布局中的表现,并深入研究了奖励函数与视图选择策略对搜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系拓扑选择显著降低了误识别率和运行时间,而直接与间接搜索的协同机制有效提升了物体发现能力。同时,文章指出了当前系统在旋转对称物体姿态归一化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展望了算法优化、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决策等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26 12:21:55 · 18 阅读 · 0 评论 -
22、场景识别评估:被动与主动场景识别的深入分析
本文深入分析了被动场景识别(PSR)与主动场景识别(ASR)的评估实验,探讨了不同拓扑结构对运行效率的影响,验证了ISM树在6-DoF覆盖和抗干扰方面的优势。通过在理想化厨房环境中的实验,展示了多种场景类别的建模与识别效果,并结合性能指标分析了关系拓扑选择的有效性。文章进一步总结了系统设计启示,提出了算法优化、多场景适应及技术融合等未来研究方向,为提升场景识别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原创 2025-09-25 15:24:12 · 29 阅读 · 0 评论 -
21、被动场景识别评估
本文评估了被动场景识别(PSR)方法在不同物体存在、遮挡和姿态变化情况下的性能,重点分析了物体出现对场景识别的影响以及不同拓扑结构下的运行时间。通过‘Scene_A’和‘Scene_B’两类场景的实验数据,验证了ISM模型在处理不完整或含杂物场景时的有效性,并探讨了优化拓扑相较于完整拓扑在效率上的显著优势。研究还表明,物体数量和轨迹长度对识别时间有重要影响,优化拓扑能实现近线性的时间复杂度,适合移动机器人实时应用。最后提出了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24 14:33:56 · 26 阅读 · 0 评论 -
20、室内场景识别方法的评估与实验分析
本文对被动场景识别(PSR)和主动场景识别(ASR)方法进行了系统评估与实验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实验,研究了对象姿态变化对PSR的影响,验证了不同空间关系在场景识别中的表现,并通过多任务‘故事’框架评估ASR的实际应用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对象的平移和旋转显著影响识别效果,而算法的时间消耗可通过优化策略改进。综合分析为提升场景识别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供了依据。原创 2025-09-23 12:48:19 · 20 阅读 · 0 评论 -
19、主动场景识别中的最佳视角估计与视线处理
本文探讨了主动场景识别(ASR)中最佳视角估计(NBV)与预测姿态云中视线处理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奖励函数中效用与逆成本的聚合方式为求和操作,增强对低奖励与平均奖励界限的敏感性。针对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提出结合穷举搜索与分治法的迭代算法(算法24),在离散化搜索空间中高效逼近局部最优解,并证明其时间复杂度为O(log(m)|{q}_S||2^{\{o\}_P}|),显著优于穷举搜索。同时,设计算法25用于无效化已使用视线,动态更新姿态云以提升后续视角估计有效性。实验验证了算法在室内环境下的稳定性、合理性及计原创 2025-09-22 11:34:29 · 29 阅读 · 0 评论 -
18、主动场景识别中的目标姿态预测与最佳视角估计
本文探讨了主动场景识别(ASR)中的关键环节——目标姿态预测与最佳视角估计。通过分析符号表示模型与度量模型在姿态预测中的应用与局限,指出当前方法的不足,并论证粒子滤波器在ASR中的不适用性。随后,将最佳视角估计建模为组合优化问题,提出基于效用与逆成本函数加权的目标函数(奖励),综合考虑检测置信度与机器人运动成本。介绍了姿态预处理、视线过滤及优化流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在搜索时间、检测准确率和覆盖率上的优越性。最后展望了多传感器融合、深度学习、实时优化算法和人机协作等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机器人智能化与自主化原创 2025-09-21 11:38:03 · 26 阅读 · 0 评论 -
17、主动场景识别中的对象姿态预测与场景模型采样
本文探讨了主动场景识别(ASR)中的关键环节——对象姿态预测与场景模型采样。通过分析隐式形状模型(ISM)中的投票机制与姿态预测算法,提出了一种高效的随机采样方法生成代表性姿态假设。针对直接传递所有实例带来的置信度不均与计算开销问题,设计了两步重采样过程,结合置信度预选择与重要性重采样,提升高置信度实例占比并保持多样性。OPP组件整合该流程,有效连接场景识别与NBV估计,提高对象搜索效率与准确性。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多场景设置中显著优化了姿态预测质量与系统性能,并为未来自适应选择与信息融合提供了改进方向。原创 2025-09-20 10:59:17 · 20 阅读 · 0 评论 -
16、基于隐式形状模型树的物体姿态预测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隐式形状模型树(ISM)的物体姿态预测算法,用于自动场景识别(ASR)系统中推断缺失物体的6自由度姿态。该算法通过空间关系建模和最短路径搜索,在保证预测准确性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文章详细阐述了算法原理、实现步骤(包括算法18和19)、性能分析及实际应用场景,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融合、深度学习结合与在线学习,展现出在机器人、AR和智能监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原创 2025-09-19 12:14:42 · 21 阅读 · 0 评论 -
15、主动场景识别:原理、架构与数据采集
本文深入探讨了主动场景识别(ASR)的原理、软件架构与数据采集方法。ASR通过模块化、分布式架构实现复杂环境中的场景理解,核心为分层状态机协调各功能组件。系统包含离线知识库(OKB)、在线世界模型(OWM)、被动场景识别(PSR)、对象姿态预测(OPP)、下一个最佳视图估计(NBV)等组件,协同完成场景建模与对象搜索。文章详细解析了各组件功能、交互流程及抽象机器人定义,并介绍了基于人类演示的数据采集过程及其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场景识别效率与通用性,为机器人智能感知提供技术参考。原创 2025-09-18 14:49:08 · 29 阅读 · 0 评论 -
14、隐式形状模型与主动场景识别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隐式形状模型(ISM)与主动场景识别(ASR)技术在复杂室内环境中的应用。针对ISM树中传统权重估计公式的局限性,提出需引入新方法以适应变化的物体集大小,并探讨了ISM对语义等价物体的处理能力。ASR通过分层状态机整合被动场景识别与三维物体搜索,采用直接与间接搜索交替策略,利用场景模型采样和基于空间关系的姿态预测提升搜索效率。系统结合Next-Best-View估计算法优化相机视图选择,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降低搜索成本。文章还分析了组合爆炸挑战及解决方案,总结了系统终止条件与状态转换机制,展示原创 2025-09-17 10:15:32 · 21 阅读 · 0 评论 -
13、隐式形状模型优化树的学习与拓扑选择
本文探讨了隐式形状模型(ISM)优化树在场景类别建模中的关系拓扑选择方法,重点比较了爬山法与模拟退火法在拓扑搜索中的性能差异。通过可视化拓扑演化过程、分析算法效率与结果质量,展示了两种方法在运行时间、误报率和识别速度方面的权衡。同时,文章讨论了在演示学习中处理对象集变化和场景替代方案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空关系问题及其对模型学习的限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流程。最后,展望了未来在统一建模多场景替代方案和优化搜索算法方向的研究潜力。原创 2025-09-16 16:27:33 · 48 阅读 · 0 评论 -
12、隐式形状模型优化树的学习与拓扑选择
本文探讨了隐式形状模型(ISM)中优化树的学习与关系拓扑选择方法。通过生成误报测试配置和构建后继拓扑集合,利用爬山法在局部搜索中选择最优拓扑结构,以提升场景识别的准确性与效率。文章详细介绍了算法流程,包括测试配置生成、后继拓扑构造及基于目标函数的优化策略,并比较了爬山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劣。最后分析了拓扑选择对识别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未来在复杂场景建模与智能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15 09:35:12 · 15 阅读 · 0 评论 -
11、被动场景识别与优化隐式形状模型树学习
本文探讨了被动场景识别中的隐式形状模型树(ISM树)学习方法,重点分析了findSubInstances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及其在场景实例组装中的作用。深入研究了ISM树对对象存在偏差和姿态偏差的处理机制,并比较了星型拓扑与完整关系拓扑在识别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上的权衡。针对完整拓扑带来的高时间复杂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函数优化的关系拓扑选择方法,结合爬山法和模拟退火法进行局部搜索,以平衡假阳性率与识别运行时间。通过生成测试配置、设计归一化目标函数及启发式起始拓扑选择策略,实现了高效且准确的场景识别模型构建,为原创 2025-09-14 12:29:27 · 26 阅读 · 0 评论 -
10、隐式形状模型树的场景识别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隐式形状模型树(ISM Tree)在场景识别中的应用与技术原理。通过构建基于参考对象相互关联的ISM层次结构,系统化地从输入对象集中推导出场景类别实例。文章详细阐述了投票与验证阶段的流程、算法9和算法10的核心机制,并分析了根ISM的累加器行为及搜索空间随树高度呈指数增长的问题。针对高计算复杂度的挑战,提出了启发式方法HD、树平衡技术和改进的搜索空间估计等优化策略。性能分析表明,结合这些方法可有效控制时间复杂度和搜索空间大小。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更高效的启发式设计、并行计算引入以及多技原创 2025-09-13 12:29:37 · 40 阅读 · 0 评论 -
9、被动场景识别:隐式形状模型与层次分类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隐式形状模型(ISM)的层次场景分类器——隐式形状模型树(ISM Tree),用于解决复杂场景中多对象间非星型空间关系的建模问题。传统ISM仅能处理以参考对象为中心的星型拓扑,难以覆盖所有空间关系,易导致误识别。为此,本文将复杂关系拓扑划分为多个星型子拓扑,并通过贪心策略与深度优先搜索生成最优划分。随后构建ISM树,每个ISM建模一个子拓扑,识别结果从叶子节点逐级传递至根节点,实现高效准确的场景识别。文章分析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泛化能力及计算成本,验证了ISM作为懒惰学习方法在6-DoF姿原创 2025-09-12 12:39:54 · 20 阅读 · 0 评论 -
8、隐式形状模型作为星形场景分类器
本文深入探讨了隐式形状模型(ISM)作为星形场景分类器在复杂场景识别中的应用。内容涵盖旋转对称对象的姿态归一化方法、ISM表的生成算法、基于广义霍夫变换的投票机制、累加器验证流程及场景实例提取,并介绍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分函数在相似度度量中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参数调整对识别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复杂关系拓扑下的扩展应用,提出了未来在大规模数据、实时处理与多模态融合方向的研究展望。原创 2025-09-11 14:29:16 · 19 阅读 · 0 评论 -
7、被动场景识别:关系拓扑选择与场景定义
本文探讨了被动场景识别中的关系拓扑选择问题,分析了不同拓扑结构(如星形、完全和连通拓扑)在场景建模中的优劣。针对完全拓扑计算成本高、单个ISM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将关系拓扑选择形式化为组合优化问题,并采用爬山法和模拟退火法进行求解。通过局部搜索得到的优化拓扑在显著降低识别时间的同时有效控制了误报数量,提升了场景识别的效率与准确性。文章以‘早餐准备就绪’场景为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在算法优化与多场景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10 15:05:19 · 36 阅读 · 0 评论 -
6、三维物体搜索与被动场景识别技术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了三维物体搜索与被动场景识别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Ye、Kunze和Eidenberger等人在三维物体搜索中的不同方法,探讨了基于隐式形状模型(ISMs)的场景识别流程及其局限性,并提出了结合其他模型与多模型融合等应对策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物体搜索与场景识别的协同应用机制,展示了二者在实际系统中的闭环迭代过程。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智能化、多模态融合、实时高效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了数据标注、复杂场景处理和计算资源限制等关键挑战。原创 2025-09-09 10:13:22 · 17 阅读 · 0 评论 -
5、场景识别与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本文综述了场景识别与目标识别领域的关键技术,对比了卷积神经网络与基于部分的方法的优劣。重点分析了三种基于部分的目标识别方法:星座模型、隐式形状模型(ISMs)和图像结构模型(PSMs),指出ISMs因数据需求少、对缺失部分鲁棒性强,最适合作为场景分类器的基础。同时探讨了视图规划在机器人主动感知中的应用,涵盖三维目标重建与机器人探索任务,并展望了未来结合深度学习与智能视图规划的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08 14:31:27 · 26 阅读 · 0 评论 -
4、场景识别研究进展与技术比较
本文综述了场景识别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比较了被动场景识别(PSR)与主动场景识别(ASR)的技术贡献,并深入分析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Net)与基于部分表示方法在场景识别中的适用性与优劣。文章指出,尽管ConvNet在大规模图像识别中表现优异,但其对大量训练数据的依赖、难以处理对象6-DoF姿态以及复杂的空间关系建模限制了其在定制化场景中的应用。相比之下,基于部分的表示方法通过优化选择相关空间关系,具有更低的数据需求和更强的姿态建模能力,在数据有限和需要个性化建模的场景中更具优势。最后,文章结合实际应原创 2025-09-07 16:33:34 · 29 阅读 · 0 评论 -
3、主动场景识别技术:原理、方法与应用
本文系统介绍了主动场景识别(ASR)技术的原理、方法与应用。通过引入隐式形状模型(ISMs)和层次分类器,结合空间关系建模与组合优化,实现了对复杂场景的高效识别与对象搜索。文章详细阐述了ASR的技术流程、实验评估及在家庭服务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仓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同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未来可通过算法创新与多技术融合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原创 2025-09-06 10:00:50 · 35 阅读 · 0 评论 -
2、机器人场景识别与目标搜索:从理论到实践
本文探讨了机器人场景识别与目标搜索的理论与实践,重点介绍了基于亚符号方法和隐式形状模型(ISMs)的场景识别技术,提出了主动场景识别(ASR)的概念,并将其与目标搜索相结合。通过编程示范(PbD)的应用背景,展示了机器人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文章还分析了被动与主动场景识别的流程、空间关系表示、关系拓扑优化以及满足实时性和传感器真实性的目标搜索策略,最后总结了关键技术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原创 2025-09-05 14:09:56 · 20 阅读 · 0 评论 -
1、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机器人场景识别技术与研究启示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机器人场景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启示。重点介绍了基于隐式形状模型(ISM)树的被动与主动场景识别方法,分析了示范编程(PbD)中场景建模的需求与挑战。文章详细阐述了ISM树的学习与优化过程、主动场景识别系统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环节,包括对象搜索、场景分类、姿态预测与最佳视角估计。同时,对比了被动与主动识别技术的性能,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此外,还将博士研究类比为创业,强调自主性、影响力最大化与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原创 2025-09-04 11:17:32 · 37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