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8coder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49、飞轮笼摩擦故障识别与转子不平衡测量可追溯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飞轮笼摩擦故障的智能诊断方法与转子不平衡测量的可追溯性问题。针对飞轮轴承一维振动信号的特点,提出基于特征频率比(CFR)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的多级故障识别方法,通过EEMD分解、信号重构与CFR初步判别,结合1DCNN深度学习模型实现高效准确的故障分类,实验显示诊断准确率达100%,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在转子不平衡测量方面,提出通过获取不平衡重量质心实现增量可追溯,分解内外不平衡实现零点可追溯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技术缺乏标准参考的问题。研究为工业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平衡测量提供了高精度、原创 2025-09-24 07:52:15 · 41 阅读 · 0 评论 -
48、桥梁配置绕组的被动振动控制与飞轮轴承故障识别方法
本文探讨了桥梁配置绕组(BCW)在笼型感应电机中的被动振动控制机制,以及基于特征频率比(CFR)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的飞轮轴承保持架摩擦故障识别方法。研究发现,BCW通过桥接通状态有效抑制两倍供电频率下的转子振动,显著降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幅,尤其在静态偏心引起的振动中表现突出。同时,提出的CFR与1DCNN结合的方法能够定量评估并准确识别轻载飞轮轴承中常见的保持架摩擦故障,克服传统方法误报率高的问题。未来研究将聚焦系统参数识别、机电耦合分析及模型优化,以提升系统可靠性与故障诊断精度。原创 2025-09-23 15:03:45 · 27 阅读 · 0 评论 -
47、多叶片转子自由旋转模式特征值与桥接绕组笼型转子感应电机被动振动控制研究
本文研究了多叶片转子自由旋转模式的特征值特性及桥接绕组笼型转子感应电机的被动振动控制方法。在多叶片转子方面,通过共转公式和线性化DAE系统进行特征值分析,探讨了几何刚度、惯性刚度等矩阵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实现零特征值的条件。在桥接绕组(BCW)方面,设计了一种基于惠斯通电桥结构的绕组配置,通过实验验证其在抑制不平衡磁拉力(UMP)引起的振动方面的有效性。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测试,分析了转子系统的模态参数及动态响应,结果表明BCW能显著降低振动幅度。研究为转子系统稳定性控制和电机振动抑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原创 2025-09-22 12:38:32 · 27 阅读 · 0 评论 -
46、多叶片转子自由旋转模式的特征值分析
本文详细探讨了多叶片转子在自由旋转模式下的特征值分析方法,涵盖刚度矩阵变换、约束处理、惯性力与力矩计算、MBC变换及广义描述符系统的构建。通过单个刚体、刚性转子和柔性转子的数值实验,验证了不同矩阵(如几何刚度矩阵$K_g$、惯性刚度矩阵$K_i$、约束切线刚度矩阵$K_c$)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揭示了硬化与软化效应的竞争机制。研究指出,在控制器设计中应保留惯性阻尼矩阵$R_i$,舍弃其他刚度项以确保稳定运行。参数扫描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旋转速度和外部跟随力对特征值演化的影响规律,为风力涡轮机等旋转机械的设计与原创 2025-09-21 09:24:20 · 27 阅读 · 0 评论 -
45、智能故障分类与多叶片转子自由旋转模式特征研究
本文研究了齿轮转子系统中的智能故障分类与多叶片转子自由旋转模式的特征分析。在智能故障分类部分,通过引入不同级别的轴不对中故障,结合电流信号采集与时域特征提取,利用SVM、随机森林及ANN等算法实现高精度故障识别,ANN模型准确率高达98.33%。在多叶片转子研究部分,采用牛顿-欧拉公式与共旋转公式建立动力学模型,结合MBC变换处理周期性系统,并分析几何、惯性和约束切线刚度矩阵对自由旋转模式特征值的影响,揭示了离心硬化与软化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转子系统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原创 2025-09-20 12:33:57 · 23 阅读 · 0 评论 -
44、含主动磁轴承的不对中齿轮 - 转子系统故障研究
本文研究了含主动磁轴承的不对中齿轮-转子系统的多故障动力学特性与故障诊断方法。通过建立包含乘法故障效应的控制方程,分析了弯曲、不平衡和不对中等故障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发现乘法载荷显著增加了2x、3x、5x及负序谐波的振动幅值。采用主动磁轴承(AMB)有效抑制了多种故障下的振动,并利用其控制电流信号进行故障特征提取。结合时域振动与电流信号,构建了高准确率(98.33%)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分类模型用于智能故障识别。同时对比了KNN、CNN、SVM等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研究表明,AMB不仅可实现振动控制原创 2025-09-19 10:31:05 · 35 阅读 · 0 评论 -
43、多故障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多故障耦合作用下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重点分析了角不对中、残余弯曲和不平衡对系统振动的影响。通过建立带有主动磁轴承(AMB)的两转子系统模型,结合联轴器不对中建模与PID控制下的AMB力模型,推导了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方程,并采用复数形式进行强迫响应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开展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弯曲幅度下的系统响应,结果表明弯曲与不平衡的相对大小显著影响振动幅值,且不对中导致振动波形非正弦化及方向刚度差异。AMB能有效抑制振动,尤其在水平方向需更大控制电流。研究还发现乘法载荷主要影原创 2025-09-18 09:04:02 · 32 阅读 · 0 评论 -
42、风力发电机主轴承振动与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
本文研究了风力发电机主轴承的振动特性及转子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通过模态分析和约束径向轴向振动模拟实验,揭示了主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轴向变形主导特征及其对螺栓预紧力的影响,并确定了高采样频率监测的必要性。同时,构建了带有主动磁轴承的弯曲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角不对中、不平衡与残余弯曲等多重故障耦合作用下的系统响应,提出了三种分析工况以探究故障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成果为旋转机械的状态监测、故障预警、结构优化和维护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原创 2025-09-17 12:18:29 · 36 阅读 · 0 评论 -
41、外部加压蒸汽混合式径向 - 推力轴承与风力发电机主轴承振动特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外部加压蒸汽混合式径向-推力轴承(EPSHJTB)的承载性能优化及风力发电机主轴承的振动特性。通过引入泄荷孔,显著提升了EPSHJTB的轴向与径向承载能力,分析表明泄荷孔类型A更优于径向承载,类型B更优于轴向承载。针对风力发电机主轴承,建立了61960型号轴承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空载与加载模态分析,识别出前六阶固有频率及振动模式,外圈在二阶模态下位移最大,需重点监测。研究为轴承设计优化、传感器选型、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未来在泄荷孔结构优化、热效应分析及智能诊断方向的进一步研究路原创 2025-09-16 16:21:08 · 22 阅读 · 0 评论 -
40、混合刷式密封与外部加压蒸汽润滑混合轴颈 - 推力轴承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研究了混合刷式密封与外部加压蒸汽润滑混合轴颈-推力轴承(EPSHJTB)的性能分析与优化。通过建立双向流固耦合的简化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混合刷式密封非接触特性和低泄漏性能的有效评估。针对EPSHJTB,提出了一种带泄荷孔的新结构,并采用CF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显著提升了轴向负载能力和质量流量。进一步探讨了泄荷孔直径和位置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两者在蒸汽轮机等工业场景中的综合应用前景。研究成果为高参数密封与轴承系统的高效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15 10:19:04 · 25 阅读 · 0 评论 -
39、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与混合刷式密封的流体 - 结构分析
本文探讨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与混合刷式密封的流体-结构分析两大工程问题。在故障诊断方面,通过时域、频域和时频域特征提取结合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高达98.8%的分类准确率,有效识别轴承健康状态;在密封技术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弹性支撑垫与刷式密封协同作用的混合刷式密封结构,并构建了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通过求解非线性平衡方程和二维雷诺方程,揭示了垫片周向倾斜对气体升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多域特征融合与先进建模方法可显著提升设备健康管理与密封性能,为相关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14 14:09:48 · 28 阅读 · 0 评论 -
38、基于混合机器学习模型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机器学习模型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结合信号处理技术与三种经典机器学习算法——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通过CWRU公开振动数据集,对不同故障类型进行分类实验。采用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特征提取方法获取关键故障特征,并利用网格搜索与10折交叉验证优化模型超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优,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同时通过置换重要性分析各领域特征的关键程度,为模型简化和性能提升提供依据。该方法可有效应用于工业设备的滚动轴承故障检测与实时监测。原创 2025-09-13 16:55:21 · 38 阅读 · 0 评论 -
37、低温环境下密封单元的泄漏特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CFD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普通密封(PS)、迷宫密封(LS)和浮动环密封(FRS)的泄漏特性。采用ANSYS Fluent进行二维建模,分析不同密封结构对泄漏流量和流动特性的影响,并搭建低温实验装置验证模拟结果。实验以支撑轴承温度(SBT)作为密封性能评价指标,结合表面粗糙度测量评估磨损情况。结果表明,FRS在减少泄漏和降低磨损方面表现最优,且厚度增加(2.0T)比1.5T更具优势。研究还发现CFD与实验在FRS泄漏趋势上存在差异,推测源于热收缩导致的间隙变化,未来将考虑动原创 2025-09-12 16:21:21 · 34 阅读 · 0 评论 -
36、转子 - 主动磁轴承系统建模及密封性能研究
本文研究了转子-主动磁轴承(AMBs)系统的动力学建模、稳定性分析及密封性能。通过建立包含转子、电子控制系统和接口接触的机电模型,结合Bernoulli-Euler梁理论与弹簧单元等效法,构建了考虑接口接触的闭环系统模型,并在磁悬浮鼓风机和电机上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接口接触刚度显著影响系统稳定性,尤其在高预紧扭矩下易激发弯曲模态失稳。同时,对非接触式低温密封进行了CFD仿真与实验测试,发现浮动环密封(FRS)具有最优的泄漏控制和抗磨损性能。研究成果为提升高速旋转机械的稳定性和密封可靠性提供了理论原创 2025-09-11 15:03:52 · 39 阅读 · 0 评论 -
35、不平衡转子系统的振动减少与转子 - 主动磁轴承系统建模
本文研究了不平衡转子系统的振动减少方法,并提出了考虑界面接触的转子-主动磁轴承(AMB)系统建模与验证方法。通过谐波平衡法分析硬化与软化刚度对振动抑制的影响,发现软化刚度在避免孤立共振曲线和实现更优响应衰减方面具有优势。针对AMB系统中装配界面接触引起的高频振动问题,将界面接触等效为附加刚度矩阵并集成到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结合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通过特征值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接触界面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提升旋转机械的稳定性和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工程指导,未来可拓展至非对称转原创 2025-09-10 12:03:51 · 43 阅读 · 0 评论 -
34、旋转机械振动识别与减振技术研究
本文研究了基于模型的振动识别与变刚度非线性能量阱(NES)在旋转机械中的应用。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测振动信号,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频域分析准确识别转子不平衡、联轴器不对中及各向异性等多重故障;同时,提出采用非线性能量阱进行宽频带振动抑制,相较传统TMD具有更优的适应性与减振效果。案例表明,两种技术结合可有效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未来有望融合人工智能实现智能诊断与主动控制。原创 2025-09-09 10:35:07 · 44 阅读 · 0 评论 -
33、基于模型的振动测量故障识别方法研究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模型的振动测量故障识别方法,针对矿业中大功率鼓风机在稳态运行条件下的多种并发故障进行诊断。通过建立包含连续分布特性的混合动力学模型,结合瑞利或铁木辛柯梁理论与实际轴承、联轴器特性,对转子静态/动态不平衡、联轴器不对中与各向异性、以及介质脉动等故障进行了建模。利用稳态振动信号的FFT分析和特征函数展开,提出了一套多故障识别流程,通过求解模态响应与外部激励之间的代数关系,实现对故障类型及其参数的有效识别,为旋转机械的状态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08 12:39:15 · 26 阅读 · 0 评论 -
32、高速转子降落与大型旋转机械振动故障诊断研究
本文研究了高速转子降落过程中触地轴承(TDB)的性能,结合模拟与实验分析不同TDB单元数量对负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发现4或5单元TDB表现最优,而3单元因结构缺陷导致寿命较短。同时,探讨了大型旋转机械振动故障诊断技术,比较了统计方法与基于模型方法的优劣,并以采矿鼓风机为例展示了多故障识别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改进TDB设计、完善模型精度及融合诊断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07 13:13:02 · 33 阅读 · 0 评论 -
31、高速转子坠落研究:TDB单元数量影响分析
本研究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数量TDB单元对高速转子坠落过程的影响。基于MATLAB的ANEAS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了3至8个TDB单元配置下的最大接触力和轴承使用寿命等严重程度指标,结果表明较少TDB单元可降低单个单元负载。实验部分针对3、4、6单元配置进行了坠落测试,验证了模拟趋势,并揭示了轴承摩擦变化、中心对齐等问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合测量系统与有限元模型,研究为行星TDB设计提供了关键参考。原创 2025-09-06 12:24:25 · 41 阅读 · 0 评论 -
30、航天器飞轮球轴承与高速转子降落研究
本文研究了航天器飞轮球轴承与高速转子在行星式触地轴承中的降落行为。针对飞轮轴承,分析了不同兜孔形状对保持架涡动、打滑及碰撞力的影响,提出矩形兜孔利于抗打滑、圆形兜孔降低碰撞力。对于高速转子降落,通过模拟与实验对比了3、4、6单元TDB的受力与耐久性,发现单元过少虽降低受力但易导致快速破坏。综合建议根据系统需求权衡选择保持架结构与TDB配置,以提升系统可靠性与寿命。原创 2025-09-05 09:59:45 · 22 阅读 · 0 评论 -
29、密封与轴承性能研究:从泄漏特性到动态表现
本文研究了蜂窝密封的泄漏特性及航天器飞轮球轴承保持架的动态性能。通过对HCS和S-WHHCS两种密封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压力、转速对泄漏率的影响,发现S-WHHCS在高压力、低转速下具有更优的密封性能,归因于其更强的涡耗散和节流收缩效应。同时,针对不同形状和分布的保持架口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搭建高速相机测试平台,评估了旋转稳定性、打滑率和碰撞力。结果表明,矩形口袋保持架稳定性好但碰撞力大,圆形口袋碰撞力小但稳定性一般,组合式设计各有优劣。最后提出了密封与保持架选型的决策建议,为高性能密封与轴承系统的设计原创 2025-09-04 15:00:12 · 30 阅读 · 0 评论 -
28、低温球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与新型蜂窝密封泄漏特性研究
本文研究了低温球轴承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与新型单壁孔蜂窝密封(S-WHHCS)的泄漏特性。在RUL预测方面,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并利用SHAP框架分析特征重要性,发现电机输入电流和轴承扭矩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大。实验数据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仍有优化空间。在密封研究方面,提出一种新型S-WHHCS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其流动机制,结果显示新结构能有效降低泄漏率,提升密封性能。研究为低温轴承状态监测和高效密封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原创 2025-09-03 13:26:17 · 39 阅读 · 0 评论 -
27、气体箔轴承特性与低温球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特征研究
本文研究了气体箔轴承的弹性特性及其对预紧条件的依赖性,采用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预紧程度下轴承的静态刚度响应,并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同时,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低温球轴承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利用TensorFlow平台训练退化数据,并通过SHAP方法进行特征归因分析,发现电流、扭矩和温度是影响预测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顶箔预紧显著影响气体箔轴承的力学行为,而关键传感器特征可有效提升低温轴承寿命预测精度,为设备可靠性提升和智能维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9-02 09:45:21 · 25 阅读 · 0 评论 -
26、转子系统故障量化与重力影响研究
本文研究了转子系统碰摩故障的量化方法与轻微重力效应对垂直旋转轴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新指标 J 结合改进差分谱方法和 MMEP 实现故障有效量化,并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与射击法分析揭示重力对系统稳定性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小重力下系统对重力变化不敏感,较大重力有助于提升第一临界速度以下的稳定性。文章总结了研究方法并展望了其在故障诊断与系统优化中的实际应用,为旋转机械的设计与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原创 2025-09-01 15:57:10 · 45 阅读 · 0 评论 -
25、基于全局动力学的预警信号与转子系统碰摩故障量化研究
本文研究基于全局动力学的转子系统早期预警信号与碰摩故障量化方法。通过分析振动响应序列,提出高灵敏度、早预警的多级预警指标,可在大幅振荡前提供充足诊断时间。针对信号降噪问题,改进传统差分谱方法,引入参数ε优化有效奇异值识别,并结合最小互熵原理实现精确故障量化。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探讨了多传感器融合、机器学习辅助及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拓展应用。未来将聚焦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提升、故障预测模型构建与智能诊断系统开发,以增强转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创 2025-08-31 13:29:53 · 33 阅读 · 0 评论 -
24、转子系统动力学与早期预警信号研究
本文研究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与早期故障预警方法。首先分析了圆锥轴承的三维动态系数及其在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动态平衡曲线,通过理论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随后提出一种基于庞加莱映射和完整性因子的新型多级早期预警指标ξ,用于检测由全局分岔引发的干摩擦反向涡动。该指标结合3σ准则实现分级预警,在确定性和噪声环境下均能提前识别不稳定趋势。文章还讨论了润滑条件、转子不平衡、轴承磨损等因素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展望了多物理场耦合、智能预警系统等未来研究方向,为转子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故障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8-30 11:58:55 · 64 阅读 · 0 评论 -
23、雷诺方程求解算法及液体摩擦圆锥轴承动态平衡面计算研究
本文研究了雷诺方程的求解算法及其在自作用气体径向轴承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计算效率更高的新数值求解算法,并通过典型与新算法的对比验证了其优越性。同时,深入探讨了液体摩擦圆锥轴承动态平衡面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转子在不同运行阶段的位置变化、稳定性条件及承载能力,建立了动态平衡曲线与三维平衡面的计算模型。研究表明,新雷诺方程求解算法具有迭代次数少、计算时间短的优势;动态平衡面计算对提高转子系统稳定性、指导轴承设计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如模型简化、实验验证困难和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并提出了未原创 2025-08-29 14:30:16 · 53 阅读 · 0 评论 -
22、机器学习在模拟模型及雷诺方程求解算法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机器学习在流体膜轴承力建模中的应用,比较了单ANN与多ANN组合模型的性能,分析了数据生成与训练的挑战及其在智能控制中的优势。同时研究了自作用气体径向轴承雷诺方程的求解算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有限差分法,显著提升了计算效率。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模型在MPC中的应用潜力及未来在多物理场耦合、算法优化和工程拓展方向的发展前景。原创 2025-08-28 10:04:38 · 24 阅读 · 0 评论 -
21、流体膜轴承仿真模型与最优控制器中的机器学习应用
本文探讨了在工业4.0背景下,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流体膜轴承(FFB)建模与控制的可行性与优势。针对传统数值方法计算雷诺方程耗时长、难以满足实时控制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轴承力近似模型。通过构建高精度数据集,比较了单ANN与多ANN(三ANN)模型在精度、训练时间和计算速度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三ANN模型在非线性区域具有更高近似精度,且计算速度提升达12倍。进一步地,将三ANN模型与DQN智能控制器结合,实现了对主动圆锥轴承转子运动的高效精确控制。研究表明,机器学习为复杂非线性轴承系统的实原创 2025-08-27 14:18:08 · 35 阅读 · 0 评论 -
20、基于物理模型的被动和可调流体动压轴承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可调流体动压轴承剩余使用寿命(RUL)在线预测方法,重点针对由润滑膜循环压力变化引起的疲劳失效进行建模与分析。通过构建包含转速、不平衡度和控制位移等参数的物理模型,生成数据集并采用回归函数插值,实现对实际运行中应力幅值的快速估算。结合Palmgren-Miner损伤累积规则,在线计算疲劳损伤演化及RUL变化。研究表明,增加轴承刚度虽能抑制振动,但会加速疲劳损伤积累,建议仅在必要时短时调节。同时指出转子不对中等因素需纳入后续改进,以提升预测精度。该方法为高负载旋转机原创 2025-08-26 14:31:42 · 41 阅读 · 0 评论 -
19、轴表面带人字形纹理的滑动轴承参数分析
本文研究了轴表面带人字形纹理的滑动轴承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纹理几何参数(人字形角度、厚度和数量)及轴旋转方向对轴承承载能力和润滑流动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人字形纹理可产生显著的泵送效应,改变压力分布,减少泄漏,提升流体动力压力,从而降低转子偏心度。最优参数组合(N_t7, e7mm, α60°)使偏心度下降9.4%。研究强调纹理方向必须与轴运动方向匹配,否则会大幅降低性能。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工况下的参数优化策略、制造工艺选择及未来研究方向,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原创 2025-08-25 09:12:28 · 25 阅读 · 0 评论 -
18、集成三个主动磁轴承的高速细轴耦合转子系统的跌落分析
本文针对集成三个主动磁轴承(AMBs)的高速细轴耦合转子系统开展跌落分析,重点研究 touchdown 轴承(TDBs)在不同运行速度和不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响应与受力特性。通过建立基于Timoshenko梁单元的转子系统数学模型,结合LQR控制策略的AMB系统与考虑接触非线性的TDBs力模型,构建了完整的仿真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模拟系统从悬浮到跌落的过程,分析TDBs处的位移响应、冲击力及弹跳次数,识别关键承载位置。结果表明,不平衡显著影响TDBs的受力水平和疲劳寿命,尤其在高转速下延原创 2025-08-24 16:50:30 · 33 阅读 · 0 评论 -
17、润滑剂进料孔尺寸对ISFD性能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润滑剂进料孔尺寸和端部密封间隙对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ISFD)静态与动态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流量、压力分布、动态力系数及气穴现象,发现进料孔直径增大可显著提升流量但降低阻尼和附加惯性系数,并推迟气穴发生;端部密封间隙减小有助于提高阻尼性能,但需避免过高油膜压力。此外,含气泡油混合物会导致阻尼和惯性随气体体积分数增加而线性下降。文章为ISFD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考虑流量需求、成本、性能及运行环境,合理选择结构参数以提升旋转机械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原创 2025-08-23 13:44:09 · 39 阅读 · 0 评论 -
16、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与挤压油膜阻尼器性能研究
本文研究了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中带止口螺栓连接的滑移损伤及其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提出基于Iwan模型的机械模型以描述界面滑移行为,并发现滑移过程中存在显著非线性与分岔现象。同时,针对整体式挤压油膜阻尼器(ISFDs)的结构特点与性能展开分析,建立了考虑油膜流动、气液混合及密封结构的扩展雷诺方程模型。研究重点探讨了润滑油进料孔尺寸、端板密封间隙以及气体体积分数对ISFDs阻尼和惯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参数显著影响其静态与动态性能。研究表明,在转子系统设计中需综合考虑连接结构的鲁棒性与阻尼器关键参数优化,以原创 2025-08-22 09:46:48 · 47 阅读 · 0 评论 -
15、带止口螺栓连接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响应研究
本文研究了航空发动机中带止口螺栓连接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响应,重点分析了止口界面在复杂载荷下的滑移损伤及其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建立基于Iwan模型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力-位移关系与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梁单元模型对非连续转子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滑移损伤导致临界转速下降、动态响应增加,并在运行转速范围内引发显著非线性行为。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微滑位移、宏滑位移、刚度损失系数等结构参数及不平衡激励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同时考虑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潜在作用,并提出了实时监测与维护策略,为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稳原创 2025-08-21 13:19:51 · 30 阅读 · 0 评论 -
14、角接触球轴承不同布置方式下转子动力学效应建模
本研究针对角接触球轴承在不同布置方式下对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结合三维实体有限元转子模型与完整轴承刚度矩阵的高精度建模方法。通过在外转子永磁电机案例中的应用,对比了O型和X型布置、对角与非对角刚度矩阵以及1D梁单元与3D实体模型的仿真结果。研究表明,O型布置显著提高系统刚度和固有频率,非对角刚度项和三维建模对高阶模态和临界速度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为旋转机械中轴承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了更准确的分析手段,并指出了未来在实验验证、多物理场耦合及动态载荷建模方面的拓展方向。原创 2025-08-20 14:19:05 · 36 阅读 · 0 评论 -
13、拉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本文研究了拉杆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稳定性特性,建立了包含拉杆恢复力和非线性油膜力的集中质量动力学模型,并采用Newmark-β方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分岔图、轴心轨迹、庞加莱图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不同转速和预紧力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预紧力显著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振动特性,降低预紧力会导致不稳定阈值下降和振动加剧。研究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讨论了实际应用中预紧状态对故障诊断与减振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装配不均、材料蠕变等现实因素带来的研究局限性。原创 2025-08-19 16:16:04 · 34 阅读 · 0 评论 -
12、轴承故障诊断与转子系统动力学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CEEMDAN和一维VGG16转移学习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有效提升了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故障检测准确性和鲁棒性。同时,针对杆系紧固转子系统,建立了考虑拉杆预紧力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无量纲化分析不同预紧状态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预紧力不足可能导致油膜振荡等失稳现象。研究对重型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等设备的状态监测与预紧力优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原创 2025-08-18 16:10:15 · 37 阅读 · 0 评论 -
11、基于ICEEMDAN与迁移学习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自适应噪声完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与一维VGG16迁移学习模型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通过ICEEMDAN对振动信号进行去噪和特征提取,结合轻量级的一维VGG16网络实现高效迁移学习,显著提升了跨域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与训练效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CWRU和IMS轴承数据集以及齿轮箱故障诊断中的有效性,展现出良好的泛化能力和实际应用前景。同时,文章总结了方法优势、给出了实际应用建议,并展望了多模态融合、模型优化与实时系统开发等未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8-17 14:08:20 · 36 阅读 · 0 评论 -
10、机械系统中密封挤压油膜阻尼器与轴承故障诊断研究
本文研究了机械系统中密封挤压油膜阻尼器(SFD)的力系数特性及其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性能变化,分析了O形圈密封中空气混入对阻尼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实验估算了气体体积分数(GVF)。同时,探讨了传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局限性,提出基于ICEEMDAN的迁移学习方法,显著提升了跨工况下故障诊断的准确率至99%。研究还总结了实际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并展望了未来在精确建模、多物理场耦合和智能诊断系统方面的研究方向。原创 2025-08-16 14:36:23 · 42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