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7keeper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1、青铜时代的十字路口:Thy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本文探讨了公元前1500-1100年丹麦Thy地区在北欧青铜时代的关键作用。通过考古、花粉记录与锶/铅同位素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作为海上贸易枢纽的繁荣景象:连接斯堪的纳维亚与欧洲大陆的琥珀、铜、锡三角贸易体系,外来移民的定居痕迹,以及因战争与权力集中形成的‘超级酋长国’。研究显示,Thy凭借其地理优势和政治经济组织,在数百年的远程贸易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最终因环境压力与资源紧张导致衰落。多学科证据共同勾勒出一个高度互联且动态变迁的古代社会图景。原创 2025-09-27 08:30:07 · 55 阅读 · 0 评论 -
20、探秘青铜时代:挪威古墓女性身份与生活图景
本文通过分析挪威雷格和莫尔科豪格两座青铜时代古墓中的女性墓主,探讨了性别、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构建。结合交叉性理论与考古证据,文章揭示了墓葬作为研究话语与世界观枢纽的作用,比较了两位女性在随葬品、与农场生活的联系及潜在流动性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尽管雷格女性可能具有外来背景并体现超区域网络联系,而莫尔科豪格女性更贴近本地农业生活,但二者均通过绳裙等服饰被纳入社会认可的身份体系,反映了青铜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实践。原创 2025-09-26 11:05:49 · 17 阅读 · 0 评论 -
19、丹麦卢瑟霍伊古墓:青铜时代晚期的身份与权力交织
本文通过对丹麦菲英岛卢瑟霍伊古墓中两座青铜时代晚期豪华墓葬的深入分析,探讨个体身份与集体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葬礼实践、物品象征和跨区域联系得以构建与合法化。结合考古发现与‘交叉性’理论,文章揭示了逝者在凡人、精英、祖先、全球网络成员等多重社会类别中的交织身份,并解析了本地传统与外来习俗、普通与非凡之间的对比如何反映社会等级、创新动力与权力博弈。研究展示了史前北欧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传统与变革的复杂互动。原创 2025-09-25 15:58:54 · 32 阅读 · 0 评论 -
18、青铜时代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黏土、葬瓮与社会差异
本研究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南部Simris 2和Gualöv墓地的葬瓮及随葬陶器进行地球化学(ICP-MS)与岩相分析,探讨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100–500年)陶瓷的原材料来源、制作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差异。结果显示,两地陶器多为本地制造,使用相似黏土但形态各异,表明葬瓮的形状、装饰和使用方式比材料本身更显著地体现身份与社会地位。精细陶瓷与更多随葬品共现,集中分布于特定区域,暗示埋葬实践中的社会分层。研究揭示了当地材料广泛使用的同时,通过形式选择表达社会差异的复杂文化机制,强调未来需结合多种科学方法深入探原创 2025-09-24 11:40:18 · 28 阅读 · 0 评论 -
17、青铜器时代外来物品揭示的社会奥秘
本文探讨了青铜器时代早期欧洲不同文化间通过外来物品进行交流的两个典型案例:德国中部基纳窖藏的矛头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弯刀。这两类文物虽源自外部影响,但在本地制造中失去了实用功能,转而承载象征意义,体现了‘创造性翻译’的过程。文章分析了这些物品如何被模仿、重组并融入本地文化,揭示了当时社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主动整合外来元素的复杂互动机制。原创 2025-09-23 15:15:35 · 24 阅读 · 0 评论 -
16、挪威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港口的起源与演变
本文探讨了挪威新石器时代晚期(LN)向青铜时代(BA)过渡期间港口作为社会制度的起源与演变。随着农业兴起,定居点从海岸线转向内陆,导致港口与居住区分离,进而促使港口发展为专业化前台区域和社会互动中心。港口不仅成为文化传播、技术交流和信任建立的关键场所,还在社会分层和权力结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低凸缘铜斧、宽刃燧石斧等工具的分布及多个案例研究,文章揭示了港口在知识传播、‘文化杂交’和政治地理塑造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未来研究应结合多学科方法深入探索这一重要社会制度。原创 2025-09-22 09:31:18 · 26 阅读 · 0 评论 -
15、北欧青铜时代房屋与家庭的社会动态:连接不同视角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北欧青铜时代三过道长屋的社会意义,通过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分析挪威西南部32座长屋的年代、大小、经济功能、政治作用及日常生活实践。研究表明,房屋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仪式结构交织的载体。文章进一步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与局限,揭示家庭组织的演变,并提出未来在方法整合、家庭关系、环境互动和跨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方向,强调史前房屋作为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知识库。原创 2025-09-21 14:49:06 · 26 阅读 · 0 评论 -
14、芬兰青铜时代石冢中的打制石英研究
本文探讨了芬兰青铜时代石冢遗址中打制石英的现象,分析其与仪式活动的关联。通过对Karjakangas、Finndalen、Björkholmen 1、Lapinsaari、Hiidensalmi及Louhivesi湖周边多个遗址的考古发现研究表明,石英打制并非日常工具生产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仪式意义的重复性实践。研究揭示了石英材料在空间分布、质量差异和沉积方式上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和群体的仪式传统。尤其是在受北欧青铜文化影响较小的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湖区,石英在石冢建造前后被有意打制并沉积,表明其作为仪式源材原创 2025-09-20 16:47:21 · 23 阅读 · 0 评论 -
13、挪威中部斯约尔达尔地区南部岩画传统与景观背景的GIS研究
本文通过GIS建模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挪威中部斯约尔达尔地区的南部岩画传统(ST)与景观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聚焦于34个已知岩画面板的位置分布,探讨其与农业条件、定居区域、水体距离及地形特征的关联。结果显示,ST岩画多位于肥沃土地附近的过渡性景观,与良好农业条件显著相关,但与海岸线关系较弱,不同于南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典型模式。尽管船是最常见的图案,却缺乏耕作场景,推测其可能象征权力、仪式或社会中心。赫格拉教区表现出持续的重要性,可能是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仪式枢纽。研究还识别出部分异常遗址,并提出500米半原创 2025-09-19 09:55:51 · 18 阅读 · 0 评论 -
12、挪威西部南部传统岩画景观位置研究
本文研究挪威西部南部传统岩画的景观位置特征,重点探讨岩画与水的视觉和听觉联系、石英的象征意义以及与耕地的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岩画遗址均能看见水,近七成遗址存在石英,且多数岩画位于耕地区域边缘。研究提出岩画选址可能与萨米人三方宇宙观相关,水和石英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映出青铜时代宗教与宇宙观的深层文化内涵。原创 2025-09-18 12:07:46 · 19 阅读 · 0 评论 -
11、青铜时代斯堪的纳维亚焦油块:仪式用途还是日常用品?
本文探讨了斯堪的纳维亚青铜时代的焦油块——一种兼具实用与仪式意义的独特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对挪威赫罗伊等地发现的焦油块进行分析,文章梳理了其分布、形态、年代及化学成分,并结合考古背景探讨其可能用于储存、贸易等日常用途,或作为象征神圣双胞胎的仪式道具。研究揭示了焦油块在宗教戏剧、太阳崇拜和宇宙观建构中的作用,强调仪式与世俗功能的融合,提出多学科方法对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在跨文化比较与功能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方向。原创 2025-09-17 11:50:24 · 28 阅读 · 0 评论 -
10、瑞典梅拉伦湾青铜时代岩画的视觉模式探索
本文探讨瑞典梅拉伦湾博格洛萨地区青铜时代岩画的视觉模式,提出图案堆叠、不完整和未完成的图案以及大而深的图案三种主要视觉模式,强调岩画作为物质表达的生成性作用。研究突破传统象征性解读,关注图像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动影响,揭示岩画如何通过制作过程与环境互动,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原创 2025-09-16 11:30:53 · 22 阅读 · 0 评论 -
9、探寻北欧青铜与铁器时代的本体论差异:从人-马关系说起
本文探讨北欧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的本体论差异,聚焦于人与动物(尤其是马)关系的演变。通过分析托伦泽山谷和伊勒鲁普阿达尔的战后沉积遗址,揭示了从青铜时代对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统一仪式处理,到铁器时代将马与武器一同沉积而与人类伤亡分离的变化。这种结构性差异反映了从去中心化、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向中心化、类比主义本体论的转向,标志着社会组织、宗教实践及世界认知的根本转变。原创 2025-09-15 14:04:40 · 37 阅读 · 0 评论 -
8、挪威西南部迁徙时期“记忆技术”的形成
本文探讨了挪威西南部在迁徙时期(约公元400-550年)陶瓷技术与丧葬习俗的演变,特别是桶形陶器作为‘记忆技术’在社会动荡中维系传统的作用。通过考古分析发现,尽管社会结构剧烈变化,丧葬中陶器的使用仍保持连续性,其生产与金属工艺融合,并在仪式中承担记忆传承功能。然而,6世纪的灾难性事件最终导致这一高阶工艺的中断,揭示了文化韧性与脆弱性的并存。原创 2025-09-14 16:38:14 · 23 阅读 · 0 评论 -
7、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史前住宅的演变与社会变迁
本文探讨了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住宅与聚落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住宅形态、聚落组织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变迁。基于考古遗址分析,研究涵盖中新石器时代至晚青铜时代的丧葬传统、聚落类型、建筑形式及功能分区发展,指出从临时营地向永久性、复杂化居住区的转变,并识别出长屋的引入和内部空间分隔等关键变化。同时,文章将加利西亚的发展与欧洲大西洋沿岸及北欧地区进行比较,强调其在建筑传统和社会组织演进中的区域共性与独特性,为理解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视角。原创 2025-09-13 15:41:13 · 28 阅读 · 0 评论 -
6、挪威青铜时代的石器生产:新石器时代的遗产
本文探讨了挪威南部晚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石器生产传统,挑战了以农业和金属使用为主导的‘新石器化’叙事。通过分析石器类型、原材料选择及技术演变,结合后殖民理论视角,揭示了当地狩猎采集群体与外来钟杯文化移民之间的复杂互动。研究表明,石器生产并非边缘活动,而是北欧青铜时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文化适应、知识融合与本地能动性。文章呼吁重新评估传统考古偏见,重视非农业生计方式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原创 2025-09-12 12:55:28 · 23 阅读 · 0 评论 -
5、挪威东南部赫马克地区的历史文化对比
本文探讨了挪威东南部赫马克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时期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对比。基于地理划分,研究分析了东北部森林山区、东部山谷和西南部农业区在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模式,揭示了农业与狩猎采集文化的二元性、炼铁与狩猎的动态关系,以及东部山谷作为文化接触地带的社会变化。研究表明,自然景观、资源利用策略和外部网络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发展轨迹,为理解斯堪的纳维亚内陆人类社会的适应性与变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原创 2025-09-11 09:17:49 · 18 阅读 · 0 评论 -
4、挪威西部农业社会边缘地带的遗址变迁
本文通过对挪威西部奥于加登地区两个重要史前遗址——布达伦和克韦尔内波伦的考古研究,探讨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罗马前铁器时代人类生存模式、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17布达伦揭示了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发现了羊粪等畜牧业证据及独特的住所结构;遗址9克韦尔内波伦则表现为以弓箭狩猎为主的季节性任务站点,反映了农业社会中对外地资源的持续依赖。研究表明,尽管两遗址在规模、功能与文化特征上存在差异,但‘外地资源’始终是维持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学科分析与遗址比较,文章进一步阐释了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石原创 2025-09-10 11:22:58 · 28 阅读 · 0 评论 -
3、北欧青铜时代:从铜器时代的多样性中崛起
本文探讨了北欧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600-1500年)的起源、区域发展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动因。通过分析利姆峡湾和霍尔斯坦地区的考古证据,揭示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漫长过渡中,巨石墓、土葬丘、金属使用和定居模式的变化如何反映社会记忆、身份构建与权力重组。文章强调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断裂,并指出绳纹陶文化和钟形杯文化的扩张对区域发展的深远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结合遗传学、环境科学与多学科方法,深入理解这一复杂而多样化的史前时期。原创 2025-09-09 09:24:35 · 27 阅读 · 0 评论 -
2、北欧青铜时代:时间、仪式与相遇中的对比
北欧青铜时代(公元前1700–500年)是欧洲史前研究的活跃领域,涵盖斯堪的纳维亚及周边地区。当前研究在区域细节与宏观网络之间寻求平衡,结合高分辨率年代测定与社会理论,探讨时间性、仪式实践与跨区域相遇。通过‘时间转向’、‘本体论转向’和材料科学进展,学者们揭示了该时期社会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联系。研究显示,青铜时代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由地方过程与广泛交流共同塑造,日常活动与权力策略交织,外来元素被创造性转化,形成兼具独特性与共性的文化表达。这一时代在海上旅行、家庭仪式、农业布局和全球交换网络中展现出深远的历原创 2025-09-08 10:54:27 · 33 阅读 · 0 评论 -
1、北欧青铜时代的对比研究与克里斯托弗·普雷斯科特的学术贡献
本文综述了北欧青铜时代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克里斯托弗·普雷斯科特教授在该领域的学术贡献。文章从时间与轨迹、仪式与日常生活、身份与交流等多元视角出发,结合具体考古案例,深入分析了社会创新、冶金实践、文化交流等关键主题。普雷斯科特通过跨学科方法,融合自然科学、民族志与遗产研究,推动了对北欧青铜社会的全面理解。其关于边缘地区发展、仪式化技术及人员物品流动的研究,为后续学术探索提供了重要基础。未来研究应继续加强跨学科合作,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原创 2025-09-07 16:33:09 · 37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