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欧青铜与铁器时代的本体论差异:从人-马关系说起
引言
我们试图探寻过去存在的本体论差异,具体聚焦于北欧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600 - 500年),以及该时代与后续铁器时代(约公元前500年起)之间是否存在可被检测到的本体论差异,并且思考能否通过物质文化研究以及人 - 动物关系的变化来揭示这些差异。
北欧青铜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后续铁器时代截然不同。约公元前500年,斯堪的纳维亚南部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金属生产的变革是这一时期社会大规模变革的一部分。这一变革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囤积行为、定居系统、农业实践的改变,以及景观的人工结构化,具体表现为:
- 聚居定居点的出现
- 大型集体墓地的形成
- 在特定圣地反复供奉陶瓷罐、人类和动物尸体
- 永久性农田系统的建立
- 人工边界(如围栏和沟渠)的设置
- 可能引入了拟人化神灵
如果我们承认非人类存在物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它们对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化敏感,那么人 - 动物关系不仅会受到人类组织世界方式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这种组织方式。社会变革和世界构成方式的变化很可能会反映在动物考古记录和相关物质文化中,尤其是人类和动物遗骸的沉积和处理方式。接下来,我们将重新解读两组分别来自北欧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背景相似的供奉祭品(包含马和人类),并与Kristiansen和Larsson对欧洲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青铜时代社会的另一种解释进行对比分析。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指的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解释现实的共享框架。本体论转向意味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概念上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