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时代外来物品揭示的社会奥秘
引言
公元前第二个千年,随着青铜器时代的开启,欧洲不同文化和社会区域及群体间的互动变得强烈而活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相连。这一时期,交换和互动网络遍布整个欧洲大陆,主要通过文物的类型分类及其传播、分布地图,以及非本地文物和使用非本地原材料制成的文物得以体现。
由于铜和锡在欧洲分布不均,许多地区依赖进口这种珍贵的新材料。不同研究展示了原材料、商品和人员在广泛互联网络中的流动,同时,网络中的交换可能也包括非物质方面和文化特征的交流。不过,这种交流的程度存在诸多争议。近期的一些研究为探讨互联的青铜器时代,尤其是物质交换,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常区分出主动的中心和被动的边缘。
在不同区域文化群体中,既能看到强烈的本地特征,也能发现远距离的联系。本地环境中出现“外来”文物,暗示着一种更积极的融合和吸收过程,核心在于“外来”物品的翻译以及人们对其的理解,这引出两个问题:“外来”影响是如何被翻译、整合和重新加工的?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考古背景追溯这些影响?
为回答这些问题,下面将讨论两个案例:德国中部基纳窖藏中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矛头,以及北欧青铜器时代IB期(约公元前1600 - 1500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弯刀。这两件文物都与外部世界有紧密联系,且在发现地所在区域没有明确的等同物。它们与其他有超区域联系的青铜器时代物品不同,那些物品通常有本地等同物,翻译需求较小。此外,矛头和弯刀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刀刃不锋利,这暗示着它们在战斗中的实际功能丧失,价值和意义发生了转变。
| 时期 | 时间(公元前)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4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