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黏土、葬瓮与社会差异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对人类遗骸的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分子分析显著增加,为史前社会、人口流动和互动带来了新视角。欧洲青铜时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有着复杂的互动模式。然而,陶器在北欧青铜时代社会的讨论中相对边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欧青铜时代晚期Simris 2墓地的葬瓮和陶瓷随葬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原材料的本地或非本地来源,并与Gualöv墓地的陶瓷岩相研究结果对比,以深入理解青铜时代晚期社会。
2. 青铜时代晚期研究与现代科学进展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远距离交流考古证据很感兴趣。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积极参与各种规模的交换网络,主要目的可能是获取当地稀缺的原材料,如金属、盐、玻璃和羊毛等。这些交流对青铜时代社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可能加剧了社会和文化差异,也带来了多层面的灵感。
近年来,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发生了范式转变,跨学科方法结合考古学和自然科学成为主流,为研究过去提供了新数据和新理解,如锶同位素和古DNA研究揭示了人口流动情况,铅同位素研究显示了金属供应来源的多样性。现在是重新审视已知考古材料、从不同角度研究新旧问题的好时机,对特定背景的详细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铜时代的本地发展和整体情况。
3. 火葬、陶器与社会差异
研究案例的时间为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100 - 500年),此时火葬是处理死者的常见方式。与土葬时期相比,火葬使考古学上体现个人地位和财富等特征的指标明显减少。但火葬仪式复杂且强大,涉及当地社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更高。而且,随着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盛放火化遗骸的葬瓮变得重要,甚至可与死者身体相提并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