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孤鲸134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22、多元网络分析在情景记忆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本文探讨了多元网络分析在情景记忆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与挑战。通过图论方法,研究人员能够从全脑视角揭示大脑区域间的复杂功能连接及其拓扑组织,为理解情景记忆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相比传统的基于种子的分析,多元网络分析具有更全面、探索性强的优势,但也面临节点和边定义不统一、研究间可比性低等挑战。文章还讨论了局部激活与全脑网络结构的关系,并展望了多模态数据融合、标准化建模及跨领域应用等未来方向,强调该方法在揭示情景记忆神经基础及临床转化中的巨大潜力。原创 2025-11-14 08:39:04 · 12 阅读 · 0 评论 -
21、迈向情景记忆的综合认知神经科学
本文综述了认知神经科学中研究情景记忆的三种主要方法:单变量激活分析、双变量及基于种子的功能连接分析,以及多变量网络分析。文章阐述了从局部脑区定位到大脑网络动态交互的研究范式转变,强调功能整合在情景记忆编码、巩固与检索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优势与局限,揭示了功能连接分析如何补充传统激活研究,推动对大脑作为复杂信息整合系统理解的深化。原创 2025-11-13 13:26:43 · 16 阅读 · 0 评论 -
20、构建动态功能脑网络的鲁棒统计模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张量分析的鲁棒统计模型,用于构建动态功能脑网络。该模型通过联合优化个体的动态功能连接(dFC),并学习群体的紧凑张量编码,有效捕捉大脑功能的时空特征。方法上引入空间连接基和时间动态基,结合低维张量连接组编码实现dFC的重建与优化,并在应用阶段利用SVM进行疾病分类。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中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原创 2025-11-12 09:36:49 · 13 阅读 · 0 评论 -
19、基于数据驱动方法表征动态功能连接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张量模型,用于从静息态fMRI图像中表征动态功能连接(dFC),并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通过引入稀疏和低秩约束,该方法在个体水平上联合优化dFC,并利用4D张量分析学习群体时空统计模型,有效提升了连接组生物标志物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相比传统静态或独立窗口分析方法,该模型能更好地捕捉脑网络的动态变化,抑制噪声干扰,实现对AD相关功能连接异常的精准识别,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原创 2025-11-11 14:02:00 · 15 阅读 · 0 评论 -
18、大脑网络与连接性的遗传学研究
本文综述了大脑网络与连接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从早期候选基因研究的局限性出发,探讨了全基因组搜索在提升统计效力方面的突破,并介绍了基因表达网络与大脑枢纽连接的关系。文章重点分析了创伤性脑损伤(TBI)中结构与功能连接性的改变及其与遗传因素(如APOE、BDNF、COMT和DRD2)的相互作用,指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候选基因而缺乏大规模GWAS支持。未来方向强调大规模生物样本库、多基因网络模型及多组学整合,以推动成像遗传学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提升对脑疾病机制的理解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原创 2025-11-10 14:49:13 · 14 阅读 · 0 评论 -
17、大脑网络与连接性的遗传学探秘
本文探讨了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性的遗传基础,涵盖从双胞胎家族研究到神经遗传疾病(如亨廷顿病、脆性X综合征等)中的连接性改变,并深入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复杂脑疾病中的应用。文章还介绍了基因表达网络、多组学整合分析及遗传因素与创伤性脑损伤的相互作用,展望了单细胞测序、个性化医学和跨物种研究等未来方向,旨在推动大脑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与预防转化。原创 2025-11-09 14:17:31 · 14 阅读 · 0 评论 -
16、精神分裂症中的功能连接性研究:现状与未来方向
本文综述了精神分裂症中功能连接性(FC)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向,涵盖动态功能网络连接(FNC)分析方法、临床应用、技术优缺点及不同方法的共性发现。重点探讨了滑动窗口的替代方法(如小波分解、无窗口方法)、元状态建模、临床高危(CHR)人群的神经连接异常,以及多模态融合与RDoC框架在疾病分类和症状预测中的潜力。研究表明,DMN、丘脑和前额叶区域的连接异常及动态性降低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征,未来研究应结合成像、遗传与行为数据,推动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原创 2025-11-08 15:29:16 · 14 阅读 · 0 评论 -
15、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及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系统介绍了脑功能连接分析的三种主要方法——图论方法、ROI/种子基于功能连接方法和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各方法的技术基础、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应用发现、优缺点及分析流程。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应用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在技术改进、多模态数据融合和个性化医疗方向的发展前景,为精神分裂症的神经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原创 2025-11-07 11:52:54 · 11 阅读 · 0 评论 -
14、精神分裂症中的脑连接性研究:现状与方法
本文综述了精神分裂症中脑连接性研究的现状与方法,涵盖从RDoC框架下的神经科学范式转变到结构与功能连接性的多种分析技术。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扩散MRI的结构连接性、静息态和任务态fMRI的功能连接性,以及图论、ROI/种子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ICA)等核心方法,并总结了各类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同时,结合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与神经机制,探讨了脑网络异常在疾病中的表现。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动态连接性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探索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旨在推动精神分裂症的精准神经科学进展。原创 2025-11-06 13:51:15 · 12 阅读 · 0 评论 -
13、图论在药物成瘾研究中的应用及干预策略
本文探讨了图论在药物成瘾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大脑网络的拓扑特征(如小世界属性、模块化和节点属性),揭示不同药物成瘾(如海洛因、吸烟、可卡因、酒精依赖)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文章综述了基于图论的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成瘾状态和治疗结果的高精度预测,并比较了事件相关电位、药物干预和无创脑刺激等干预策略的优缺点。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扩大样本量、整合多模态数据、深入研究NIBS及成瘾的神经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原创 2025-11-05 12:50:31 · 7 阅读 · 0 评论 -
12、成瘾:利用大脑网络为药物滥用干预提供信息
本文探讨了成瘾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与大脑网络失调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突显网络(SN)、执行控制网络(ECN)和默认模式网络(DMN)在成瘾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种子基于功能连接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ICA)等神经影像技术,研究揭示了成瘾者在多个脑区及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如伏隔核、前扣带回、脑岛、后扣带回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的连接变化。这些发现为理解成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网络层面的视角,并为未来诊断和干预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创 2025-11-04 09:22:29 · 10 阅读 · 0 评论 -
11、神经发育障碍中的脑网络功能失调:整合与分离视角
本文综述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在脑网络组织中的功能失调,聚焦于网络整合与分离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功能连接、结构连接、脑激活及网络拓扑特性,揭示了ADHD表现为功能整合降低、分离增加,而ASD则呈现功能网络过度整合、结构网络效率下降的特点。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定位关键子网络、联合分析结构与功能网络、动态功能连接建模,以及ADHD与ASD的直接比较,为理解神经发育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系统性视角。原创 2025-11-03 10:19:06 · 11 阅读 · 0 评论 -
10、神经发育障碍中的功能失调脑网络组织解析
本文综述了神经发育障碍(如ADHD和ASD)中功能失调脑网络组织的研究进展。文章首先介绍神经发育障碍的定义与特征,随后阐述利用图论工具测量脑网络的方法,包括节点、边、子网络及关键拓扑指标。接着对比传统超/低连接性框架与新兴整合/分离框架,强调后者在揭示全脑网络组织失衡方面的优势。重点分析ADHD和ASD在功能激活、功能连接性以及网络整合与分离方面的研究发现,并展示整合/分离框架在疾病机制解析、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机制探索、个性化治疗开发及多学科协作。原创 2025-11-02 15:38:27 · 11 阅读 · 0 评论 -
9、探索个体功能连接组:独特性、预测模型与未来展望
本文探讨了个体功能连接组的独特性及其在行为与认知预测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任务态扫描相较于静息态的优势,以及基于连接组的预测建模(CPM)如何利用功能连接数据构建对流体智力、注意力、精神疾病症状等的预测模型。文章还回顾了影响识别准确性的实验因素,如扫描长度、头部运动和静息条件,并分析了功能连接组在不同人群和疾病状态下的表现。最后,提出了关于连接组发展稳定性、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开放性问题,展望了该领域在神经科学与临床医学中的潜力。原创 2025-11-01 16:43:49 · 12 阅读 · 0 评论 -
8、功能连接组识别:解锁大脑独特密码
本文深入探讨了功能连接组识别在揭示大脑个体差异中的应用,涵盖成人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潜在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相关性的识别方法、关键脑区(如默认模式网络)的贡献,并分析了受试者运动、扫描时间、采集序列、分割方案和性别等因素对识别效果的影响。同时,讨论了该方法在静息态、任务态和自然场景下的表现差异,提出了多模态融合、个性化医疗、算法优化和跨文化研究等未来方向,展示了功能连接组识别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原创 2025-10-31 14:21:32 · 8 阅读 · 0 评论 -
7、大脑网络:重叠、动态与个体独特性
本文探讨了大脑网络在持续威胁监测下的组织变化、动态特性及其个体独特性。研究表明,在焦虑性担忧状态下,显著网络、执行网络及负任务网络的效率下降,杏仁核和终纹床核(BST)在信号通信中扮演更核心角色。大脑网络具有流动性,社区结构随时间和任务需求动态重组,混合成员框架能更好描述节点的多重归属。通过连接组识别技术,发现个体功能连接组具有高度独特性和稳定性,且与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扫描状态、数据质量和样本大小影响个体差异检测,静息态、任务态与自然主义扫描各有优势。这些发现为理解大脑工作机制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诊原创 2025-10-30 14:57:31 · 8 阅读 · 0 评论 -
6、探秘大脑网络:重叠、模块化与动态特性
本文探讨了大脑网络的重叠性、模块化和动态特性,揭示了大脑在静息与任务状态下网络组织的差异。通过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研究发现任务执行期间大脑区域更倾向于参与多个网络,模块化程度降低,节点功能角色发生动态转变,如枕叶和顶叶区域桥接性增强。同时,大脑网络随时间灵活重组,支持不同计算需求。这些特性共同体现了大脑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为理解神经系统疾病和认知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原创 2025-10-29 09:23:26 · 7 阅读 · 0 评论 -
5、脑网络科学对工作记忆与情绪动机网络的研究洞察
本文综述了网络科学在工作记忆与情绪动机网络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通过功能连接性分析,揭示了工作记忆任务中脑网络从模块化向整合化转变的动态过程,以及前额叶系统灵活性和整合性对任务表现的影响。同时,文章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如静息态模块化与工作记忆表现的关系尚不明确,并指出n-back范式的局限性。进一步地,文章介绍了脑网络的重叠特性及其研究方法,强调传统非重叠网络模型的不足,并展示基于混合成员随机块模型的数据驱动方法如何揭示脑区在多个网络中的概率性参与。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多尺度动态分析、复杂跨度原创 2025-10-28 12:07:41 · 7 阅读 · 0 评论 -
4、从网络科学分析看人类大脑功能连接与工作记忆的奥秘
本文综述了基于图论的网络科学在人类大脑功能连接与工作记忆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析静息态和任务态fMRI数据,探讨了大脑网络的模块化、枢纽节点变化及效率等特征与工作记忆表现的关系。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限制可能与大脑网络动态重组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全局效率提升、模块化降低以及连接枢纽增加等现象与认知表现正相关。同时,不同工作记忆任务(如n-回、复杂跨度)揭示了多样化神经机制。结合静息态与任务态数据有望深化对工作记忆及其神经基础的理解,推动认知理论的发展。原创 2025-10-27 12:45:30 · 8 阅读 · 0 评论 -
3、自闭症的无偏功能连接组学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在功能连接组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一种纳入临床严重程度建模的修订贝叶斯框架,该方法相较于传统模型能更灵敏地识别疾病相关脑区,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文章比较了不同分析模型的优劣,探讨了患者异质性、数据解释性、评估指标规范化及研究转化等挑战,并展望了其在临床诊断、治疗评估和个性化干预中的应用前景。原创 2025-10-26 13:35:17 · 9 阅读 · 0 评论 -
2、自闭症的多站点网络分析与患者异质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多站点网络分析与患者异质性建模,深入探讨了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功能连接差异。采用贝叶斯框架对信息从疾病病灶到规范网络的传播进行建模,结合非参数置换测试、自举实验和Neurosynth元分析,识别出与语言和社交功能相关的关键网络及其连接性变化。研究进一步引入临床严重程度变量,揭示了自闭症患者群体内的异质性,并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与可推广性。结果表明,长程连接减少、短程连接增加可能与核心症状相关,而纳入个体化临床指标有助于提升神经影像标记的解释力。该工作为理解自闭症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未来个性原创 2025-10-25 11:31:57 · 12 阅读 · 0 评论 -
1、无偏功能连接组学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研究带来新视角
本文介绍了功能连接组学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研究中的应用,对比了单变量测试、图模型和独立成分分析等传统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一种无偏贝叶斯功能连接组学框架。该框架能更稳健地提取AS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揭示大脑网络的系统性功能障碍。通过多站点数据分析,发现了ASD患者在额叶-后叶连接、默认模式网络等方面的显著异常,并扩展模型以刻画患者异质性,揭示网络功能障碍与自闭症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为ASD的神经机制理解、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视角。原创 2025-10-24 12:18:12 · 10 阅读 · 0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