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关系性解读:从困惑到新视角
1. 量子力学基础特性
量子力学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我们不能假定系统的所有变量在每个时刻都有确定的值,这与我们是否知晓这些值无关。海森堡率先意识到,我们应摒弃电子在任何时候都有确定位置的观念。当电子未与能检测其位置的外部系统相互作用时,它可能“分散”在不同位置,也就是处于多个不同位置的量子叠加态。
量子系统的状态不能仅通过其变量的值来描述。为此,量子理论引入了新的状态概念,如薛定谔提出的系统“波函数”,狄拉克则用抽象向量空间中的向量 Ψ 给出了量子态的一般抽象表述。从量子态 Ψ 我们可以计算不同测量结果 q 的概率,即系统 S 在与系统 O 相互作用时对 O 的不同影响方式的概率。每次测量时,必须更新 Ψ 的值以考虑实际发生的结果,这种突然的变化是概率性的,被称为波函数坍缩。
对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取决于我们赋予波函数 Ψ 和测量结果序列 q1, q2, q3, … 的相对本体论权重。
1.1 波函数本体论
若将 Ψ 视为完全代表世界实际状态的“真实”实体,会面临诸多困难。首先,难以理解 Ψ 在测量过程中为何会突然改变,因为用薛定谔方程描述两个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统时,不会发生坍缩。而且,将坍缩视为物理过程,它似乎依赖于我们描述中的任意选择,还表现出令人不安的非局域性。即便绕过坍缩问题,最大的困难是难以理解特定的观测值 q1, q2, q3, … 如何仅从 Ψ 中产生。
1.2 量子事件本体论
另一种更好的选择是将观测值 q1, q2, q3, … 视为现实的实际元素,而将 Ψ 看作由过去实际发生的值 q1, q2, q3, … 决定的记账工具。从这个角度看,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5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