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中的EPR效应:机制与应用
1. EPR效应的促成因素
EPR效应的促成因素主要分为解剖学因素和血管通透性介质的过度产生两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分类|具体因素|
| ---- | ---- |
|解剖学因素|1. 广泛的血管生成:高血管密度,不规则的血管形态
2. 缺乏平滑肌层:在高血压状态下,血管收缩剂(如AT - II)可诱导间隙被动开放
3. 微观解剖缺陷:内皮间隙连接较宽
4. 缺乏功能性淋巴系统:大分子外渗后长时间滞留
5. 静脉回流缓慢|
|通透性介质|1. VEGF/(VPF)
2. 低分子量介质:NO、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胶原酶:促进转移;过氧亚硝酸盐和蛋白酶也被激活(proMMP)
4. 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缺乏平滑肌层、AT - II受体)|
2. 通过影响血管介质增强实体瘤中的EPR效应
肿瘤血管具有不规则性,对大分子血浆成分具有高渗漏性。由于肿瘤血管缺乏平滑肌层,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使用如AT - II等血管收缩剂升高血压时,虽对肿瘤血管无直接影响,但高血压会产生机械效应,使肿瘤血管被动扩张,增强外渗。
例如,在实体瘤窗口模型中,正常血压下一些肿瘤血管不可见,而在AT - II诱导的高血压状态下可见。当通过输注AT - II使收缩压从100 mmHg升高到160 mmHg时,肿瘤血管因缺乏平滑肌,血流量增加3 - 5倍。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放射性标记的白蛋白和SMANCS的沉积增加了2 - 3倍。在多种实体癌中,如肝癌、胆管癌、转移性肝癌、胰腺癌等,在AT - II诱导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