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城市的未来:社会、技术与伦理视角
1. 合作型机器的伦理考量
在自动化城市的构建中,机器的合作性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如果机器普遍遵循合作的准则,那么许多合作场景就有可能实现,从而带来对各方都更有利的结果。从设计角度来看,机器应内置合作的准则,即在可行的情况下,当合作对集体是最佳选择时,机器应优先尝试合作。具有这种合作准则的机器,其行为可被视为具有一定的伦理属性。合作型机器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和自身效用,相比那些不合作且自私行事的机器,合作型的自主实体往往更受青睐,甚至显得更“有德行”。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毫无问题。存在一些非合作的情况,即一方试图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这对试图合作的一方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假设$q$是$Q$合作(贡献)的概率,$P$合作的概率为$1$(倾向于合作),那么$P$的期望收益为:
$V_P(1, q) = q(2b - c) + (1 - q)(-c) = 2bq - c$
要使$V_P > 0$,则需要$q > \frac{c}{2b}$。当$b = c$时,$q > \frac{1}{2}$;若$b >> c$,则$q$不需要太大,即倾向于合作的益处会超过风险。如果$P$和$Q$都倾向于合作,那么双方都能实现康德均衡并获得$2b - c$的收益,即$V_Q(1, 1) = V_P(1, 1) = 2b - c$。
虽然我们认为机器应尽量以康德式的方式进行推理并尝试合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风险因素,且这些考量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而定。
2. 合作型物联网
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成为现实。如今的物联网允许各种事物嵌入网络功能,从而实现相互通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