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城市的未来:社会、技术与伦理视角
1. 未来城市的愿景
未来城市的模样有诸多设想,部分基于当下城市的现状或发展趋势。除了技术趋势,城市的结构、布局、设计和形态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可步行性、可持续性、复原力、文化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期望等。未来城市的设计会注重社交亲近性,新型交通方式能在时空上“压缩”工作与生活的组织形式,比如居家办公。
1.1 可步行城市与城市枢纽
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 16%,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车辆出行有助于环保。《国家地理》提出了城市枢纽的概念,高密度的城市枢纽能让工作区和生活区处于步行、骑行或使用小型电动车的可达范围内,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减少长途通勤,降低交通能耗和排放。同时,这种布局还能增加创新机会、促进合作以及方便社交互动。
目前,许多城市已有中央商务区(CBD)等枢纽,未来一些小镇中心可能发展成新的 CBD。步行、骑行、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等主动交通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有证据表明城市居民的身体活动与城市建筑环境相关。巴黎和巴塞罗那等城市的自行车道、公园和步行街发展良好。“15 分钟城市”和“30 分钟城市”的概念也备受关注,在这些城市中,人们能在 15 或 30 分钟内步行或骑行到达日常所需的场所,如超市、工作地点和学校等,这将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主动交通能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过去几十年公共政策一直在积极推广。西班牙的蓬特韦德拉市展示了一个完全可步行且无汽车区域的可能性。自动化城市还可提供自动自行车、自动滑板车等,方便居民在枢纽内活动,甚至可略微扩展步行可达范围。不过,高密度区域对城市机器人导航是个挑战,但机器人的工作范围也会相应缩小。在确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