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概念的形成:从儿童绘画看概念学习
一、绘画中的机器人与概念形成
当要求孩子们画机器人时,“机器人”这个物质化的词汇立刻与社会关系相互交织。女孩们会“借用”可爱的鼻子,“窃取”绘画灵感,画笔也在设定边界的同时给予启发,比如红色激发了画心的灵感。而且,过去的媒体故事、课堂片段和个人经历也融入其中,机器人的概念并非只存在于孩子们的头脑中,而是存在于这些所有的关系里。
通过将孩子们的绘画与他们在访谈中的表述相联系,我们能了解他们对机器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孩子们对机器人的了解比画中展现的更多。例如,索琳知道真正的机器人需要编程且内部有绿色芯片,但不知如何画出来。孩子们画中的奇幻机器人常受媒体机器人的启发,电影和互联网是重要的灵感来源,同时他们也会相互借鉴。在绘画和交流过程中,他们拓展了“机器人”的概念,这一过程既有物质层面也有概念层面。而我们作为研究者,也从孩子们和他们的绘画中学习,我们对机器人的概念是在人类集体的物质实践中形成的,并非固定不变的。
起初,我们以为孩子们画中的故事是自由幻想,但后来发现很多都受迪士尼电影和游戏的启发。这体现了维果茨基的观点:与青少年和成人相比,儿童在幻想时更依赖物质资源。儿童的幻想并非完全自由,他们难以摆脱物质环境的束缚,而成年人更能进行抽象思考。不过,从后人类主义的角度看,成年人也会受到物质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幻想不如青少年有创意,因为他们更多依赖手头的物质资源进行思考。成年人在思考时更多是感知,而儿童是感知时思考。但实际上,成年人在思考时也依赖物质,概念在儿童和成年人的生活中不断与新物质相互交织。
绘画只是孩子们赋予“机器人”这个词部分意义的物质化体现。画中内容的取舍不断在情境中协商,“机器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