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与学习:从儿童绘画看认知发展
1. 引言
在探讨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核心议题。概念不仅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还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受到文化、环境和学习经验的影响。
2. 儿童绘画中的概念体现
2.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差异
在一项绘画实验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机器人的绘画表现出明显差异。一年级的年轻儿童(7 - 8岁),尤其是1A班的孩子,大多画出完全自主且无技术细节的机器人,这些作品明显受到电影中机器人形象的启发。而1B班的孩子在参观展览后,绘画中直接参考了展览中的机器人,包括电影机器人和“真实”的机器人,并且绘画中包含更多技术细节。
令人惊讶的是,年龄稍大的学生(8 - 15岁,二至八年级)受展览的影响较小。在他们的绘画中,提前参观展览和未参观展览的孩子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只有少数孩子直接在绘画中提及展览内容。不过,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14 - 15岁)画出了技术上非常正确的工业机械臂,这些孩子并未参观展览,他们画出的机械臂来自记忆中某处看到的形象。
2.2 绘画差异背后的原因
这种绘画差异似乎证实了维果茨基的观点,即年幼儿童更容易受物质环境的影响,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学会了用概念思考。年幼儿童在记忆和完成任务时更依赖可见的外部材料,而成年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不需要这种辅助手段。维果茨基认为,物质性逐渐内化,成为一种内在的思维资源,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认知方式。
3. 辅助工具与概念形成
3.1 辅助工具的作用
维果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