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概念的形成:从儿童对机器人的认知谈起
1. 概念形成的社会物质视角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学会运用能将思维与物质及社会世界相连接的概念进行思考。从后人类主义的角度看,概念在社会和物质世界中具有关联性,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断转变,参与新现象的创造以及即时的概念学习。这一过程并非意味着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存在固定界限,实际上,这些界限并不局限于大脑,甚至也不止于皮肤。
以“机器人”这一概念为例,它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20世纪上半叶才取代了自动机,并且至今仍在不同的实践中被赋予新的特定含义。它与现实生活、故事和想象紧密相连,想象中的机器人并非与现实生活割裂,而是如同亲身体验机器人一样,参与新现象的创造。不同的人对机器人的认知也各不相同,程序员、工程师和其他自然科学家对于他们所创造的机器人的自主性和智能程度看法不一。一些机器人设计师将机器人视为纯粹的机器,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奴隶或后代。“机器人”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边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其进行技术定义也变得十分困难。
2. 儿童对机器人概念的实验
为了探究丹麦儿童对机器人的概念,我们在一所丹麦学校对23名10 - 11岁的学生进行了实验。与以往的实验不同,我们从“机器人”这个词入手,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将他们脑海中的机器人形象呈现出来,目的之一是探索孩子们的物质化认知之间的重叠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被分成小组围坐在方形和椭圆形的桌子旁。研究人员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优质的A4纸和彩色水基艺术笔。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研究人员的说明后,开始绘画。以下是部分孩子的绘画情况:
| 孩子姓名 | 绘画内容 |
| ---- |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6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