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受到终端市场车型竞争持续升级,智能化依然是车企的主打卖点;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NOA(领航辅助)将超过400万辆,渗透率超过18%,并有机会突破20%大关。
同时,受到市场基数变大等因素的影响,前装标配NOA增速将进入下行周期,但整体上车规模仍继续放大,预计未来三年(2025-2027年)累计搭载交付或超2000万辆。
而以NOA为代表的智能辅助驾驶赛道,也正在经历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以华为乾崑智驾、Momenta、卓驭为代表的数家头部供应商,开始互攻城池。
4月16日,上汽集团与华为联合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品牌“SAIC尚界”。在华为智选车模式下,双方通过项目联合开发,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智舱智驾等全链路展开深度合作。
而在一周前的4月10日晚,上汽集团的多家智能化合作伙伴,包括华为、Momenta、地平线、卓驭等齐聚亮相“上汽之夜”发布会。按照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的话,中国智能辅助驾驶“四大高手”已“齐聚”上汽集团。
但,这也意味着内部PK的氛围正在升级。
比如,关于后续和华为合作的尚界,以及和张江高科、阿里巴巴合作的智己两个品牌的关系,王晓秋公开回应:智己汽车“一号工程”战略地位永不改变。
不过,由于尚界采用的是华为乾崑智驾,而智己则是与Momenta合作,这也不得不让人对于后续两个品牌的销量对比和上述两家辅助驾驶方案商的PK关联起来。
而华为进入上汽体系的势力范围,可能并非只有尚界。
作为最早在国内市场导入卓驭方案的上汽通用五菱,在今年4月对外发布了灵眸智驾技术矩阵,规划了基础版、标准版、进阶版和旗舰版四大层级。有意思的是,坊间开始传言,华为乾崑智驾可能会在五菱落地。
实际上,在此之前,华为与卓驭的PK,已经在东风汽车集团内部上演。目前,公开信息显示,华为乾崑智驾已经拿下了岚图和猛士,卓驭则是定位类似五菱的东风纳米。
此外,在大众集团,华为乾崑智驾拿下了奥迪,卓驭则是大众品牌。不过,卓驭在大众也处于被动局面。4月,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在高阶领域基于HSD方案进一步合作,将支撑大众在华智能驾驶研发,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加速研发并落地车型。
目前,酷睿程基于地平线征程6打造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支持城区NOA)已经展开大量路测,并将于2026年搭载CEA架构的全新紧凑级纯电车型面市。
而在广汽,Momenta遭遇到了在上汽同样的境遇。
去年10月,广汽埃安与Momen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现有车型合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此外,广汽传祺品牌的全新车型—向往S7,也首发搭载Momenta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大模型“。
不过,广汽也在做两手准备。今年3月,广汽集团投资设立的新公司—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华望汽车),与华为深度合作推出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搭载华为全栈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辅助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由于华为乾崑智驾和地平线都具备从芯片到算法、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与Momenta、卓驭(英伟达、TI、高通方案为主)的竞争略胜一筹。
而对于卓驭来说,与Momenta的竞争也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后者股东中,包括丰田、奔驰、通用等头部外资车企。再加上本田、日产等日系厂商的合作落地,在外资车企的竞争阵地,卓驭也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2023年,卓驭从大疆分拆独立,并于2024年6月正式启用“卓驭”作为业务品牌。 在智能驾驶行业,卓驭科技起初选了一条“下沉路线”,即用低算力实现高阶功能。
不过,由于TI平台在国内辅助驾驶市场的影响力受限(实际上,早期Momenta也是基于TI平台开发高阶泊车),卓驭也不得不开始寻求与英伟达、高通的合作。
而到目前为止,英伟达和高通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合作伙伴,就是Momenta和卓驭。但,作为芯片供应商来说,合作伙伴的强弱(抢单能力),无疑会影响后续合作的权重分配。
由于在客户抢单方面,或许是感受到市场压力,换帅也提上日程。4月,芯流汽车爆料,原博世中国区智能驾控部销售总监、总裁商务助理张建兵出任卓驭科技销售负责人,原负责人涂重文向其汇报,并着手销售与商务体系的战略调整。
有消息称,目前,卓驭正在与奔驰、奥迪、宝马等豪华品牌接触洽谈;其中,奥迪有两款新车将与卓驭合作。显然,一旦撬动奔驰,卓驭与Momenta也将全面开战。
不过,合资品牌能否真正带来实质性的订单兑现,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57.1万辆,同比增长23.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7%,销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7.1个百分点。
这也是继去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首次突破70%市占率之后,达到的最高点。考虑到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层面仍处于追赶阶段,预计自主品牌市占率年内仍将创出新高。
此外,在奇瑞,地平线也抢先达成了HSD首个量产合作。地平线HSD作为奇瑞「猎鹰方案」的一款先进方案,将于今年9月在星途品牌车型实现全球首发量产。
目前,在奇瑞旗下多个品牌,卓驭和Momenta分别进入了iCar和奇瑞新能源(小蚂蚁),星纪元早前则是博世的方案,而华为则是握有智界品牌的独家合作权限。
事实上,车企的搭台(不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策略,加上供应商方案的轮流唱戏,将是未来几年的常态。而白热化的竞争态势,无疑有利于车企在筛选长期合作伙伴的同时(谁能真正带动销量),进一步降低辅助驾驶尤其是高速、城区NOA等功能的上车成本。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含免费选装促销)NOA交付197.47万辆(这个数量级还不包括提供收费选装的车型,比如,特斯拉),同比增长162.31%。
截至去年底,中国市场共有42个品牌的在售车型提供高速NOA前装标配配置,但前装搭载率仅为8.62%。尤其是10-20万元价位区间高阶智驾的前装标配搭载率仅为1.31%,属于明显的市场洼地。
而从今年一季度的高速NOA上车数据表现来看,依然维持高增长态势。2025年1-3月,国内市场标配(含免费选装促销)NOA交付56.95万辆,同比增长109.61%。
不过,在销量(功能上车)方面,新势力仍是高速NOA尤其是城区NOA的主要贡献阵营。传统自主品牌以及合资品牌仍处于试水窗口期,短期内依然处于多供应商的博弈状态。
而在销量这个硬核KPI面前,即便是车企投资的方案商,也不能幸免。
去年11月,元戎启行完成由长城汽车独家投资的1亿美元C轮融资。而在当年一季度,元戎启行的城区NOA功能正式上车魏牌新蓝山。不过,今年4月,长城二代哈弗枭龙Max则是搭载卓驭方案正式亮相。
此外,长城与华为乾崑智驾的合作披露,或许也在进入倒计时。此前,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称,“乐意跟华为一起,为中国汽车智能化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目前,市场潜在需求规模还在持续释放,但供应商的厮杀,能否在换来市场份额的同时,真正形成“盈利”能力的护城河,一切还是未知数。
此外,近日有消息称,国内某车企将进一步增资文中提到的某家方案商,并可能成为控股股东,这意味着,后续的市场变数还在不断演化。